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故里考辨

摘要:我国著名的理学家、闽学的创始人杨时是宋将乐人,但在明成化六年以后随着其龙湖故里管辖关系的改变,杨时也是归化县人印今明溪县人。文章针对学界杨时故里是将乐还是明溪的争论,进行翔实的考证,认为杨时故里在龙湖,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古人早有定论,是无法否定的。
       关键词:杨时;故里;龙湖;将乐;明溪
       中图分类号:K8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8)05—0149—12
       杨时是哪里人?《辞源》(修订本)已经作了回答:“杨时(1053—1135),宋南剑州将乐人。”但要问杨时故里何在?这个问题就不好回答了,因为将乐县和明溪县各有其说。将乐县说杨时不但宋代是将乐人,现在也是将乐人;明溪县则说,杨时是宋代将乐人,但自明成化六年归化设县之后,杨时故里所在地龙湖已划属归化县管辖,杨时也属归化县即今明溪县(归化县于民国二十二年改今名)的人了。争论的中心是:杨时是否也是现在的明溪人,而其焦点则集中在杨时的故里究竟在何处。
       探讨杨时故里果何在是个艰难的考、辨过程。以下分几个问题来谈。
       一、杨时故里之辩问题的产生
       1998年7月在三明市方志委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明溪林华东的一篇《为“杨时故里”明溪龙湖正言立论》的文章在会上宣读交流,提出杨时故里是在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将乐的曹豹文不同意林的观点,于同年写了一篇题为《杨时故里真伪辨》的长文予以反驳,发表在《将乐文史资料》第十三辑,说这是“彻头彻尾的假货”,并把它斥为“伪说”。宋吕本中在《杨龟山先生行状》中说过:“先生讳时,字中立,姓杨氏,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曹据此认定杨时故里即在将乐县北龟山之下的龙池团。凡异于此说的他都认为是伪说,是造假。他对谱牒资讯极看不起眼。杨时及其后人早就有上世“南迁三湖”的说法,但杨时的话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明初,子江公(杨时的高祖)的第十六世孙杨均政在《龟山公家谱序》中说过这样的话:“迨高祖第三公……梦神人告曰'子可遇三湖则止’,遂返乎三华,始迁蛟湖,次迁池湖,终迁龙湖,……遂家焉。”曹断言杨时之父埴绝对没有“南迁三湖”的事实,从而认定杨均政是“伪说”的总根子,是“造假第一人”。无独有偶,大概是出于为了突出龙湖故里的地位的动机,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卷五《人物志·道学》在介绍杨时时竟然说:“宋杨时,字中立,龙湖人。五世祖(指高祖子江公)自弘农避地居之。”民国三十二年《明溪县志》卷十四《列传·理学》也说:“杨时,字中立,邑东二十里龙湖人。五世祖自宏农迁居于此。”把龙湖说成是五世祖的始居、始迁之地,也等于否认杨时上世有“南迁三湖”的事实。杨时上世究竟有无“南迁三湖”事实,这是探讨杨时故里果何在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必须弄清。
       二、杨时上世有“南迁三湖”的事实
       吕本中的《杨龟山先生行状》云:“先生讳时,……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迨高祖子江公,以进士授镛州司户,因家于州,遂占籍此地焉。”(《杨时集》附录二)此未言杨时上世有南迁之事。但[清]张夏的《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卷上则明白说出:“唐末,五世祖荣,字子江,登进士第,任南剑之西镛州司户。及解官,始居州之北郭外。后迁蛟湖,再迁池湖。至大父明,迁龙湖。”据杨氏族谱记载,杨荣在将乐任司户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死了。明溪县盖洋镇姜坊村藏《宏农郡杨氏族谱世系传》载:“华川公子子江,乳名安,讳荣,号朝宗。唐僖宗中和甲辰四年(884年)八月十七日未时生。登晋天福二年丁酉(937年)科进士,任闽西镛州司户,因家居焉。晋天福戊戌三年(938年)十月初三日辰时殁,享年五十五岁。元配余氏绳娘,例赠宜人,唐僖宗中和癸卯三年(883年)八月十六日丑时生,晋天福壬寅七年(942年)三月二十日申时殁。夫妇合葬将乐县北光明都衢坊株林山。寅山申向。继妣谢宜人、三妣萧宜人,合葬瀚溪。生二子:胜达、胜远。”又载:“子江公长子胜达,字仲通,号伯朋,儒士。唐天佑乙丑年(905年)四月初五日辰时生。”据此,知子江公死时,其元配余宜人(883—942年)五十六岁。长子胜达三十五岁。次子胜远(字言文),妣余氏,生有一子。胜达生有五子:延(字信夫,儒士,有二子)、同(字信有,有二子)、明(字信仲,儒士,有五子)、丰(字信仁,生一子)、昭(字信清,生子不详)。将乐县北郊田土狭窄,家口日繁,又无多少故业可守,子江公死后,为求生计,子孙纷纷外迁,各奔前程。据载,胜远之子迁邵武。胜达长子延,居将乐光明,子孙有居将乐大里、黄坑及兴善瀚溪等处者。次子同,居将乐光明都衢坊,子孙有分居万安、扶竹者,有分居安福岭、沙邑之碧溪亭麻坑及福州闽县等处者。三子明,分居龙池杉田。四子丰,迁居邑南八十里中和坊,因号中和处士。五子昭,子孙有分居邵武龙坑者,有分居浦城者,有仍居将乐之蛟湖、龙湖者,有分居四川、南京、江西等处者。(以上据《宏农杨氏房谱》卷首《始祖世系传记》并参看明溪县夏阳乡际头村道光八年修《际头杨氏族谱》卷首《旧序》写成)
       杨时三世祖明由龙池杉田三迁龙湖的事实,见于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子江公的第十六世孙杨均政为《重修杨氏房谱》所写的《龟山公家谱序》。其言曰:
       ……以吾鼻祖言之,始由樵川(邵武古称)而居三华(将乐古称)焉。迨高祖(指子江公)第三公(指胜达之第三子明),奋然有游四方之志,往乞灵于西乾福善祠(在邵武西乡五十里——依史求真说),梦神人告曰:“子可遇三湖则止。”遂返乎三华。始迁蛟湖,次迁池湖,终迁龙湖,果应梦之兆,于此遂家焉。第三公生二子:长十五公(指杨埴),次十七公(指杨益)生念二公(指杨敦仁),世业进兴,复授武平县令,家声由是而曰振焉。念二公生祖考念七公,生齿自是曰繁焉。由此观之,第三公乃是龙湖之始祖也,宋贤龟山公即其苗裔也,岂非神兆斯土,以兴吾之族乎?……洪武乙丑岁冬月望日,十六世孙均政谨谱。(见《宏农杨氏房谱》卷一)(括号内的文字和着重号是笔者所加的。以下同)
       为了解读杨均政《序》中的文字,现依将乐《入闽杨氏世系图》、《世系传》和明溪《宏农郡杨氏世系图》、《世系传》及杨时《王母朱氏墓志》等资料,将杨时族属自一世至六世的世系列表如下:

