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荫:蒙古军平“大理”路线考辨 2024-06-16 08:29:13 公元1253年蒙古军平“大理”问题,过去曾有几位学者作过研究,有的看法颇有见地,值得称道吸取,但也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兹不揣翦陋,提出点滴心得,向专家学者们请教。第一,平“大理”的蒙古军是否三路军都到达了大理?有的说,“东路军由诸王抄合也只烈率领,拟南下至今宜宾,入滇东北,再西向大理城,但此路兵可能是受到当时四川方面的南宋军队的阻击而不得人。”[1]这一意见显然是认为,当蒙古军进攻“大理”时,抄合也只烈率领的东路军尚被阻于川西,并未到达滇西参加战斗。这一论断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平“大理”蒙古军自“塔拉”(按:今川西北松潘一带与甘肃接界处)分兵三道前进后,诸王抄合也只烈率领的东道兵,系取道茂州(今茂汶)、清溪(今汉源)、建都(今西昌)、香柏(今盐源)、越析(今丽江)而至大理,并未受到当时四川方面的南宋军队的阻击而不得人。这里有两点史实可以作证:一、当时四川虽有南宋军队,但川西的宋军多集中驻扎在成都地区,在蒙古军自塔拉分兵三道向“大理”进军以前,蒙古军早已占领了川西的雅州(今雅安)、嘉定(今乐山)一带,这样,蒙古军向“大理”进军时,完全可以避开成都宋军的阻击,而当时成都的宋军自保不暇,也无力西向阻击蒙古的进军;且东路是跟随在忽必烈率领的主力——中路军的后面行进,战斗力很强,宋军也无力去阻击。二、根据蒙古军平“大理”后,于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程文海撰写的《元世祖平云南碑》(碑立大理城西)碑文说: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正要向大理城进攻时,“东、西道兵亦至”,这就明白地证实了平“大理”的蒙古军是三路军都到达了“大理”的。第二,是否平“大理”的三路蒙古军都参加了战斗?有的说,这时东、西两路军尚未到达。忽必烈派遣三个使者到“大理”招降,“大理”相高祥拒绝投降,杀了蒙古使者。忽必烈继续进军,攻取了今鹤庆、剑川诸部,由上关进逼大理城,城破,高祥被杀;“大理”王段兴智逃到了滇池地区。好像只是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参加了平“大理”的战斗。按,据上述《元世祖平云南碑》载:“岁在壬子(公元1253年),“十二月,(军)薄其都城(即大理)。城倚苍山、西洱河为固,国王段兴智及其柄臣高大祥背城出战,大败,又使招之,三返弗听,下令攻之,东西道兵亦至,乃登点苍山监视,城中宵溃,兴智奔善阐,追及大祥于姚州,俘斩以殉。分兵略地,所向皆下,惟善阐(今昆明)未附。明年春,留大将兀良合台经略之,上振旅而还。”(引文着重点和地名注释是笔者加的)碑文记载得很清楚,1253年12月,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兵临大理城,与“大理”军交战,“大理”军不利,但“大理”王段兴智及其权臣高大祥(按:《元史》少一“大”字,疑误,同为一人),还是倚仗“苍山”、“西洱河”的险要和蒙古军进行对抗。忽必烈三次派人招降,都被拒绝了,这时“东、西路军亦至”于是下令攻城,“城破”,大理国王段兴智逃往昆明,蒙古军追到姚州“俘获”高大祥后将其杀了。随即蒙古军三路军“分兵”追击大理国军残余势力。从而表明蒙古军三路军都参加了平“大理”的战斗,这是蒙古军平“大理”后的战况实录,应属可以确信。第三,20世纪40年代,有位研究者撰写的《元代平滇征缅路线》一文,叙述了蒙古军平“大理”的三条进军路线[2],是否都正确呢?笔者认为,该文考证出的蒙古军分三路的出发地点“塔拉”,是今四川松潘以北与甘肃接界的这片草原地,“塔拉,蒙语,义为旷野,为一般之谷地平原通称”,这是正确的。文中说,又中道兵和东道兵自塔拉至建都(西昌)一段,中、东道兵是一线前后行进,所走路线基本上是沿着当时吐蕃与宋控制的中间地带,而且这也是一条古通道,这段路线也是正确的。但文中说东道兵自建都(西昌)后,即未同中道兵的路线行进,是由姚州、云南驿、抵下关,对“大理”进行包抄作战,这就同历史事实有所抵牾。大家知道,下关西洱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抄合也只烈率领的东道兵在这里把“大理”的军队层层围住,堵塞了“大理”军的退路,“大理”王段兴智怎能由下关逃到“善阐”(昆明)去呢?再者该文论述的西路军的进军路线,也多不符合蒙古军的行军特点。蒙古军是骑兵,骑兵惯于驰骋草原,因草原行军快速,且有军马天然饲料,对此,该文是缺乏考虑的。笔者看来,应将《元史世祖本纪》和《元世祖平云南碑》结合起来研究才能弄清楚历史事实。如果只重视《元史.世祖本纪》的研究,忽略或不重视《元世祖平云南碑》的记载,便不但不能把问题弄清楚,而且反生疑窦。如过去有的研究者说平“大理”的蒙古军只有中路军和西路军到了,东路军未到,这就是只注意了《元史·世祖本纪》的记载,因《元史·世祖本纪》记载的甚略,特别是东路军到大理一段省略未记,一些研究者就误认为是东路军未到。然结合《元世祖平云南碑》来研究,便可知“东、西路军亦至”,这问题就清楚了。笔者曾请教过对川康古地理很有研究的任乃强老先生、四川省地理研究所古地理研究室的同志和亲自到过川西地区实际考察过的李绍明同志,把他们提供的宝贵意见,结合历史文献和一些可信的民间传说进行研究,兹认为,公元1253年蒙古军平“大理”的三路军的进军路线应当是这样的:公元1253年9月,忽必烈率领平“大理”的大军到达“塔拉”(按殿本,即今四川松潘以北与甘肃接界的草原谷地),在此分为三路军向大理进军。