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学习的秘密151:如何正确解决打压式教育

用鼓励和赞扬代替打压

英国著名教育家史宾塞说:“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鼓励孩子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动力,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孩子受到鼓励,思维会更加活跃,因此更会愿意探索新的事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

人本性如此,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孩子都是渴望被赞美的,赞美会让孩子更加乐观,做事也更加积极。

这里提示一点,家长不能为了赞美而赞美,赞美要讲究分寸,要有具体的点,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夸孩子“你真棒”,用“你今天替妈妈洗碗了,妈妈能够多一些时间休息,你真是个体贴的好孩子。”这样的话赞美会更有效。

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

和打压式教育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相反,正确的教育方式是要时刻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作为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维护孩子的人格尊严是每个父母的责任。

不论孩子多大年龄,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 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选择自己喜好的权利,父母不应该轻易干涉孩子的成长空间。

凡事不要总是想着替孩子做主。你不学会尊重,未来孩子也学不会尊重。恶性循环下去,孩子的性格就会出现缺陷,比如随时一点就爆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同理心,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会尊重别人和感恩别人的付出等等。

当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应该做的是正确引导,而非直接的批评。

和孩子处在平等的地位

很多父母教育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摆出一种过来人的姿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认为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这种思想本身就是把孩子和自己的沟通放在了一个不平等的地位上,孩子还敢说出真心话吗?

孩子3岁开始有自我意识,三岁后他开始使用“我“,此时,父母就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尽管孩子还小,但是我们也要平等对待;尽管孩子大部分时候还是要听父母的,但是我们也要多询问一下孩子的想法,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未来步入社会时候的独立性。

不把孩子“当孩子”,他们会从小就非常体贴,像个小大人一样让父母感受到温暖,适当向孩子示弱,孩子还会更加努力挑战自我,肩负起责任感。

曾经演员海清就在微博里称赞自己的儿子是个“小暖男”,这都得益于海清正确的教育方式。

降低教育焦虑感

实际上无论是打压式教育也好,还是控制欲也罢,都源于父母对教育的焦虑。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但是又生怕孩子跑偏,觉得打压的方式更能让孩子体会社会竞争力的残酷,可是父母不停的说“不”孩子就会形成自我否定,以至于和父母的关系逐渐疏远。

因为焦虑,本应该亲密的亲子关系却越发疏远,是得不偿失的。教育焦虑,说到底,是对于孩子未来的前途和教育之路的特殊关切带来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情绪反应。

与其用牺牲孩子的童年甚至人格作为代价,还不如放平心态,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孩子已经努力付出仍然成不了人中龙凤,我们也不要过于压迫孩子,选择孩子擅长的点去挖掘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毕竟人生的路很长,孩子即使大学毕业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人也是如此的,孩子既然降临到这个世上,就存在他与众不同的特点。

父母认为孩子不行,是因为用大众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而没有用发现的眼光去发掘孩子。不是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学霸,就是擅长学习的,不能只用成绩来评价一个孩子的好坏。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女孩从小特别好动,在班上总是坐不住,老师们都告诉家长让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被迫无奈,这个家长去了。

心理医生把孩子单独关在一个屋子里,开始的时候孩子总是走来走去,心神不宁,但是过了一会儿,房间里想起音乐,这个孩子就不由自主的跟着音乐跳起舞来,并且非常投入,医生让家长从门外看,告诉她:“你的孩子没有多动症,她是一个舞蹈天才。”后来这个小女孩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舞蹈家,并且还开了很多舞蹈机构,非常成功。

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够保持平常心,并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努力让孩子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