杨均政《序》中说“第三公生二子:长十五公,次十七公”,其“第三公”指杨明,是就同胞兄弟中按长幼排行来进行的称呼;“长十五公,次十七公”,则是就堂兄弟中按长幼次序来进行的称呼。不同辈份的人排行不能混杂。这种只称行第不直书其名讳确有不明确之处,但如果参看该谱的世系图和世系传记,则其本名、字号和排行都可看得一清二楚。古人作谱,有的专从本房本支着眼,不及旁系,即使同母亲兄弟也不书其名。如杨时的《王母朱氏墓志》云:“杨父讳明,有子五人。日某日某,夫人之出也。”盖洋镇姜坊村《杨氏族谱》卷一《始祖世系传》介绍三世祖明,对“妣萧氏”,一笔带过,对“继妣朱氏”则详记其生卒年月与所享岁数,生二子,只介
       绍“谊”(杨时父埴的本名,一说是其号),另一子则说“次子失考”。但宁化延祥的《杨氏族谱世系传》介绍杨明就很全面:“杨明,字信仲,号暹公,世居龙池杉田。积德储度,笃生贤孙。殁葬西乡永吉都金顶山。妣萧氏,生子三:基、谊(文字疑误)、宣。继妣朱氏,延平女,葬白土原。生子二:埴、益。”据此,知“长十五公”指杨时父埴,“次十七公”指杨时叔父益。“十七公生念二公”,此“念二公”指任武平知县的杨敦仁。据康熙三十八年《武平县志》卷六《官师》载:“杨敦仁,宋元符(哲宗年号)初(1098年)任武平知县。”杨敦仁字仲远。据乾隆三十年《将乐县志》卷七《选举》载:“杨敦仁,字仲远,登元祐(哲宗年号)三年(1088年)李常宁榜进士。有传,见《先宪志》。”他登进士比杨时迟十二年。《杨时集》卷十六《书一》收有《与杨仲远》书信六通,称之为“吾弟”,问“不知吾乡亦觉如此否”,知杨敦仁是杨时的堂弟,杨时排行为十二郎,杨敦仁为“念二公”(即念二郎)。杨均政《序》说“第三公迁龙湖,龟山公即其苗裔”,是讲世系传承及其家族迁徙历史,意在激励自己及其后人。杨时上世南迁三湖的事是存在的,其族人大都也是知道的,只是世代口头相传,在某些方面难免会互有出入罢了。
       清代出现了三部杨时年谱,对杨时上世“南迁三湖”一事也有记述,与杨均政的说法大体一致:
       其一,[清]毛念恃撰于康熙二年(1663年)的《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云:先生五世祖荣,字子江,登进士第,任南剑之西镛州司户。及解官,居州之北郭外。后迁蛟湖,再迁池湖。至大父明,迁龙湖。(康熙四年刊本,福建师大图书馆藏)
       其二,撰于乾隆年间黄璋的《杨龟山先生年谱考证》云:
       唐末,五世祖荣,字子江,登进士第,任南剑之西镛州司户。及解官,始居州之北郭外。后迁蛟湖,再迁池湖。至大父明,迁龙湖。(见《藜照庐丛书》,上海图书馆长乐分馆藏)
       其三,张夏补编的《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的说法同,已见前引,此不再具录。
       司户是县尹的佐官,掌管城乡民户户口、田土的登记和调查。子江公经年在外奔波,到过蛟湖、池湖、龙湖,见其田土肥沃、山水秀美而讲述于家庭父子之间,给其子孙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形诸梦寐,是可能的。至于其本身是否“迁蛟湖,再迁池湖”,可视为传闻异词,不必深究,而“至大父明,迁龙湖”的说法却是一致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杨时上世“南迁三湖”还有一说是,始迁龙湖的不是祖父杨明,而是父亲杨埴。[清]同治年间,杨清玉重修《宏农杨氏房谱》,其姻家同学弟陈良玉为该谱写的《谱序》云:
       余受记历阅,知其始祖杨荣公登晋天福三年戊戌科进士,授闽西镛州司户,始入闽,徙居三华。至四世祖杨埴公,诰赠正议大夫,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历迁三华,遂因梦而卜居蛟湖、池湖、龙湖各地焉。不意佳祯既兆于前,贤哲果生于后,而埴公即生龟山先生也。先生即生长于明溪治东龙湖焉。(见《宏农杨氏房谱》卷一)
       此说似与杨均政“第三公终迁龙湖”的说法相悖,其实不然。此据杨明继妣即杨时祖母朱氏的生卒年月来考察,即可略知其详。据明溪县盖洋镇姜坊村藏《宏农郡杨氏族谱世系传》卷一《始祖世系传》载:
       胜达公三子明,乳名暹,字信仲,妣萧氏。继娶朱氏,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生,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殁,享年八十三。《志铭》表其“受天祉,以康宁寿考终其身。”……
       此《志铭》即指杨时所撰的《王母朱氏墓志》。杨时在《墓志》中写道:
       王母朱氏,世家延平,居士讳某之女。杨父先娶萧氏,夫人乃继室也。……配杨父,无违德。其岁时奉祀,割牲省器,必亲临之,未尝委诸妇,终其身不懈。生子二人。二妇皆少亡,诸孙幼失所恃,夫人朝夕扶养……比其成人,教以义方,故诸孙卒得所恃为成人,夫人之力也。……居常好善,惟恐有弗及,故卒受天祉,以康宁寿考终其身。……享年八十有三。熙宁十年某月某日以疾终。(《杨时集》卷三十《志铭一》)
       王母朱氏终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是杨时中进士的次年,本年杨时25岁。现不知杨明卒于何年,也不知其始迁龙湖的年月。即以始迁龙湖为杨时之父杨埴为言,姑悬拟如下:杨埴于二十二岁即仁宗皇祐元年己丑(1049年)迁龙湖,母朱氏时年56岁,岁时奉祀,抚养教育诸孙,皆赖其力,即使其时父明已卒,而迁龙湖之议起于父明,埴是执行者,杨埴在龙湖有辟田置屋之功,岂能以此而隐没其父之名?故谱牒言“至大父明,迁龙湖”,应该说是正确的。
