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万年桥是如何走进《清明上河图》的?
青州古城北门有一座桥叫做万年桥,原称南阳桥,俗称北大桥,到今天已经有千余年历史。它的前身是一座木结构飞桥(虹桥),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原型。那么,这座木结构虹桥是怎样走入这幅历史名画中去的呢?
清明上河图 局部
一名看守
他本是大宋朝青州府城监狱的一个看守,而且,是一个有残疾的看守。
但是,他又是一个聪明的看守。上学的时候一定是一个学霸之类的,或者是一个善于思索的学生,动手能力特别强。史书上这样介绍他:此人乃“牢城废卒”,有“巧思”。
但是,巧思仅仅是巧思而已。等待一个牢城废卒的命运一般是平淡的终老。
然而,这名看守的人生轨迹就在大宋朝的一天发生了逆转。
一座经常被冲毁的桥
青州府那个时候在南阳城,城北是东阳故城,两城之间一水横贯,来自西南山区的阳水(还有渑水、南阳河等名字)蜿蜒东去,直入弥河。有水必有桥,两城的来往没有桥不行。于是,在两城之间架起了木桥。连接了两城之间官民的往来。南阳城的北门内一时之间成为一个繁华的地带。
木桥
但是,青州水大。据青州府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卷八 事志》记载:“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阳水,限为二城。先是跨水植柱为桥,每到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
看来,在水中立上木头作为桥墩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一个叫夏竦的知府
这一年,一个有作为的州官来到了青州,他,成为上文那名废卒彪炳青史的关键人物。
宋明道1032年,夏(竦)英公知青州。
夏竦 剧照
这是一个比较务实的官员,我们还要专门对他进行介绍。不只是青州人,几乎所有的人只知道范仲淹、欧阳修,而忽略了夏竦。实际上,这个夏竦也是一个非常牛的人物,并且,论青州知府,他是范仲淹等人的前辈。关键是,他在南阳河上主持架了一座桥,一座流芳千古的桥。
他发现了当时困扰两城百姓的大问题:年年修桥年年坏,这不是劳民伤财吗?坚决不搞豆腐渣工程!于是,广发英雄帖,征集最佳的桥梁建设方案,于是,这名有残疾的看守迎来了创造辉煌的机遇。这名看守的构思大体上是这样的:用大石头在两岸加固,基础很重要!伐取山中巨木,相互勾连叠加,取消中间的立柱,避免“水与柱斗”,“架为飞桥”。注意了,是“飞桥”,这是中国关于虹桥的最早的记载。所以,虹桥首创于山东青州成为一种共识。
虹桥诞生
中国最早的木结构虹桥诞生在青州,它的设计者竟然是一个有“巧思”的“废卒”!
桥建起来后,质量很过关。青州府著名的古籍《渑水燕谈录·事志》这样记载:“明道中(1032-1033)夏(竦)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书成于绍圣二年1090年)五十余年,桥不坏。”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我们不知道这名看守的名字,让我们遥望历史的星空向他致敬!
虹桥南进宿州
那个年代发大水是常事,不管南方还是北方。如此的杰作当然引人关注。
当年青州府是一个南北交通的的枢纽,也是海岱之间的大都会,飞桥之作,难免美誉各方。
汴河流经安徽宿州,这里也面临着水患的威胁,北宋著名“桥工匠师”陈希亮隆重登场——当时的知州陈希亮决定根治水患。这一方面,记载很多,一般是各美其美。我们姑且不去管它。
宿州
我们设想了如下情节:来自宿州的官员们专门考察了青州南阳城北的这座桥,那是一种怎样的热血沸腾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他是马上本着谦虚的态度,真诚地访问了青州这个业余的专家,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至于涉及什么专利转让之类不得而知。总之,他们马不停蹄赶回去。向陈希亮进行了汇报,陈希亮是一个想干事的官员,一番绞尽脑汁,迅速拿出了汴河上的桥梁设计方案:一套桥梁交通漕运畅达的综合解决方案。这样,汴水上建了一座无柱飞桥,由于桥的中间部分高高拱起,远远望去,形如彩虹,因而称为虹桥。为此,还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从这个角度讲,青州的那名狱卒有点委屈。有了皇帝的推广,虹桥这种建筑模式也开始大行其道。
有人可能对虹桥的青州首创有疑问,很正常。但是,青州的“飞桥”建造于1032年前后,那个时候,陈希亮还刚刚考中进士一两年,他还要经历一番漫长的官场磨炼才能担任知府这样的重任,至少要十几年之后。因此,青州飞桥最早之名当没有异议。
虹桥走进《清明上河图》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画家——一名祖籍青州府的画家张择端拿起画笔,详尽的描摹了汴梁的繁华,《清明上河图》诞生。《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这位画家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 局部
画作为长卷,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多位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数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青州和宿州的虹桥成为抢眼的部分。
再后来,此画模仿者众,其中,明朝的仇英的模本流传甚广,青州博物馆的馆藏即为仇英模本。
青州“飞桥”的建筑成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著名文学家曾巩之弟曾肇撰修桥记,称颂这一创举。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书丹刻石立碑,这座堪称“双绝”的碑碣,亦为南阳桥增色。元代开国功臣郝经在《青州山行》诗中吟有“饮马南阳河,摩挲米芾记”的诗句。可惜这座碑碣在明弘治七年被洪水冲没了。后来此桥经过了多次重修:明万历二十二年。知府卫一风、知县刘洋浩增修,改称“万年桥”。这次把它改建成为石质联拱结构的七孔桥,“石涯天设”,“铁柱钉连”,“实青齐之襟带,乃海岱之纪纲。南通淮沂,北接燕冀,万里无滞,百丈何拘”。后来,该桥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又被冲毁。清嘉庆年间再次重修。万年桥是一座七孔石桥,长65.3米,面宽8米,高7.9米,拱跨度宽5.4米。桥两端各有较宽的引桥面,东西两面有栏杆,并衬有石狮、宝瓶各16对。栏杆上有明朝的浮雕《二十四孝图》和缠枝牡丹。西面迎水的6个桥墩上端,刻有1米见方的龙头,人们叫它龙吞口。寿光人安致远在修桥碑记中说:“北门锁匙,晨关乍起,邦人土女,衽接肩摩,南北交错,河桥成市,…”可见当时桥上交通畅达,行人熙攘的繁华景象。后来此桥多次修缮,现在为省级文保单位。
重修的石质万年桥 (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