西路军是兀良合台率领,沿当时“吐蕃”所属地界(因吐蕃时已臣服)的草原地带进军,即晏当路(任乃强先生考证,晏当为今阿坝):由今之阿坝、壤塘、炉霍、新龙、理塘、中甸、丽江、剑川、至大理。忽必烈亲自率领的中路军和抄合也只烈率领的东路军,中路军前行,东路军随后,是沿当时吐蕃与南宋势力的接壤地带、川西滇东北古道进军的:经满陀城(今茂汶)、懋功(今小金)、泸定、过大渡河、石棉、冕宁、建都(今西昌)、盐源、过金沙江、丽江、鹤庆、大理。据了解,这两路军行进的沿线都遗留有当时蒙古兵的墓葬,人们称为“鞑子坟”和一些蒙古军路过的传说。再是关于蒙古军三路军具体平“大理”的时间,据《元世祖平云南碑》记载:“十二月薄其都城,使招之,三返弗听,下令攻之,东、西道兵亦至。……明年春,留大将兀良合台经略之,上振旅而还。”由此可知: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是于公元1253年12月初兵临“大理”城,西路军和东路军是于12月中到的“大理”城。战事是于12月底至次年1月结束。1254年春天,忽必烈即领军离开云南,只留下兀良合台在云南继续征讨大理王段兴智残余势力,及征服其他各民族。注释:[1]尤中著:《中国西南民族史》,第299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见吴景敖著:《西陲史地研究》,“元代平滇征缅路线”是其中一小节。(原载《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6期收目。转录自龚荫著:《民族史考辨——龚荫民族研究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10页。) 赞 (0) 相关推荐 『段氏参神剑,大理有枯荣,白族人的崛起』 公元902年,郑买嗣将舜化贞及南诏宗室杀光,自立为帝,改国号"大长和国".从此,乌蛮人(彝族祖先)所建的南诏灭亡.公元914年(后梁乾化四年),大长和国出师四川,大败而还.公元92 ... 战争史上的奇迹:700骑兵击败4万大军0阵亡,元缅首战始末 在战争史上,有奇葩的战事发生,也有不少奇迹之战,比如元朝和缅国(即缅甸)的首战--南甸之战,元军以七百骑兵击败缅国四五万之众的大军,还是零阵亡率,创造世界战争史上的一项奇迹. 如想了解更多元缅战争相关 ... 石坚军 | 忽必烈征大理路线新考 忽必烈征大理路线新考 石坚军 为实施酝酿已久的"假道斡腹"[1]以灭南宋之谋,忽必烈于1253年率军远征大理."秋八月,师次临洮(今甘肃临洮).遣玉律术.王君候.王鉴谕大 ... 《文化安顺》史话沧桑 徐霞客途经平坝路线初考 2019年第101期(总456期) 徐霞客途经平坝路线初考 夏顺龙 徐霞客造像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记载,徐霞客未到平坝之前,就与自然禅师商量过出行路线问题.他出发要到的地方是普安,有几条路线可以到达.自然僧告诉他:从广 ... 【历史文化名人】史学家陈寿争议问题考辨 ‖ 杨小平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史学家陈寿争议问题考辨 杨小平 陈寿(233-297),字承祚,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人. ... 十大瓷厂567瓷,“厂瓷”的若干问题考辨 厂瓷,也就是瓷器收藏圈的"厂货",它指的是上世纪十大瓷厂生产的瓷器.厂瓷的收藏,自上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尤其是各大瓷厂的仿古瓷,流向了全世界,世界各地不乏收藏者. 最近几年,随着清三 ... 宋朝历史人物——段思平(大理国的缔造者) 段思平 大理国缔造者 (公元893-944年).大理喜睑(今喜洲)人,大理国的缔造者.其家族世代为南诏武将.父为段宝龙.思平因为累积军功而升任为大义宁通海节度使.杨干贞夺赵善政之位,干贞之弟杨诏谮思平 ... “燕亳”与“燕亳邦”考辨 <文物春秋>2014年5期 西周时期,周人在谈到周朝的境域时说:"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左传>昭公九年).其中肃慎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 ... 台北国图馆藏《影北宋本伤寒论》作伪者考辨 游文仁 苏奕彰 杨守敬 影北宋本伤寒论[摘要]<影北宋本伤寒论>是杨守敬出使日本所获得的一部手抄本.杨氏虽认为是影宋本,但已被确认是剪贴伪造的,有学者甚至认定是杨氏所伪造,并且推断了影抄本 ... “实境山水画”与“实景山水画”考辨——有关中国古代山水画概念术语的思考 "实境山水画"与"实景山水画"考辨--有关中国古代山水画概念术语的思考 文:杜娟 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副主任.教授. [内容摘要]本文所提出的&q ... 徐江伟:契丹王族来源地考辨 契丹王族来源地考辨 [内容摘要]契丹辽国雄踞中国北方二百多年,一直被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东胡系游牧民族所创建的,在族源上,从没有人提出过怀疑.但<辽史>记载的契丹语人名.物名.俗称等与蒙古语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