       杨时上世“南迁三湖”是事实。杨埴死后,与杨时同拜二程门下并把次女嫁给杨时三子遹的建安好友游酢(字定夫)在看了杨时的《先君行状》之后,为杨埴写了一篇《志铭》,文中特出“南迁三湖”其事。该文收入《宏农杨氏房谱》卷□《始祖世系传纪》。现摘抄如下:
       明公之子埴公,乳名五十郎,字永谋,号谊,诰赠正议大夫。在家,寝徵(指朝廷没有征聘)。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历迁三华蛟湖、池湖、龙湖,遂居焉。妣乃居士夔公之女陈氏孺人,诰封荣德太君,梦星而孕时公。继妣廖氏孺人,封硕人。公妣合葬龙池,金钗形。生一子:时。[铭曰:]
       公承祖梦,柳樊村而亨。天裨其庐,三湖是营。惟忠厚以作财,获圣子以蛊明。肇万亿之麟瑞,启千秋之佳祯。……
       ——游定夫撰。(见同治九年归化县十里铺杨氏藏《宏农杨氏房谱》)
       “公承祖梦”、“三湖是营”,此事是杨时告知其友的。“柳樊(樊,义为筑篱围绕)村而亨”,意为用柳枝筑为篱笆从而成村落,终于兴旺发达。“三湖是营”,是“营三湖”的倒置句式,是经营三湖(指蛟湖、池湖、龙湖)而居焉的意思。
       “三湖是营”,是宋人留下的文字。杨时上世“南迁三湖”的事实可毋庸置疑。
       三、杨时故里在龙湖,杨时出生于龙湖
       杨时上世南迁三湖,其故里即在龙湖。志书、谱牒皆有明载。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卷二《乡贤祠》载:“宋儒龟山杨先生讳时,字中立,兴善里龙湖人。龙湖原隶将乐,故《宋史》称将乐人。”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十二《学校》载:“归化县儒学,在县东二十里龙湖先儒杨时宅故址。”《大清一统志》卷三十三《祠庙》载:“龟山祠,在归化县东二十里龙湖,即杨龟山故宅。”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卷七十三《宫室》载:“四贤堂,在归化县东兴善里瀚溪。宋儒杨时族居龙湖市,与其友罗从彦游从,往来于此。”何乔远的《闽书》卷二十二《方域志·山》载:“凤凰岩,岩内有石,翔展如凤凰,近龟山先生故里。”
       故里与占籍关系甚大。杨时父祖自将乐县城北郊迁至龙湖也应在龙湖重新占籍,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贯”与“籍”古有别。“贯”指乡贯,即一个人的出生地、居住地,“籍”指军、民、商、匠、盐、医、儒、乐等民户应役的类别。贯址可改,“籍”不可改。杨时自言“[吾家]自皇祖而上,世为农家”(见《先君行状》),其“籍”当为“民”,即应在兴善里龙湖占籍为“民”而应役,从而取得将来应举的基本条件。其已著之籍经过勘合后钤以州县半印,籍册交官方保管,
       户贴交民户为执照,官府藉以征赋征役。贯籍十年一造报。士子应试登科,贯、籍都得如实填报。籍如未报被户部查出,即被取消应试资格。[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制科》云:“旧举人应及第,开检无籍者不得与第。”又云:“则知籍者所以计租赋耳。”杨时“曾祖胜达、祖明,俱读书不仕,以道自娱”,而“公生八九岁时能诗赋,已有成立之志”。(胡安国《杨龟山先生行状》)走的是科举发展的道路。杨时登进士时的登科录《进士小录》已不可见,现姑以[明]永乐十三年杨荣的《登科录》为例,试拟如下:
       杨时,贯福建南剑州将乐县□□乡兴善里龙湖村。民籍,太学生,治□经。字中立,别字行可。行十二。年二十四,十一月二十五日生。曾祖胜达、祖明,俱儒士。父埴,处士,母陈氏,继母廖氏。娶余氏。
       杨时故里在龙湖,杨时亦出生于龙湖,具体地说是出生于龙湖祖居。《宏农杨氏房谱》卷首《祖居各属地名源流记》云:“龙湖者,梦神之吉地,历世祖居,龟山公所生之处也。”同上《始祖世系源流记》:“埴公之子时公,字中立,别字行可,号龟山,谥文靖。……明弘治丙辰九年,以博士杨廷用请,赐爵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庭。子姓因公生于龙湖,遂以祖居为公祠焉。”[清]康熙十一年,邑令黄易《鼎建龙湖儒学碑记》云:“予承乏归邑,往来龟山所生地,辄低徊留之不能自禁。”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十二《祠祀》云:“龟山祠,在归化县城东龙湖里宋儒杨时生处,祠即其宅也。”
       杨时出生地的另一种说法是“生于南剑西镛州之龙池团”。关于“龙池团”今地,明溪几种宏农杨氏族谱、房谱都说是“即今县东二十里之龙湖地”(见明溪十里铺修于同治九年的《宏农杨氏房谱·龟山公年谱纪》),遭到史求真等人的反对。史求真认为“龙池团在将乐县北封山一带”,“龙池方圆七十余华里,西毗永都,北邻万安都,东界积善都,南连将乐城”。(见《龙池团与龙湖村地名考》,文载《将乐文史资料》第三辑)曹豹文的《杨时故里真伪辩》云:“杨时出生在将乐龟山下的龙池团。”杨时生于何处,[宋]吕本中所撰《杨龟山先生行状》、胡安国所撰《杨龟山先生行状》和《龟山先生墓志铭》以及黄去疾的《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均未涉及。从现有材料看,最早提出“生于龙池团”的是[清]毛念恃的《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其言曰:“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先生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镛州即今将乐县。”