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起源与演进

1。源于圣人﹕伏羲﹐神农﹐黄帝﹐歧伯﹐雷公。。等<黄帝内经>

2。源于巫﹕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祖辈流传下来的药方和方法治病。

3。源于动物本能﹕利用自然物进行救护。

夏﹐商﹐周﹐春秋(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代出现了天干纪日法。

商代发展成干支记日法。甲骨文中已有象形心﹐及34种病症和病象如﹕病首﹐病骨﹐病软﹐病旋等及"小病臣"之职。并反映出砭法除病﹐**疗腹疾﹐艾灸治病等。

周代发明了用圭表测影﹐以确定冬至和夏至。对热病﹐昏迷﹐浮肿﹐逆产﹐不孕等已有初部的认识。在<尚书><周易><诗经>等可见。<诗经>记载病名40种。治疗方面有食养﹐药疗﹐酒剂及**火灸。对药材已开始研究。

春秋时期﹐测定了一年四季的各个节气。在<左传>也述及了部分病名如折肱﹐伤疾﹐狂咬病﹐孙叔敖突秃﹐陈豹望视﹐食道瘤等疾患。对毒药及药物副作用已有了解。治病时﹐食疗﹐药疗﹐针灸已逐步取代了巫师的祈祷﹐祭祀和咒禁﹐是中医诊断的开端。已有了初步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六气致病说﹐诊断治疗已不再求助于占卜﹐问卦。

战国---三国 (公元前475--公元265) 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诸子百家中以儒家﹐道家﹐阴阳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最突出。

邹衍开始把阴阳和五行两种学说联系起来﹐并以解释各种自然及社会现象。

<黄帝内经>的产生奠定了中医学基础理论。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大着问世确定了临床医学上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载药物365种﹐按其性能功效分类。

著名医家有﹕扁鹊﹐淳于意﹐华陀﹐张仲景等。

西晋---五代 (公元265?960)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医学理论提高﹕杨上善﹐王冰对<黄帝内经>的注释及发挥。

王叔和﹐孙思邈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和研究。

王叔和对脉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撰<脉经>。后人着<脉诀>。

病因证候学的探索﹐<诸病源候论>论述1739种病候。

医德规范树立﹕孙思邈﹐自幼好学﹐弱冠之年即精诸子百家之言﹐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从他踏入医学殿堂起﹐即发"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誓言﹐而不为功名利禄所动。隋﹐唐两朝数次召他入朝为官均被谢绝。他着<千金方>寓意"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曾带领六百余麻疯病人同往深山治病﹐莫不一一抚养。专着<大医精诚><大医习业>谱写医德光辉﹐有系统的阐述医家的道德规范。

药物学的进步﹕晋﹐梁朝陶弘景着<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40岁辞官隐居山中炼

丹修道﹐兼行医业。

唐[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组织编撰<新修本草>正式颁行全国。

后又有<食疗本草><本草拾遗><食性本草><海药本草><雷公炮炙论>

针灸的进展﹕ 魏晋的<针灸甲乙经>。唐朝出现了彩色经络穴位图及针灸教学。

医学教育﹕ 有了内科﹐妇产科﹐小儿科﹐外科﹐**科﹐骨伤科﹐五官科。

中外医药交流﹕和朝鲜﹐日本﹐[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东南亚诸国﹐[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诸国的医药交流。

宋--元 (公元960-1368年)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

1。"儒医" 的出现。宋代士人知医成尚﹐文化水平提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2。宋元金时期国家均设有医药卫生行政机构和管理系统。开设国家药局。

宋太医局于翰林院选拔医学教员。

王安石新法时﹐按"市易法" 由[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控制药品贸易﹐国家专利。

按"三舍法" 推广医学教育。是最早医学校的教授设置。

每年春季招考﹐三百名为额﹐各科名额不等。

3。医学著作大量出版﹐方书盛行﹐成药风行﹐医药知识在百姓中普及。

4。临床各科医学全面发展。分科更细。

5。学术争鸣。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火热论) ﹕强调"六气皆从火化" 主张清热通利为主﹐用寒凉药。

