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发不出来,那就简单聊聊川芎吧!川芎,...
偏方发不出来,那就简单聊聊川芎吧!
川芎,原名芎䓖,又称香果,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川芎有好多以地名命名的名字,像陕西省产的为西芎,蓝田县所产又称蓝芎,浙江温州及金华者又叫南芎,还有京芎,台芍,抚芎等等。但总的来说,除四川所产外,其余皆不地道,故名川芎。《益都方物略记》载:“芎䓖蜀中处处之,成都九月九日药市,芎䓖与大黄如积,香溢下里。”
川芎入药很早,《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本草纲目》谓:芎䓖,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药中加芎为佐,气行血调,其病立止。
《本草新编》:川芎,倘单用一味以补血,则血动,反有散失之忧。若单用一味以止痛,则痛止,转有暴亡之虑。《品汇精要》说“久服则走散真气”;《木草求真》也说“单服久服,令人暴亡”。《梦溪笔谈》中还说:一人老是服用川芎,医生郑叔熊见了说川芎不可久服,时间长了会令人突然死亡,那人没听后果然死了。所以用时需注意配伍。
川芎主治甚广,但主要一治头痛,二调月经。李东垣说:“川芎,上行头角,助元阳之气而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以血以调经。”以前就有“头痛必用川芎”之说,像治风寒头痛的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治风热头痛的川芎散(《卫生保健》);若治风湿头痛的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治血虚头痛的加味四物汤(《金匮翼》);治血瘀头痛的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等等。但有争议:说外感头痛川芎为必备之品。像《本草正》云:“惟风寒之头痛,极宜用之。”但是,对血虚头痛等,川芎可否使用产生分歧:张元素说川芎是“血虚头痛之圣药也”;《医学启源》谓川芎“补血,治血虚头痛”;李东垣说:“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可张山雷辩驳说:“血虚之头痛,亦是阴虚于下,而阳越于上。此岂可与风寒外束,清阳不升者,混作一例论治?”
我个人认为可用,配伍剂量是关键。用川芎于补血剂中,起和血之功,方能久服无弊。再分享个郑公硕老先生治疗血虚头痛的家传效方: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芪、枸杞、女贞、菊花、细辛、陈皮。
像肝火头痛也可用川芎。如,宋代钱乙的泻青丸以川芎配合龙胆草、大黄、山栀等,治疗肝火偏盛的头痛目赤等,《中药的配伍运用》里丁光迪教授说“这种升降相因的用药,治疗头痛,最适宜于风火相煽的病情”。可由于川芎辛燥,张山雷说:“治肝风者,涵敛以求其潜息,犹虑不及,岂有更用升腾,助其飙举,果以芎之辛升,搜剔肝阳自动之风,宁不越飞扬,天旋地转”关键还是在于配伍和剂量,中医难学啊!
有人说用川芎治外感头痛,必须剂量轻微,用量过重,不仅头痛难除,反能使人头昏。而用川芎治高血压肝阳头痛时,则主张大剂量加潜镇之药;用于淤血头痛(包括脑震荡头痛),也主张大剂量。有经验的医生可以留言指点一下!
川芎可以“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也是妇科常用药,凡血分之疾,如妇人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等等,均可用之。常用的方剂像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温经汤、生化汤、益母胜金丹等等。说川芎量大也已可以止血,像《华佗神方》“华佗治崩中神方”就是单味川芎。
张和平医生还有个医案:张某,49岁,阴道出血已25天,服止血药、激素等药效不明显,近2天出血量增多,以紫暗血块为主,伴有腹痛,乏力,腰膝酸软,面色萎黄,舌淡有瘀斑,脉细涩。即每日用川芎加白酒和水煎服。当日出血明显减少,2日后血止。为巩固疗效继服8日,1年后随访,未复发。
附:《本草经疏》:'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易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法并忌之。'
《本草汇言》:芎䓖,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活血有功,而活气亦神验也。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黏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凡郁病在中焦者,须用川芎,开提其气以升之,气升,则郁自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