康熙四十六年杨时二十世孙杨绳祖重刊《龟山先生全集》卷首所收《年谱》(佚名编)和乾隆三十七年黄璋所撰《杨龟山先生年谱考证》亦引此说。将乐与归化(今明溪)在争论毛念恃《年谱》中所说的杨时“生于南剑西镛州之龙池团”今地何在,其实质是在争故里,即意在说明其出生地即是其故里。其实出生地与故里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不一致。有人出生于故里,则出生地与故里是二而一,有人出生于异域他乡,则出生地并非其故里。如朱熹生于尤溪,其乡贯却是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何地并不能证明此人即是何地人。确定一个人的故里何在的主要依据是户籍,是据其本人出生时父祖定居的户籍所在地而非始祖居住地(如本人出生时其父祖的户籍仍在始祖居住地,则始祖居住地乃是其故里)。从杨时上世“南迁三湖”的事实看,杨时的故里在龙湖,他生于龙湖,长于龙湖,当然是龙湖人。退一步说,即使龙池团确在将乐城北的龟山之下,而杨时也确是生于此地龙池团,也不能改变杨时是龙湖人的事实。而将乐县北的龟山之下则是杨时的祖居地。
       说杨时“生于南剑西镛州之龙池团”,由此引出了另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是:“龙池团”这个地名不见于古代的方志和地理书,也不见于毛念恃对这个地名的古今对照说明。吕本中的《行状》说杨时“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毛念恃的《年谱》为什么不直接说“公生于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杨氏故居”,而要改说一个不明指其具体出生地点的“龙池团”呢?可见将乐县北郭外的杨氏故居此时已荡然无存了。对“世居”二字,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斟酌和考量。胡安国与杨时有三十年交往,对杨时的“出处险夷,亦尝睨之熟矣……平生居处,……若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故山之田园,皆先世所遗,守其世业,亦无所营增豆区(四升为豆,四豆为区)之入也”。(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他所写的《龟山先生墓志铭》是在“公即没逾年,诸孤以右史吕本中所次行状来请铭”的情况下写的,他并没有依从吕本中“世居”的说法,而是谨慎下笔,写道:“五世祖唐末避地闽中,寓南剑州之将乐县,因家焉。”其所撰《杨龟山先生行状》亦如此。其后黄去疾订正《龟山纪年》为《年谱》,采用吕本中“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的成说,但毛念恃撰《年谱》、黄璋撰《年谱考证》,甚至杨时第二十世孙杨绳祖在《杨龟山先生全集》卷首所收的《年谱》(佚名编)亦皆摒弃不用。而张夏《年谱》则云:“先生姓杨氏,讳时,字行可,改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居龟山下,学者称龟山先生。”又云:“宋仁宗皇帝皇祐五年癸巳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先生始生。”他既不说杨时“世居县北”,也不说“生于龙池团”,避免了吕本中与毛念恃那种并不确切的表述。
       四、杨时在龙湖的活动以及他对龙湖的依依情怀
       龙湖田野肥美,诸峰环拱,山清水秀,有龟山、凤凰岩诸胜,景色宜人。杨时生长于龙湖,长期在外求学做官,几次还乡守制,暮年还到龙湖居住,他与龙湖有解不开的情缘。以下略举数事:
       其一,杨时在龙湖成长。杨时“幼丧母”,由祖母朱氏抚养成人。《王母朱氏墓志》追述说:“诸孙幼失所恃,夫人朝夕扶养,知其燠寒疾痛,缀完缉敝,悉躬为之。比其成人,教以义方,故诸孙卒得所恃为成人。”他在铭文中又用几句简洁的话将祖母的养育之恩表而出之以告其子孙曰:“而子而孙,实繁其夥。谁其育之?王母是妥。迨其成人,弃汝而归。寸草有心,孰报春晖?”(《杨时集》卷三十《志铭一》
       其二,杨时小时在龙湖有读书和与友人游从之活动。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三《山川》载:“凤凰岩,在县东龙湖市,有石如飞凤。宋杨时读书处。”他与友人游从于此。《八闽通志》卷七十三《宫室》载:“四贤堂,在归化县东兴善里瀚溪。宋儒杨时族居龙湖市,与其友罗从彦游从,往来于此。”
       其三,神宗元丰三年庚申(1080年)秋,杨时28岁,辞家赴调(次年授徐州司法),作《离家作二首庚申岁作》,其一云:“败叶辞故枝,惊飚送微雨。田庐向收横,城中亟完补。游子欲何之?道路修且阻。倪首谢田父,予生厌羁旅。”(《杨时集》卷三十八《诗一》)诗中表现了对故乡龙湖与城中含云寺读书室的怀念。
       从徐州回来的次年,杨时住龙湖。佚名编《杨龟山先生年谱》载:“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先生三十岁,居乡。二月,长子迪生。是年,有寄明道先生问《春秋》书。”(《杨时集》附录二)其《寄明道先生》(其一)云:“自奔走南归,不闻诲言久矣。所居穷僻,贤士大夫不至其境,每学有所疑,则中怀罔然。思所以考正,徒北向瞻望而已。”(同上卷十六《书一》)此言“居乡”,又言“穷辟,贤士大夫不至其境”,则知此“居乡”,指龙湖。上述《年谱》,言“居乡”之处甚