2。张元素(脏腑辨证论) ﹕制定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

3。李杲(脾胃论) ﹕提出脾胃是运化水谷供一身元气之本。强调胃气的重要。

4。朱震亨(相火论) ﹕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提倡滋阴降火法。

6。中外医药交流﹕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海陆交通超过前代﹐大批医官渡海出诊﹐大批医书流

传海外﹐尤其高丽﹐日本等。大批药材交流﹐[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及民间都有大量药材的*。波斯与[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诸国编篆了一部波斯文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名"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书中包括脉学﹐解剖学﹐胚胎学﹐妇产科学﹐药物学等﹐并有内脏解剖图﹐切脉部位图。元朝在大都设立"[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药物院"﹐还翻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的医学著作如"[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药方" 。

公元1368--1840年(明--清-**战争前) 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

1。产生了多种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造与发明﹕

药物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载药1800余种及图

分60类﹐对每种药物的记述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

主治﹐发明﹐附录﹐附方﹐及其历史﹐形态﹐功能﹐方剂﹐研究心得等

都有详述。先后被译为朝鲜﹐日本﹐拉丁﹐英﹐法﹐德等文字。

另<本草述><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

方剂学﹕在理﹐法﹐方﹐药的研究和论述都有重大的贡献。

有<普济方> ﹕共61739首﹐是中国最大的一本方书。

另有<医方考><祖剂><医方集解><成方切用><炮炙***>。

温病学说的形成对传染流行疫病有了方剂﹐及发明人痘接种术﹐日后流传世界

2。许多医家通过对前人医学成就的总结﹐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编撰了大量的医

籍。医学兴旺﹐研究者多﹐且有各门各派不同的看法。

薛雪对湿热病专篇论说﹐<湿热条辨>。

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王士雄的<温病经纬><霍乱论><潜斋医话><随息居饮食谱>等。

内科﹕薛己是医学世家﹐兼通内﹐外﹐妇﹐儿﹐眼﹐口齿科﹐着<薛氏医案>。

张景岳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 主张温补肾。

创立了许多补肾方剂﹐编撰<景岳全书>。

赵献可撰<医贯>﹐强调"命门之火" ﹐多用补阴补阳方剂。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强调补气活血与活血逐瘀的原则。

除此之外﹐对中风﹐咳嗽﹐呃逆﹐头痛﹐眩晕﹐胃痛﹐腹痛﹐腹泻﹐

呕吐﹐黄胆﹐咯血﹐便血﹐病秘﹐狂﹐癫﹐目痛﹐雀盲等都有治疗﹐和

详细记述。

外科与伤科﹕<外科理例><外科枢要><外科正宗><外科大成><外科症治全生集>

<正体类药>有正骨手法19条﹐和外科方剂。坠跌﹐扑伤﹐金创﹐烫伤医案

<疡医证治准绳>记载了多种外科手术的方法﹐如﹕气管吻合术﹐急救手术

耳廓外伤整形术﹐唇﹐舌外伤后的整形术。鼻息肉摘除术﹐喉食道内铁针

取出术﹐及截肢术等。

<解围元数>是最早的麻风专书。<霉疮秘录>是较早的梅毒病专书。

妇﹐产科﹐儿科﹐眼科﹐喉科﹐针灸与推拿﹐气功与养生﹐都各自发展。

对古书的考据之风盛行﹐医德之风亦被提倡﹐医生数质高。已有人体解剖学﹐

诊断学﹐有医学全书﹐类书﹐丛书的编着﹐和医案专辑﹐医学入门书的出版。

明清时期的中外医药交流空前频繁﹐郑和下西洋时有"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 ﹐

他们也把中药带到国外﹐同时也从国外带回了乳香﹐安息香﹐苏合油等药物及有关

知识。在此期间﹐中国医学更广泛的传入朝鲜﹐日本。17世纪以后﹐中国的药物学﹐针灸学及人痘接种术等都流传到欧洲一些国家。

公元1840年**战争之后

西方医学广泛的传入﹐五通商口岸教会医疗机构开始设立医院﹐诊所。设立医学院﹐教育西医人才﹐<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批留学生到日本及欧洲各国留学。中国青年出国学习西方医学知识﹐促进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1914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总长主张废除中医中药。

