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靠快过期食品挣钱:毛利率达70%,有人一天净赚3000元

「核心提示」

因为临近保质期,一些零食以不到平时一半的价格售卖,背后孕育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有些人专门做起了临期食品生意,零售端利润可观。不过临期食品的钱也并不好赚,临期既是这个行业能够低价高利的原因,也是它的痛点。

作者 | 可杨

编辑 | 邢昀

食品的宿命只有两种:被吃掉,或者被扔掉。

在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里,有一个题为“你会觉得买临期丢人吗?”的帖子,发帖人表示,自己和朋友分享划算的临期食品,可是朋友却说快过期的东西对身体不好,于是自己就算买临期也不会再分享,怕别人觉得自己穷酸。

两百多个人在那个帖子下面分享自己购买临期食品的快乐。在这个临期食品小组里,这样的疑问是少数,更多的人分享经验,那里更像是一个“临期食品种草小组”。

和同好们的共鸣不同,在线下的各大商超、便利店,许多食品在保质期还剩三分之一甚至更长时间时,就会被下架。我国零食市场规模巨大,每年因流通效率就能导致食品损耗达到千亿元。

几年前,还有便利店因扔掉临期食品而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一场关于食品浪费的争议。

而这些即将过期被扔掉的食物,正在撑起一个百亿市场。

走便宜路线的消费新宠

中国人崇尚节俭,临期食品市场的发展有一半归功于此。

6盒皇冠丹麦曲奇只要19.8元,2盒36条装的奥利奥巧克力棒只需要22.8元。临近保质期,这些零食不到平时一半价格可以买到。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2020年9月才刚刚成立,已经吸引逾两万的临期食品爱好者,省钱、实惠成为他们选择临期食品的理由。

豹变在电商平台搜索“临期食品”发现,相关店铺数量众多。排名最靠前的店铺销量第一的商品是一款7月31日前后生产的蛋黄酥,保质期120天,售价1.35-1.99元,月销量已经破万。

90后学生李玫最近被种草了临期食品,她告诉豹变,平时爱吃,看到这么便宜的零食,出于好奇在电商平台搜了搜,点进去发现挺便宜就买了几份。

王可也是一名学生,她告诉豹变,三、四年前,自己想买一款国外的零食,发现只有临期有卖,“价格便宜,种类丰富,买回来试过发现也没什么问题,就一直买了”。

所谓临期食品,是指保质期临近到期的食品,而不是马上就要到期。

业内普遍认为,2012年前后是中国临期食品市场正式起步的时间,国家工商总局在当年年初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随后,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

比如保质期18个月的糖果、饼干等,保质期前40天左右为临界期;保质期在12个月以下的方便面、牛奶等,在保质期前20天为食品临界期。

不过,大型的商超、市场对于“保质期临界”的期限要求更加严格。一位食品供应商告诉豹变,如果不进行打折促销,大部分的商超、便利店会在食品保质期限到达40%左右时,将食品退回给供应商,而这些食品就成为临期食品。

举例来说,一个保质期100天的食品,在距离到期还有60天时,就可能会被算作临期食品。商超、便利店退回货品时,大部分的供应商需要退回等额货款。

在临期食品市场拓展之前,供货商挽回这部分损失的方式,是将退回来的货出给对保质期临界要求更低的普通小店,不过这也仅限于仍有一段期限才到期的食品,其余则只能在到期后销毁。

食品从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再到消费者手上,需要经过一系列流通环节,虽然大家都希望商品在保质期前全卖出去,但是这考验各个环节的市场判断、营销、管理能力,现实中很难实现。

2019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556亿元,根据艾媒咨询数据,预计2020年将超过11000亿元。《2020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进口食品金额已经高达908.1亿美元。

粗略估算,如果按照5%的沉淀库存计算,临期食品市场也超过八百亿。

赚谁的钱?

对于专注临期食品市场的人来说,供应商亏损的钱,就是他们赚的钱

目前,临期食品的货源主要包括大型商超便利店的供货商、大型临期食品囤货商、进口食品滞销积压库存等等,在58同城、百度贴吧等等网站上,收售临期食品的信息不在少数。

一些供货商也开始自营自己的临期食品店。

重庆一家供应商告诉豹变,他在2019年4月自己经营临期食品网店,更多是为了弥补商超便利店退货带来的亏损。

由于担忧货品积压、从前的客户为了降低成本只拿临期的货,更多的经销商并不愿意将临期货品便宜卖给自己的正常客户,而更愿意出给二手囤货商。

真正从中“淘金”的,还是专门囤临期食品的二手供应商以及店主。

2014年前后,有朋友低价委托王易处理一批即将到期的奥利奥,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临期食品行业。