       多。
       其四,宋哲宗元祐五年庚午(1090年),杨时38岁,官虔州(今江西赣县)司法。十月父卒,解官回龙湖,为父守制三年。某年,葬父于龙湖的石龟山之阴。杨时的《先君行状》云:“先君讳埴,……元祐五年十月戊戌(廿三日),以疾终于家,享年六十有三。……将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石龟山之阴。”(《杨时集》卷二十九《状述》)此“石龟山”,指兴善里龙湖附近的龟山,其山重岩叠石,是一座石头山,山下有岩洞。[明]陈喆《龟山赋》云:“石嶙峋以为甲,树纵横而如章。”(民国三十二年《明溪县志》卷十三《艺文志》)将乐县北的龟山,是封山的支峰,是一座土山。解放后将乐县机砖厂在此取土烧砖,据说南沿已被掘进100多米了。《行状》特别点明“石龟山”,正是为了与将乐城北的龟山相区别。沙县友人罗从彦(1072—1135年)为杨父埴撰志铭,称《龟山碑铭》。其文曰:
       昔鸱夷仙,受策计研。强国富家,施有后先。维龙湖公,是以昔贤。小施之家,国则不然。大者未试,义方家传。贻厥子孙,克光于前。成此宅兆,旺气绵绵。刊此铭焉,垂千万年。
       ——奉训大夫罗豫章书。(见明溪县盖洋镇姜坊村藏《宏农杨氏房谱》)
       此《龟山碑铭》也是宋人留下的文字。其中“兆宅”,是指坟墓的四界,而“龙湖公”即指杨时之父埴。这也是杨时故里在龙湖而其父杨埴葬龙湖石龟山之阴的明证。
       杨埴葬地的另一说法是“龙池”。《宏农郡杨氏世系传》云:“第四世明公之子埴,……赠正议大夫。……公妣合葬龙池,金钗形。”此《世系传》言“合葬”,也无法以此否认杨埴葬龙湖石龟山之阴的事实。至于杨时父母后来如何迁葬、合葬,那是另一回事,应另行考证,始能明白。
       其五,哲宗元符问(1098—1100年),写信给李提刑(提点刑狱),关切家乡匪患。元符元年,清流始立县,时杨时“以漕檄(奉催收漕粮文书)窃食清流”(《杨时集》卷三十《俞氏墓志铭》),常往来于龙湖和明溪之间,对“明溪赖文干与张全等皆一时乡兵同党”互相勾结的内幕一清二楚。其时李提刑正在追捕明溪的张全餘党。杨时写信给李提刑,建议他给追捕官军保明申奏,予以奖赏提升,以提高官军的积极性,则凶焰自灭。《与李提刑》信后说:“然明溪与敝乡接壤,一有警,则朝发而暮至。累年避盗流徙,无一日得安其居,今方少宁,万一或致生事,则敝乡受其害,故敢以浼闻。”(《杨时集》卷二十二《书七》)此“敝乡”即指龙湖所处的将乐兴善里。今不知官军驻地所在。“朝发而暮至”,其主语是官军,意谓两地相距甚近,官军一闻警,从其驻地出发,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到达,把凶焰扑灭。此信表现了杨时对家乡安全的关切。
       其六,向往田园生活,渴望归休于龙湖的“先人之庐”与“徜徉于龟山之阴”。徽宗政和五年乙未(1115年),杨时63岁,他从毗陵回乡,访将乐县城北的资圣院,把先人遗像寄入该院的影堂,写了一篇《资圣院记》。文后曰:
       甚矣夫,吾衰久矣!周流四方,欲营菟裘(指归休处所),而无易于吾之故丘者,岂特昔人乐居之哉?行当庇身先人之庐而归老焉。幅巾杖履,徜徉龟山之阴,与田夫野老相从于此,枕石漱流,窃自比于舞雩之下,将有日矣。(《杨时集》)卷二十四《记》
       本文中说的“故丘”,义同故乡、故里,又特别申明是“先人之庐”,显然不是指自己为官之后在将乐县城北郊遵道坊的住宅可知。而将乐兴善里龙湖近处的龟山之阴(北),是一片肥美的田野,风景优美,先人之庐就在其处。溪水流经龟山之下,溪中岩石呈露,大可寄枕石漱流之兴。
       其七,高宗建炎三年己酉(1129年),杨时还龙湖居住。据宋黄去疾的《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载:“高宗建炎二年戊申,先生七十六岁。……冬十一月,还将乐。三年己酉,先生七十七岁,还龟山故居。四年庚戌,先生七十八岁,居乡。”(《杨时集》附录二)此“居乡”与“将乐”相对,指居龙湖村,此处有龟山故居,且有“龟山僧舍”(见下)。
       其八,绍兴三年癸丑(1133年),先生八十一岁。居乡,冬十月,建安章才邵来问学。才邵的《浏阳石刻》记其事云:“初谒先生于龟山之故居。先生年八十一矣,著帽衣袍而出,神清气和,望之,固知其为仁厚君子也。才邵因投贽求教,且请纳拜师弟子礼,先生辞,力请方允。既而叩之曰:'才邵晚进小生,久仰大名。今此为道而来,请问孔孟之所传,学者之所当学。’先生诲以熟读《论语》。请益,曰:'将论仁处仔细玩味,如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见大祭之类皆须躬行之。’邵又曰:'斯即谓之仁乎?’先生曰:'此乃求仁之方,仁则未易言也。’邵退而憩龟山僧舍,见窗壁间多题卦名及训释爻象,询之,僧云:'先生与其壻陈公几叟寓此,讲学时所题也。’留三宿,凡四见而归。”(毛念恃《宋儒杨龟山先生年谱》)按,龙湖龟山现有一座“龙湖庵”,其前身是否即“龟山僧舍”,不详。龙湖龟山有僧舍,此地是杨时的讲学之所,此条记载,甚足珍贵。
       五、杨时是夏阳、延祥子孙共奉的一世祖
       杨时有五子,后世子孙繁衍。其子辈在外做官,死后或葬在官所,但其妻妾有的仍回龙湖家中生活,死后即葬在龙湖或其附近。其子孙有仍在外做官的,也有在将乐境内或邻县流转迁徙的,他们奉杨时为龙湖一世祖。乾隆年间,彦公子孙还在夏阳大街建龟山公祠。(见明溪夏阳《宏农杨氏族谱》卷十三《祠图引》卷首《夏茂建祠记》)现将杨时以下五世的世系列表如下:

下是几种宏农杨氏族谱对杨时龙湖支派子孙散居瀚溪、霎台、延祥各地情况的说明:
       其一,萧文祥的《宏农杨氏族谱序》云:
       先生生五子,……惟迪公子曰云、曰彦。雲公子孙分瀚溪,彦公子孙分霎台(即紫雲台,原属沙阳,今属明溪夏阳区)、夏阳(夏阳原属沙县,今明溪县夏阳区),若杉口、黄家村,皆其嫡派也。(见杉口、黄家村两派修《宏农杨氏族谱》旺字号卷首)其二,康熙四十六年知汀州府事方伸为罢台重修族谱所写的《宏农杨氏族谱序》云:龟山公生五子,宦游四方,其贤裔所在多有,惟迪公子雲公居瀚水(按,即瀚溪),彦公卜宅雲台。彦公子四房、次房世居雲台,其三房散居夏阳杉口、黄家村,皆由雲台而分也。前明于龟山公旧宅建立专祠,世袭袍顶、典司宗柘者惟霎台耳。(见明溪县夏阳乡紫雲台《宏农杨氏族谱》明字号卷首)
       其三,宁化延祥《宏农杨氏房谱·谱例》云:
       龟山公至万福公,世未远也,龙湖至延祥,居甚近也。派系昭昭,……故纪世以龟山公为一世祖者,从老谱也。始入闽者,则子江公也,乃闽杨氏之众祖也;大显乎闽者,则龟山公也,为龙湖、延祥之私祖也。(见宁化延祥《宏农杨氏房谱》卷首)六、成化六年后,杨时在归化县受到乡贤的崇敬
       杨时是兴善里龙湖人。明成化元年(在归化设县之前),里人揭文俊在瀚溪(距龙湖五里地)建“四贤堂”来纪念杨时,激励后生。据万历二十二年《归化县志》卷二《宫室》载:“四贤堂,在县东兴善里瀚溪,以龟山先生世居龙湖,与豫章先生同游,是为大贤过化之地,况延平(李侗)、晦庵(朱熹)学脉源流。里人揭文俊慕其芳躅,于成化元年建一堂,并三先生合祀为四
       贤堂,遣子侄揭维通、揭连读书其中。”
       [明]成化六年(1470年),汀州府同知程熙来巡视清流县的明溪镇巡检司,以其地在将乐、沙县、清流、宁化的交界处,民多伉健难治,具陈巡抚都御史滕昭,宜置一县以镇之,滕乃会三司奏请于朝,获得批准,升为归化县。割清流的归上里、归下里,宁化的柳杨里、下党里,将乐的兴善里、中和里,沙县的沙阳里来归属它。(正德十一年《归化县志》卷一《建置沿革》)
       杨时是将乐县兴善里龙湖人,随着兴善里管辖关系的变更,杨时便也成为归化人。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二《选举》载:“熙宁九年丙辰徐铎榜进士,归化杨时(龙湖人,原辖于将乐),有传。”(括号内的字是原有的)康熙三十七年《归化县志》卷七《选举》亦云:“杨时,邑东二十里龙湖人。中宋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官工部侍郎。未设县时辖于将乐。封为将乐伯。……从祀,有传。”
       成化八年(1472年)重建龙湖桥,知县洪都表其桥叫“龟山旧里”。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卷二《桥渡》载:“龙湖桥,在县东兴善里。成化八年知县郭润(湖广零陵人,举人)募工重建,知县洪都表其桥曰'龟山旧里’”。
       弘治八年(1495年),杨时被追封为将乐伯,从祀孔庙,《汀州府志》、《归化县志》都载其事。(见后)杨时从祀孔庙之议,始于成化元年。先是浙江绍兴府知府彭谊提出从祀之议,格而不行。弘治七年,福建将乐县岁贡生员何昇再奏前事。其后,国子监博士杨廷用复请。经翰休院查照议拟,认为杨时有传道、卫道之功,准“跻升从祀,列于东庑司马光之下、胡安国之上,加封伯爵。”《明孝宗弘治实录》卷九十八载:“弘治八年七月丁亥,追封宋儒杨时为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庭,位列温国公司马光之后。先是屡有奏请。”
       杨时追封将乐伯,从祀孔庙是在兴善里划隶归化县管辖二十五年之后发生的一件大事,将乐县官员在高兴之余也有些担心。将乐县令李熙(字师文,直隶上元人,进士,弘治十年任)在《请崇祀龟山恤后疏》里说:
       ……伏望陛下乞该部定议,行令有司于每岁春秋从祀外,乞照赵清献公(赵拧)事例,另具牲醴祀帛,就于书院祭之。其十三代孙杨爵,见充本县儒学增广生员,性质朴实,乞照徽国公子孙事例。量与一职,就于本县月支应得俸粮,以存先贤之后,使天下万世知杨时为将乐人。……(见《杨时集》附录四)
       说“使天下万世知杨时为将乐人”的潜台词是:恐怕天下万世的人自此只知杨时是归化人而忘了他原是将乐人。其实,对杨时追封、从祀的事,汀州府、归化县都如实记载。如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三十《人物》云:“杨时,字中立,归化龙湖人。熙宁九年进士。闻程颢讲孔孟绝学于河洛,以师礼见于颍昌。归,颢送之曰:'吾道南矣!’……本官致仕,年八十三。……明成化诏立祠延平,以罗从彦、李侗配。弘治八年,追封将乐伯,从祀。”
       杨时故里兴善里划隶归化后杨时成为归化县声名显赫的乡贤,大大提高了汀州府和其新设县的声望和地位。但归化县在长期内并没有对杨时的世系和有关典籍作全面深入的调查和搜集。正德十一年县令杨缙(江西贵溪人,举人)修《归化县志》。他曾从杨琳(迪之孙)处借来琳所手撰的《宏农杨氏家谱》(见夏阳《杨氏源流考》),却因未看到将乐境内杨氏后人所修的家谱,对其先世事不甚了了,并未将杨时收入《选举志》,也未为杨时立传,反而说:“若夫豫章之裔、龟山之族,固皆典籍可徵者,然皆不能道其先世事,亦可慨也。”(见正德《归化县志》卷九《人物》引言)然杨缙也为纪念杨时做了两件很有意义的事:
       其一,极力报请并在县治东建乡贤祠祀杨时等乡贤。总督粮储三山林泮的《归化县乡贤名宦祠记》写杨缙建乡贤名宦祠的经过甚详:“正德甲戌(九年),贵溪杨君缙来尹是县,首稽巡按御史澧州李公即李如圭旧案,有定乡贤、名宦祠饷之费,因叹是县乡贤有道学之儒,名宦有贤良之吏,皆所当祀也。矧今祠宇未创,栖神无所,朝廷崇德报功之意安在?兹弗建明,则祀饷之费久当湮没,乃请于巡按御史山阴张公即张景踢。公以遵行典制,有司之职当尔也,特报从其请。君于是即县治之东,度地数亩创祠。中堂祀杨龟山、罗豫章、李延平、朱晦庵四先生。盖龟山产兴善里,得程门之学;豫章产沙阳里,得龟山之传;延平学于豫章,晦庵学于延平:尝往返此地,又为进道之乡也,祠而祀之,孰云非宜?……”(正德《归化县志》)卷十《词翰》)文中指出确定杨时是归化的乡贤,不是别的,而是他“产兴善里”。
       杨缙在《归化县新创乡贤名宦祠堂序》中更进一步说明归化立祠祀杨时为乡贤的法理和事实根据:
       缙于归化立祠以祭乡贤、名宦者,则别有一种意义。如龟山杨公时者,其世系将乐,彼固有祠以祭矣。吾治有里日兴善、中和,原由将乐分拨,其间杨公之遗祠、故基、族派俱存,故为杨公立祠以祭者,良有所自,非谄也。豫章罗公仲素者,其谱系沙县,彼固有庙以祀矣,吾邑有里日沙阳,原属沙县裁割,其中罗公之族姓、宗祀、故址成在,故为罗公立祠以祀者,厥有所本,非僭也。……此四贤之所以祭者,其始末之由盖如此。(见同上)
       其二,改“千金堂”为“龟山堂”,确认杨时族派繁衍迁徙的现状。正德十一年《归化县志》卷八《祠庙》载:“龟山堂,在县东七十里,地名金坑,原名千金堂,有田以供祭福(祭神的酒肉)。正德十年,其裔孙杨长因不公具告,臬司(提刑按察司,主管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发县问。知县杨缙问明,改匾曰'龟山堂’。”