1929年在国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旧医案" 消灭中医。

1931年禁止成立中医学校。1932年勒令停办中医教育。

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1956年成都﹐上海﹐北京﹐广州﹐成立中医学院。

1962年中医教材统一出版。

1972年尼克森访华﹐中国医学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注意。

青梅素面儿宋元之后,各逞臆说。于实效无补。

(0)

相关推荐

  • “药王”孙思邈,不事权贵济苍生|隋唐史话连载24

    本篇系精编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连载24(点击看上篇),欢迎收看. 隋唐时期的医学有了很大发展,当时首都设立太医署,主管全国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太医署划分医学和药学两部,设有专职的 ...

  • 中医的起源,如此之偶然?

    [一] 我是一名大学校园里的教授.对我来说,每天冗繁的工作,实在令我感到无聊与厌烦.尤其是每年都要讲着平淡而又重复的教学内容. "老师好!"听过我课的一对双胞胎女学生向我打招呼.& ...

  • 肿瘤的起源与演进

    对肿瘤的起源有两种见解,其一是认为来源于去分化的体细胞,其二是认为来源于干细胞.虽然在某些低等动物中已分化的细胞可以去分化[1],但是在哺乳动物中通常已分化的细胞不再具备自我更新(self-renew ...

  • 尊重人的中医文化起源

    尊重人的中医文化起源 目前中医式微,认识中医的立学基础,理解生命体验很重要,可以增强中医的自信心,挺直中医腰杆,理直气壮地遵循中医的基本观念.逻辑规则从事辨证论治的临床.不理解中医的立学基础,不知道懂 ...

  • 郑芝环闲话中医(一):中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有几千年的应用传统,在没有西医传入中国之前,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都是靠中医来维系和保持,一直到现在长盛不衰,这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中医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所以才没有被历史潮流所淘汰. ...

  • 穿越中医(一):探索中医的起源

    几千年来,从军医到急诊,都是中医在担待,很给力,至少四大文明古国,是唯一一个没有断了"香火"的国家或者民族! 但,如今,中医已经没了胆量,红红火火.火火热热的中医繁荣背后,是什么? ...

  • 中医的起源与历史第二集

    原创2021-07-20 12:20 ·王波149020615 咱们接着说中医,上回书说到华佗,相信各位都知道,如今安徽亳州流传下来的五禽戏是当地人人都会的养生秘诀.闲言少叙,书归正文. 从魏晋南北朝 ...

  • 中医的起源与历史第四集

    原创2021-07-22 21:35 在历史上,关于中医的起源,长期以来存在分歧和争论,以下是几种主流观点,我们逐一谈说. 第一种观点:医源于巫.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较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逐步认识 ...

  • 中医的起源(三)针灸、经络、占卜、周易、汉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络与占卜的关系远不止那一点,甚至于,二者是华夏文化的起点.甲骨文中有很多字都与之相关,远古时期应该是先有占卜与经络,后有象形造字. 比如:正.征.兆.灼.灸.炊.占.卜.攸.各.咎.俞(shu)脉等 ...

  • 中医的起源(五)《伤寒论》诞生的历史背景

    接上 失去的定要加倍拿回!自秦始皇焚书后,两汉400年间造书(含自创.伪作.翻作)的总量估计达到华夏全系藏书的一半了. 这就理解了为什么造纸术的发明恰在西汉建朝左右?大量的巨作以及佛经的翻译与造纸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