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唐诗解读——杜甫之《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

奉济驿:地名,离绵阳(今四川绵阳)十里处。

严公:严武,字季鹰,杜甫与他是世交。安史之乱时,他从玄宗入蜀,为谏议大夫。肃宗立,房琯荐为给事中。后房琯事败,杜甫与他均遭贬,他被贬为巴州刺史。后两度出任剑南节度使。

四韵:律诗双句押韵,八句诗四个韵脚,故称“四韵”。

空复情:言斯人远去,惟留青山空复在此,离情切切。

列郡:泛指剑南所属东、西两川各州县。

三朝:指玄宗、肃宗、代宗三朝。

解读: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至成都。两年后,严武以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杜甫客居浣花溪畔的草堂,其生活得到严武的多方照顾。宝应元年(762),肃宗去世。代宗立,严武受命入朝,迁为京兆尹。这首诗就是因严武入朝而作,因已写过《奉送严公入朝十韵》《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故题目云“重送”。

首联点明“远送”这一主题,意深情长。多年的朋友即将离别,诗人内心自是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从成都到两三百里外的奉济驿了,说不完的知心话也只好就此打住。道旁的青山依旧,而自己的心中顿感惆怅空荡。诗人借山之多情与人之不忍相别而不得不别作对比,表现了对友人的情深谊长。

颔联将镜头倒回至昨夜月下,诗人与朋友把酒送别,皎洁的月亮似乎也舍不得朋友离开,默默地和诗人一起为他送行;二人在月下开怀畅饮,互叙离情,互道珍重。“几时杯重把”?诗人?用一疑问句,既问己,也问友人,把在社会动荡下人生命运难料的复杂心情充分展示了出来。毕竟当时时局动荡,生死难料,二人能否重聚还是个未知数。因此,诗人在发问时,感情是极端复杂的。

颈联是对严武政绩的称颂,言简意赅,颂人而无媚态。说严武在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为官,或守外郡或入朝廷,均荣居高位,现在要调入京城,百姓不忍离去。严武是诗人的朋友,同时也是为官之人。然而诗人并没有正面歌颂其政绩,而说“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此番离任,蜀地的百姓都很舍不得他。

尾联抒写了诗人送别故友后的心境。江村,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意谓自己一个人独归江村,只有孤单无依地度养残生了。“独”字,道出了诗人与好友分别后的孤独无依之感。“残”字含风烛残年之意,用语悲凄。“寂寞”二字则抒发了知交远去后,诗人的落寞和惆怅之情。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二人深厚的情谊,将诗人对好友的依恋之情描写得真挚而感人。    本诗语言质朴,章法谨严,多用倒装句,平直中见奇致,表现了深沉婉曲的情感,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