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的“势”究竟是什么?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集解(二)

十三势的“势”究竟是什么?

一一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集解(二)

李新方

【原文】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体。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

【解曰】如上所述,《十三势行工歌诀》实乃太极拳之第一秘诀,至广大而极精微,“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怎么“推求”?其中的重要问题很多,但首先是要弄清楚十三势的“势”这个基本概念,究竟是什么,不然,要弄清楚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自王宗岳《太极拳释名》、《十三势行工歌诀》等拳论传世以来,有关十三势的具体解释不少,但多把动作外形当成了势,把十三势当成了十三个动作样式,许多人学太极拳多年还没有懂劲,正是因为把形当成了势。“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都是练十三势要用意来练,而不是用形来练,如果把形当成了势,也就不是用意来练了,当然下多大的功夫也不可能懂劲,难免要“枉费工夫贻叹息”了。

我们现代人常讲“形势”,实际上形和势是两个不同概念,“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孙子兵法·势篇》)。这里的形,是指体质的强弱,也就是现代体育讲的体能,但任何先进的体能训练方法,也不可能把一个瘦小枯干的人变成大力士,故现代竞技体育是责于人的。而“流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同上),在“得机得势”(武禹襄《十三势说略》)的条件下,四两拨千斤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十三势的势就是这个势。是以十三势的势,就是得机得势的势,这个势指的是敌我交战时的我顺人背,即由我方掌握主动权的状态实质。势是由能量构成的,故曰气势;十三势即十三种能量的精妙组合与高度集中,故曰总势。气势全凭意的主持作用,即精神支撑气势,精神为实,气势为虚,实则精神贯注,虚则气势腾挪。

有势的内在实质,必有形的外在表现。这里的形,是指着势动作的外形,而形是因变示奇,无穷无尽的东西。若以形观之,十三好像的确少了一些,所以许多人在十三之外“杂以显见于外之粗法”(徐震《太极拳考信录·后序》),然而法愈多愈不全面,愈繁愈不得势。若以意观之,即“全用精微之察劲”(同上),则十三尽矣,最少就是最多,至简乃能至深,一切有效的实战技法无不尽在其中,“括囊无咎”(《周易·坤》),而且学起来非常容易,“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李亦畬《五字诀》),只需半年到一年时间,就可以达到懂劲的水平,故曰“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正如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所云:“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而且功夫愈高,外在的形愈不明显,以至于无形无相,故能“形人而我无形”(《孙子兵法·虚实篇》),制人而不为人制,叫做“打人不露形,露形非为能”。是以我们学习和研究十三势,只能以意观之,达于意则明,滞于形则惑。(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