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架属于原创:武禹襄《十三势架·势架程序》集解(二)
十三势架属于原创
一一武禹襄《十三势架·势架程序》集解(二)
李新方
【原文】十三势架·势架程序:懒扎衣。单鞭。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单鞭。肘底看捶。倒撵猴。白鹅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云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单鞭。云手。下势。更鸡独立。倒撵猴。白鹅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云手。高探马。十字摆莲。上步指裆捶。上步懒扎衣。单鞭。下势。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双抱捶。
【解曰】前文讲过,《十三势架》见于迄今发现最早的太极拳史料文献,是最早的太极拳架,有人却花费了不少精力去研究是谁传给祖师的,但研究来研究去也没有得出个可以肯定的结论来,只能用“恐为”之类的臆测之词,原因就在于大方向搞错了,十三势架为祖师原创,祖师之后才有传承,
祖师之前没有传承。
当然,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继承,但继承与传承不同,祖师传承的只有王宗岳拳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李亦畬《太极拳小序》),“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均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之后,而各流派均把王宗岳《太极拳论》奉为经典”(顾留馨《太极拳术·王宗岳与太极拳》),而王宗岳并没有留下拳架和打手法等具体训练方法,故祖师的十三势架只能是原创。
武禹襄祖师与武澄清、武汝清两位兄长,幼习家传洪拳,杨禄禅亦习之,同为拳友(见《从永年走向世界一一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并共同研习永年一带原有的其他拳种,如“二郎拳、六合拳、梅花拳、劈挂拳、春秋拳等,诸拳种交相融合,学而后化,自成一家”(《太极拳源流之谜》),故武禹襄与杨禄禅的关系是拳友,“常与比较”(李亦畬《太极拳小序》),即经常切磋技艺。
杨禄禅的长子凤侯早卒,次子班侯“从武禹襄学,并得传王宗岳拳谱及武氏的部分著作,艺愈精进,在北京颇负盛名”(顾留馨《太极拳术·各拳派的代表人物》)。另据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武禹襄传》:“禄禅次子钰,字班侯,从禹襄读书,禄禅尝问班侯读书之质禀如何,禹襄以为读书不甚聪敏,习拳极为领悟。禄禅遂请禹襄多课以拳技。故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
祖师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博采众家之长,“初闻有精是技者,虽千里必往学”(《永年县志·武禹襄传》),“道光、咸丰年间,常与北京会友、万盛等镖局局首来往,切磋技艺,在京兼釆各拳派之长,学而化之,为后来另创一派打下基础”(贾朴《<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简注一一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史料之一》),故王宗岳拳论传到祖师手里决非偶然,“访武陟县赵堡镇陈清平”也只是“研究月馀”(《永年县志·武禹襄传》),而“研究月馀,就是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论》”,“果然清平如获至宝”(于志钧《中国太极拳史》)。
另据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武禹襄传》:武禹襄“读书不仕,兄弟宦游在外,他独居乡里,以授读自遣,暇则致力于太极拳。故老相传他手臂有三百斤之力,而犹多招门客择其力大有勇者与之相仆,以验技巧,故其术尤为精到”。是以祖师的十三势架是以王宗岳拳论为指导,在博采众长,学而后化,结合自身实战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独创的。
太极拳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历史过程,其间经历了两次质的飞跃,第一次质的飞跃就是戚继光创造的拳经32势,是早期太极拳的杰出代表,现代太极拳各流派的拳架都源于戚继光拳经,而理论则源于王宗岳拳论。
戚继光的拳经是对明代和明代以前各家武术的一次全面总结,故称为“拳经”是名副其实的,如文中提到的“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打,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锁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
戚继光认为,各家拳法“虽各有所长,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同上)。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太极”这一哲学概念,但很明显地体现了运用太极这个绝对真理,全面总结各家拳术而不断发展提高的武术哲学思想,与王宗岳《太极拳论》提出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技击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拳经32势正是在这种太极思想的指导下,“择其善之善者”(同上)学而化之,融会贯通而创编的。
戚继光拳经32势:懒扎衣。金鸡独立。探马。拗单鞭。七星拳。倒骑龙。虚脚悬饵。邱刘势。下插势。埋伏势。抛架子。拈肘势。一霎步。擒拿势。中四平。伏虎势。高四平。倒插势。井栏四平。鬼蹴脚。指裆势。兽头势。神拳。一条鞭。雀地龙。朝阳手。雁翅势。跨虎势。拗鸾肘。当头炮。顺鸾肘。旗鼓势。
从拳架着势名称来看,武禹襄的拳架(即十三势架,后世称武式太极拳),与戚继光拳经32势名称相同或相近的有9个:懒扎衣(揽雀尾为新创,与懒扎衣并行)。单鞭。金鸡独立。探马。七星拳。二起脚(虚脚悬饵彼轻进,二换腿决不轻饶)。指裆势。跨虎势。弯弓射虎(埋伏势窝弓待虎)。
杨澄甫(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的拳架,见于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与戚继光拳经32势名称相同或相近的有10个:揽雀尾(懒扎衣)。单鞭。金鸡独立。探马。七星拳。二起脚。指裆势。伏虎势。跨虎势。弯弓射虎。整个拳架全部着势的名称,都与武式太极拳基本相同,在具体的练法和用法上也比较接近,与陈清平的拳架的着势名称也多少有些接近,而与陈长兴拳架着势名称和具体的练法用法上差别更大。
陈清平的拳架,与戚继光拳经32势名称相同或相近的有11个:懒扎衣。单鞭。金鸡独立。探马。七星拳。二起脚。指裆势。雀地龙。跨虎势。当头炮。虎抱头(旗鼓势左右压进,近他手横劈双行。绞靠跌人人识得,虎抱头要躲无门)。
陈长兴的拳架,根据相传为陈王庭所作的《拳经总歌》等,与戚继光拳经32势名称相同的有29势:懒扎衣。金鸡独立。探马。单鞭。七星拳。倒骑龙。悬脚势。邱刘势。下插势。埋伏势。抛架子。拈肘势。一霎步。擒拿势。伏虎势。倒插势。井栏直入。鬼蹴脚。指裆势。兽头势。神拳势。一条鞭。雀地龙。朝阳手。雁翅势。跨虎势。拗鸾肘。当头炮。顺鸾肘。从《拳经总歌》这个题目来看,是根据戚继光拳经32势每势歌诀编的“总歌”。
从以上比较不难看出,武禹襄的拳架与戚继光拳经32势名称相同或相近的着势,是最少的,但这还只是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实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戚继光、陈清平、陈长兴都没有提出十三势的基本概念,是王宗岳率先建立了十三势的理论基础,而武禹襄创造了十三势的具体练法和用法,懂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只有练好十三势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双重之病,才能练成真正的太极拳,故武禹襄十三势架,是继戚继光拳经32势之后第二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早期的经验太极拳到现代的科学太极拳之历史转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