       嘉靖中,汀州府在府治西建道南祠。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十二《祠祀》载:“道南祠,在长汀郡治西。嘉靖中建,祀宋先儒程颢、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春秋上丁后一日致祭。有田在青岩里。”
       万历三十年(1602年),归化县又采取了在龙湖建龟山堂、树里坊并优恤杨时后裔的新举措。据万历四十二年《归化县志》卷二《宫室》载:“龟山堂,在县治东二十里龙湖。万历三十年,知县洪都(号九霞,南直隶青浦人)于龙湖桥东树坊曰'龟山旧里’,复(免除)其裔孙杨胜兴役,赐衣巾,以表先贤之后云。”
       崇祯七年(1634年),知府笪继良(江西德清人,举人)、知县杨鼎甲(四川江安人,进士)在龙湖杨时旧宅建龟山祠。汀州知府王廷抡的《龙湖龟山公祠纪》云:“明崇祯七年,知汀州府中宪大夫笪公讳继良、赐进士第文林郎知归化县事杨讳鼎甲重建祠以祀龟山,又于门外通衢竖其表坊曰'宋大儒杨龟山先生所生之地’,额曰'倡道东南’,择长房二十一代裔孙杨继前请于学政给衣顶以典祀事,仍命世袭祠生以守焉。”(见明溪县雪峰农场杨氏藏《宏农杨氏族谱》卷四)
       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黄易(广东海丰人,进士)把龟山祠改为文庙,另建龟山祠于庙之右。康熙三十七年《归化县志》卷五《祀典》载:“龟山祠,在城东龙湖二十里宋儒杨龟山所生旧宅。崇祯七年,知府笪继良、知县杨鼎甲建以祀龟山。康熙十一年,知县黄易改创文庙,知县王国脉(山西蒲州人,官生)捐资落成之(按,建成于康熙二十年),仍立祠祀龟山于其右。”龟山祠“规制上下两栋,均齐方正,神龛塑龟山像,仍立木主于其前,书曰'宋少师杨文靖先生神
       位’”黄易题其匾曰“尼山功臣”。(见汀州知府王廷抡《龙湖龟山公祠纪》)黄易有《龙湖龟山祠图纪》,如下:
       予承乏归邑,往来龟山所生地,辄低徊留之不能自禁。先生道德光昭,增人景仰,已非一日,况触目兴怀,愈起敬爱,宜何如也!乃停车其侧,纵观诸前后四维,见其龙来自天上岗,岩晓数十里,奔腾踊跃,脱落坦夷,皆非恒态,而入首尤秀美绝伦。诸山环拱者,各呈奇露,异迥别凡。观水则旋绕右侧,前会朝堂,涧流逶迤左角而去。予思开辟以来,何为布此奇胜,历数千年,乃钟一先生。信乎惟先生能不负兹山,而兹山非倖有先生也。(见明溪县雪峰农杨《宏农杨氏族谱》卷四)
       黄易把县城北郊的文庙迁建在龙湖,是旷古未有的盛举。归化的学宫,即县学,与文庙在一起,后人又称“圣学”。龙湖有了文庙、龟山祠、乡贤名宦祠和县学、龟山书院等文化设施(见康熙三十七年《归化县志》卷四《学校》),一时成了全县文化教育的中心。这里交通方便,古驿道经此(县东十里为兴善铺,二十里为龙湖铺,三十里为铁岭铺),文庙櫺星门外道傍竖有一块下马碑,上刻“奉旨:文武官员兵民人等到此下马”等字。行人至此,看了都不免要肃然起敬。
       康熙五十七年(1792年),汀州府正堂水口分司都转运陈大辇与汀州府对龙湖龟山公祠又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重新修葺,撤去前任县令黄易的禄位,二是详请闽浙总督、福建巡抚和福建提学等高级官员赐予题匾。王廷抡《龙湖龟山公祠纪》云:
       龟山为杨先生始生之地,旧隶将乐,故史传所载,皆称杨公为将乐人,自建设归化,此山实分隶于归。卑职奉委权事汀州,道经龟山,有旧祠在焉。展谒之下,见其祠宇荒凉,剥落藓蚀,特加修葺,以肃观瞻。其前庭旧祀故邑令黄易司铎辈数人,皆不载祠典。伏思杨公栖神之地,不宜以后生末学滥厕其间,因移祀于附近赵守之祠。重修前庭,更其规制,以为丽牲之所。此地远离省会,輶轩罕到,表彰之典,殊觉阙如。仰恳宪台给发匾额,以光儒宗。但道途辽远,赍发维艰,请宪台酌定匾字,颁给卑职,召匠制造悬挂,庶藻绘聿新,龙蛇竞秀,百世之下,有所瞻仰,则俎豆有赖,道脉有光矣。(见《宏农杨氏族谱》卷四,明溪县雪峰农杨石安藏)
       本年仲秋,闽浙总督觉罗满保题送匾字“道南开国”,福建巡抚陈殡题送匾字“伊雒渊源”。孟冬,福建提督学政李钟峨题送匾字“闽南正学”。(见同上)
       “崇德报功”是朝廷的宗旨,祠祀表彰乡贤、名宦是地方官的职责,每任官员都想做点前任未做或尚未做好的事。但鉴于杨时『青况特殊,故他们在说杨时是归化人时,大都要以故里兴善里龙湖、龟山为言,而申以“遗祠、故基、族派”之据,不敢轻忽凭空说话。
       清代有几部研究杨时生平的专著,如毛念恃、张夏、黄璋的《年谱》和《年谱考证》也都说出了“至大父明,迁龙湖”的事实,已见上引。康熙二十三年《福建通志》卷四十七介绍《延平府·人物》时说:“杨时,字中立,将乐人,熙宁九年登进士第。(下略)”同卷介绍《汀州府人物》时说:“杨时,龙湖里人,旧隶将乐,明析置归化县,时亦为归化人。详延平府人物。”康熙年间侯官人蒋垣(字用崇,举人),曾在归化县任过教谕(在职约五年),撰有《八闽理学源流》一书。他在书中介绍延平府人物时说杨时是将乐县人,在介绍汀州府人物时也说:“杨时,龙湖里人,旧隶将乐县,明析创归化县,时亦为归化人。详延平人物。”又说“归化县杨龟山祠,在县东龙湖里。”这样介绍人物,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我国著名的理学家、闽学的创始人杨时是宋将乐人,但在明成化六年以后随着其龙湖故里管辖关系的改变,杨时也是归化县人即今明溪县人。杨时故里在龙湖,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古人早有定论,是无法否定的。而从历史事实看,自明清以来,杨时既是将乐县的公贤,也是归化县(即今明溪县)的乡贤,二县各记其祀,并行不悖。读此,即可略知其梗概。
       结束语
       上世纪80年代,我接受全国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委会)点校《杨龟山集》(1993年正式出版时改称《杨时集》)的任务,在该书《前言》中介绍杨时号龟山时参用了吕本中《杨龟山先生行状》中的话写道:“杨时,字中立,宋南剑州将乐县人。世居将乐县北龟山之下,学者称龟山先生。”说“世居”,对主张杨时故里即在将乐县北龟山之下的龙池团的观点自然十分有利。曹豹文在其《杨时故里真伪辨》一文中,称赞我这句话是“继宋代杨时去世,吕本中作行状,风风雨雨800多年来对杨时故里的又一次历史性定论”。后来看到了曾任将乐县委副书记多年的黄慧赠送的一本新著《教海放舟》,书中说杨时“出生地今属明溪瀚仙镇龙湖村”,这使我受到一次极大的震撼,内心深感不安,对自己的误引而造成的后果时有一种负疚感。我想探寻个究竟,又苦于没有材料,无从着手,于是下定决心重新翻阅方志、年谱及谱牒等资料,并亲自到龙湖、龟山去作实地考察。曹豹文否定龙湖是杨时故里的主要办法是彻底否定杨均政的“南迁三湖”说,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仍有发言的余地。早在点校《杨时集》出省访书时我就搜集到几条有关杨时父祖迁居龙湖的材料,此时正可派上用场,正可以用来帮助说明杨时故里在龙湖的由来和真相,解决争论双方的意见分歧,于是决定写一篇考辨性的文章,用事实来说话而不强加于人。屡经修改,现在文章是写出来了,但我的愿望能否达到,不敢自必,还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0)

