刘伯温真能预言千年吗?清军掘他的墓,石碑上的字直接吓退众人

在科学技术不那么发达的古代,人们喜欢用迷信之说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者预言巧合。再加上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娱乐项目,唱戏说书就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遣。两者一结合,就有了许多素材,一些人和事就被夸大得神乎其神,流传至今。
刘伯温算得上是一个被神话的历史人物,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未卜先知。关于他的传说也被流传得很广泛,但是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刘伯温的一生。
一、早期:仕途坎坷
刘伯温原名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县人,现属浙江丽水。刘伯温的家乡山灵人杰,他在父亲的启蒙下开始读书。传说他一目十行,被乡邻称为“神童”。
而且,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相传有一次,刘伯温在朋友家看书,仅看了一遍就能把书中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背出来。朋友非常诧异,当即要把书赠与他,他缓缓说道:“此书已在我心中,要它又有何用?”
他天资聪颖,当同龄人还在读《论语》的时候,他已经可以熟读晦涩难懂的春秋经,并且有自己的见解。12岁,刘伯温就考中了秀才。之后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程朱理学、天文地理、兵法数学他样样精通。
1333年,23岁的刘伯温又考中进士。但是此时处于元朝末年,烽火连天、局势动荡,刘伯温只好回到老家,空有抱负,也只能赋闲。1336年,他开始在江西当值,协助高安县令处理政务。
在这一时期,刘伯温表现出刚正不阿、体恤民情的一面,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也许是年轻气盛,刘伯温不畏强权,得罪了许多地方豪绅,因此他接二连三被陷害。仕途不顺,刘伯温只得还乡。
后来,朝廷也提拔过他,但也因为他廉洁奉公的办事作风,不被朝中一些奸佞小人支持。再加上他对昏聩腐败的朝廷不满,索性远离朝堂,和好友在杭州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他平日靠教书维生,两袖清风,日子过得非常清贫。
二、中年刘伯温运筹帷幄
1360年,朱元璋在南京召刘伯温、宋濂、章溢、叶琛,任命刘伯温为谋臣。自此,刘伯温表现出他的雄才大略。
当时朱元璋最大的敌人是陈友谅和张士诚。面对对峙的局势,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应该对敌人各个击破,否则以当下的兵力很难兵分两路同时应敌。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
陈友谅在长江以南势力最强,他自称皇帝,建立政权。面对强势的敌人,有的部下劝朱元璋投降,有的部下认为应该韬光养晦、不可硬碰硬。但是刘伯温坚决持反对意见。
他建议朱元璋把提出投降、扰乱军心的将领依法处置。他看到了陈友谅气焰嚣张、目空一切,骄兵必败,于是想到一计,先以小部分兵力诱敌深入,趁其不备予以重创,挫伤敌军的锐气。朱元璋果然按照刘伯温的策略制定作战计划,陈友谅节节溃败,战死鄱阳湖。
在除掉敌军势力后,刘伯温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韩林儿的势力,自立门户。同时建立国号“大明”,以此来招贤纳士、收买民心。1367年,刘伯温参与军机8年,助朱元璋灭掉元,建立了政权。
刘伯温参政期间,他常常假借各种机会,劝朱元璋行善举、赦天下。还延续了一贯的正直作风,严明法纪。朱元璋也认为刘伯温不结党营私,对其非常赏识,1370年,朱元璋封刘伯温为开国大功臣。
三、结局:晚年凄凉
尽管,刘伯温为明朝开国、治国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他并没有得到善终。因利益关系,他得罪了李善长和胡惟庸,被陷害排挤,最后不得不于1371年辞官。
1375年正月,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令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在吃了御医开的方子之后,刘伯温感觉腹部像装了石头一样难受,之后一蹶不振。他委婉地给朱元璋传话告知此事,但朱元璋只是说了些安心养病的客气话。四个月后,65岁的刘伯温在悲愤中去世。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都很好奇:朱元璋是开国功臣,为什么皇帝对他如此冷淡?
有史学家分析,胡惟庸即使和刘伯温有深仇大恨,也不可能有胆量在皇帝传旨探望的情况下,对刘伯温下手。那么,最有可能的是,朱元璋早就想除掉刘伯温,只是不能明说,只能借胡惟庸的手来做这件事。否则在刘伯温传话给他的时候,他不会那么冷淡。
首先,毒杀符合朱元璋的行事手段。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性情多疑、心狠手辣,多个大臣都是在身体抱恙,被探病赐药之后突然死亡的。
其次,因为刘伯温聪慧过人,多次在危难中出谋划策,功高盖主,这令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胁。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1363年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救,当时朱元璋还听令于韩林儿。刘伯温提出坚决不救,这样朱元璋既不会背负杀君弑主的罪名,还能借他人之手除掉韩林儿,夺得政权。虽然在刘伯温的辅佐之下,朱元璋一步一步巩固着政权。但身边有这样一个深谙权术的阴谋家,朱元璋应该是很没有安全感的。
四、关于刘伯温的传说
传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300多年后,清朝的一位王爷路过刘伯温的故乡,他对刘伯温神机妙算和通晓天机十分好奇,于是找到了刘伯温的墓穴。
他当然不满足于只是站立在碑前瞻仰这位神秘人物的荒塚,这位王爷命令属下挖开墓穴。但是,当他们准备推到墓碑的时候,发现碑文上刻着一行字,意思是:“顺治三年,我坟将被推开。”众人错愕不止,瞬间又感到毛骨悚然,因为此时正是顺治三年。
众人再仔细看,后边还有一句话:“死于南方”。果然,这个胆大妄为的王爷,不久之后就精神错乱,死在江南。这当然只是传说,但民间传说正印证了刘伯温的机智和才华。
五、结语
伴君如伴虎,刘伯温聪明睿智、功不可没,但是最后却死于非命,不得善终,令人不胜唏嘘。
刘伯温懂天地玄机,只是后世的传说。如果真的要说他神机妙算,也不过是他因为洞察人性、把控大局、深谙权谋之术。但遗憾的是,他并不像另一位被神话的人物:诸葛亮一样,遇到一位信任、善待他的明君。可惜、可叹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