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佛像的鉴定
在佛经记载中,不仅佛、菩萨的净土与黄金有关,佛的身体也是金色的,在《赞佛偈》中有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西晋之后,战火连绵不断,百姓深受其苦,这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到了十六国时期,这是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时代,现存的佛教造像就始见于此时。
21世纪,鎏金佛像市场不断攀升,收藏热潮影响到国内。2004年11月,香港佳士得的一尊明15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鎏金佛像,以1906.2万港元成 交,成为当时鎏鎏金佛像成 交记录中者。2004年德国纳高秋拍会上,一件明永乐铜鎏金四臂观音菩萨坐像,以22万欧元成 交。 2004年,内陆的佛像市场逐渐兴起。北京翰海秋拍,首 次集中推出了111件佛像拍品,以82%的成 交率、2712.9万元的总成 交额在中国佛像艺术品拍卖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中国嘉德的首场“尊崇之美——中国传统佛像艺术品”专拍会,成 交率为57.8%,成 交额1288.8万元,许多拍品的成 交价都较起拍价格有30%至70%的升幅。获得国内收藏界的普遍关注。
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和风格特征,我们可以经过多接触实物,细心观察实物,或者参考有关佛像图册和考古资科进行比较分析。
蛤清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铭文或于座腿前。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宋喀巴皆戴“ ”形帽。色重显红,金水发黄厚。
佛教最早创立于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金铜佛像作为佛教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更是受到很多人的重视。金铜佛像在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称“金人”,其后亦称“金泥铜像”。金铜佛像因其身份地位不同,其形象、材料、种类也不尽相同,佛像依其身份可分为佛、菩萨、明王、天等数种。在各大寺庙中,有各种不同的佛、菩萨、罗汉守护主尊佛像,这些塑像是代表某种教义上的理想,是博爱的象征,是众生膜拜的对象。
凡文物有鉴定就有辨伪。清末以来,国内外考古学家和收藏者,对佛像艺术的研究与喜好不断升温,金铜佛像不再是纯粹的崇拜偶像,它也成为代表一种宗教文化的艺术品,特别是近年更是成为收藏者寻觅的对象。因此作伪的佛像也如洪水般泛滥市场之上,这就要求收藏者高度重视,要收藏必先辨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