相关推荐

  • 1000多年后的今天,武则天他妈火过了武则天

    作为中国正史中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一直是后世津津乐道的对象,同时也导致与其相关的人物备受世人的关注. 这不,今日广西灵山县宣布成立了一个历史文化研究组,名叫 <武则天她妈在钦州>,没多久 ...

  • 杨氏太极祖师杨澄甫珍贵演练视频片段

    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身为杨式太极拳第3代传人,乃"杨无敌"露禅公嫡孙,自幼练功,至40岁方始出神入化,阶及神明.澄甫公武功盖世,口德与手德并重 ...

  • 悬泉神瀵桐汭河

    悬泉神瀵桐汭河 我从记事起,每年正月,一大家人,祖父辈的.父辈的.同辈的,大概十几人,一大早出发,从誓节杨月洲溯着桐汭河,出阮村,穿俞村,经茆林,一路沿着桐汭河的东岸走到溪口,有个渡口,用竹排渡行人, ...

  • 巢湖而山杨氏祖传中医妇科正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杨氏妇科。

    杨氏第23代 杨承鼎先生(1919-2001),字铸九,因排行老二,人称"二先生".13岁就师从先父杨品三先生习医,25岁即开始随父侍诊.1952年在而山大杨村创设"而山 ...

  • 宋朝历史人物——杨时(北宋哲学家、文学家)

    杨时(1053-1135),字行可,后改字中立,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即今明溪县瀚仙镇龙 ...

  • 【行参菩提】尚 勇丨一棵古杨梅树

    这是一棵树,一棵古杨梅树,它生长在来凤三湖乡的一个村庄,守望着巴盐古道.巴盐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古盐道的起点是长江边上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沱镇, ...

  • 武则天之母是哪里人,很重要吗? 唐山

    北京晚报 | 2020年12月02日 . 门楣端不羡封侯,眼底唐家已是周. 鹦鹉难回千载梦,麒麟空卧九原秋. 满朝当日多晋国,三尺今时俱土丘. 独有恶名谁先洗,泾河依旧向东流. 这是明代诗人陈棐(fě ...

  • “黄香故里”考辨

    黄香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 ...

  • 十大瓷厂567瓷,“厂瓷”的若干问题考辨

    厂瓷,也就是瓷器收藏圈的"厂货",它指的是上世纪十大瓷厂生产的瓷器.厂瓷的收藏,自上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尤其是各大瓷厂的仿古瓷,流向了全世界,世界各地不乏收藏者. 最近几年,随着清三 ...

  • 唐诗僧寒山与拾得故里考

    内容提要:唐诗僧寒山与拾得生活年代.身世.故里之谜,给国内.港台.东南亚等地区及日.美.韩等国的寒山史学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惑,人们在研究中进行的的猜想.推断,又出现了很多相互的矛盾或对寒山诗的误读误 ...

  • “燕亳”与“燕亳邦”考辨

    <文物春秋>2014年5期 西周时期,周人在谈到周朝的境域时说:"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左传>昭公九年).其中肃慎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 ...

  • 台北国图馆藏《影北宋本伤寒论》作伪者考辨

    游文仁 苏奕彰 杨守敬 影北宋本伤寒论[摘要]<影北宋本伤寒论>是杨守敬出使日本所获得的一部手抄本.杨氏虽认为是影宋本,但已被确认是剪贴伪造的,有学者甚至认定是杨氏所伪造,并且推断了影抄本 ...

  • “实境山水画”与“实景山水画”考辨——有关中国古代山水画概念术语的思考

    "实境山水画"与"实景山水画"考辨--有关中国古代山水画概念术语的思考 文:杜娟 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副主任.教授. [内容摘要]本文所提出的&q ...

  • 徐江伟:契丹王族来源地考辨

    契丹王族来源地考辨 [内容摘要]契丹辽国雄踞中国北方二百多年,一直被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东胡系游牧民族所创建的,在族源上,从没有人提出过怀疑.但<辽史>记载的契丹语人名.物名.俗称等与蒙古语相 ...

  • “窜三苗于三危”考辨

    景生魁 一."三苗"是神农氏的后裔 传说中的神农氏,比黄帝轩辕氏早五百年.神农氏后裔分四支,就是所谓的"四岳"."四岳"是共工的重孙,他们和 ...

  • 龙伟业丨《九家集注杜诗》版本疑点考辨——兼论“聚珍本”说的产生背景

    <九家集注杜诗>版本疑点考辨 --兼论"聚珍本"说的产生背景 龙伟业 龙伟业,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杜诗学.唐宋文学. 内容摘要:<九家集注杜诗>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