那批货卖的很快,王易随即决定成为临期食品的供货商。那两年正值临期食品市场兴起,处于高利阶段,利润一般能够翻好几番。他举例,当时市面上一批原货值50万的临期巧克力,以3万、4万的价格就能拿下,最终再出售可能卖到十五万左右。

对于王易这类的中间商来说,赚的就是供货商亏的钱,某种程度上,供货商亏得越多,他们赚得也就越多。

这么高利的行业必然少不了扩张、膨胀,近两年临期食品市场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拿货价格也在不断提高,王易称,那批巧克力搁到现在可能需要20万才能拿下,相应的利润也在减少。

零售端的利润同样可观。有临期食品店主算过,毛利率在70%左右,如果除掉损耗、场地、人工、运输、仓库这些可以达到40%。

成都一家临期食品专卖店店主刘希告诉豹变,临期食品便宜,市场需求大,专卖店一天纯利能够达到1000-3000元,远远比同样地段的普通小卖店要高。同时,临期食品定价相对自由,虽然有“越接近保质期越低价”的原则,但对于店主来说仍有很大的定价空间,卖得好的价格比较高,不好卖的就低价引流

在消费人群上,线下专卖店面对的大多是周边居民、学生,南方市场更活跃,上海更是临期食品市场的发源地。

而像王易这样的中间商,则经历了四轮的客户变迁。

第一代客户是普通的小卖店,这类店主一般采用粗放式的经营模式,相对于商超、便利店,对于产品的保质期要求比较宽松。

随着临期食品开始普及,第二代客户就是直接面向C端。2016年前后,王易开了十几家临期食品直营店,不过随着临期行业越来越多人涌入,推高了成本价,压低了利润,这些直营店又逐步关闭。

要说2020年最火的概念,绝对逃不开社区团购和直播。

社区团购首先成为临期食品的第三代客户。在近年来兴起的社区团购APP首页时常可见打折促销,为了通过促销活动引流,社区团购APP也会特地选择临期食品。

第四代客户就是直播带货。很多品牌类的临期食品如今也在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出货。

目前这个行业里也有专门做临期食品的APP,如好食期、甩甩卖等。好食期成立于2016年4月,采用自营+商家入驻模式。2013年成立的甩甩卖,主打“社交+电商”模式,主要为自营商品。

临期,有卖点,也是痛点

不过临期食品的钱也并不好赚。

疫情期间,刘希的临期食品专卖店倒闭了,尽管如今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在完全结束以前,刘希并不打算重新开店。

临期既是这个行业能够低价高利的原因,也是它的痛点

刘希店里许多食品的保质期都是剩一年到两个月不等的。按照规定,食品一旦超出保质期,就不能售卖给消费者。这也就导致了临期食品行业抗风险能力弱,很难应对疫情这样的风险。同时如果进货策略失误食品滞销,也只能由商家自己承担损失。

在“期限”的压力下,临期食品中是否存在修改生产日期的情况,消费者一直存疑。一些临期食品供货商对此进行了否认,理由是许多临期食品定价仅仅一两元,改日期的成本比这个高。不过也有人觉得,随着行业的扩张鱼龙混杂,不否认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

其次是品类受限、货源不稳定。不同于正常供货商能够帮助货品的供给,临期食品由于拿货渠道不稳定,导致货品供应不稳定,无法保证热销产品随时能够供应。

既然临期食品赚走的是供货商亏的钱,那供货商自然也会自己止亏。还是以巧克力为例,假如10月供货商拿货50万,卖掉30万,剩下20万亏损,那么等到再次进货时,供货商还会再进50万货吗?

同时,由于国内品牌对于供货商有区域保护政策,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供货商供货。为了保护区域经销商,许多品牌不允许跨区域之间卖货,一盒北京经销商的牛奶,是不允许卖到江苏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临期食品货源受限。

许多人选择开线下进口食品折扣店,除了进口食品价格虚高、利润空间大,还有就是因为进口食品没有这样的保护政策,货源能更广一些

而一些临期食品囤货商甚至会自己去国外注册一些品牌生产零食,冒充是进口食品来卖。

在王易看来,和几年前相比,如今临期食品市场已经相当饱和,许多囤货商已经出现货品积压的情况,近两年许多城市开起了进口食品折扣店,实际上是囤货的经销商们为了清货,开始拉人开店,但这类折扣店中卖的大多是东南亚的小品牌,并不具备竞争力。

“饱和”之外,临期食品市场高风险、不稳定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不过只要“打工人”存在,临期食品市场必然不会缺少客户,毕竟对于食物来说,最好的结局就是被吃掉。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