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者,初恋也;情者,思念也。景者,太原八景也。这八景,让太原驰名,令游者神往。与这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相识,一见钟情如初恋,相见恨晚心留念。太原有八景 :“烈石寒泉、汾河晚渡、双塔凌霄、巽水烟波、崛围红叶、土堂神柏、天门积雪、蒙山晓月。”这 “古晋阳八景”更使太原名震天下。这八景,有天门土堂,有晓月晚渡;有凌霄烟波,有红叶积雪;有蒙山烈石,有松柏河泉。这八景,或参天,或美城;或共日,或映月;或青山,或秀水;或凌云,或奇石;或鬼斧神工,或巧夺天工。由这样的胜景构成的太原,真的是一幅引人入胜的壮丽画卷。这八景,有幸体验有三:晓月晚渡,巽水烟波,双塔凌霄。我曾在汾水河畔漫步,夕阳斜照,落日余晖洒在晋阳桥、流进画舫、染红汾河、在西山天际线交汇,构成了一幅“汾河晚渡”的别样画面,使得明代张颐当年的诗,今天仍富有动感。“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回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清,沙际纷纷雁行起。遥忆横流游幸秋,当时意气谁能俦。楼船箫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这样的晚渡何尝不是一幅争渡的画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异曲同工之妙,与之相比,虽都有白鸥,但少了一份休闲和醉意,也许醉女之意不在酒,不在渡,而在鸥鹭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相比这富有动感的汾河晚渡画面,在文瀛湖畔,也是在晚上,我欣赏了“巽水烟波”。在这里,劝业楼、万字楼、《崇德庐贴》石刻、彭真纪念馆、琉璃塔、状元桥、半壁长廊等等,这凝聚了太原历史发展的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卷,何尝不是太原近代史的缩影,何尝不是三晋文化的写真,何尝不是山西革命的写照,何尝不是晋善晋美的烟波。曾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曾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现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现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相比这一动一静的晚渡和烟波,最吸引我的当然是双塔凌霄了,也就是永祚寺,或称双塔寺所展现的“晋阳奇观”了。2019年5月25日,我游览完碑林公园,慕名而去,直冲“云霄”,虽有曲折,但有幸到此一游,一睹这座胜地的芳容,此行无憾;有幸登临双塔一览,虽然没有欲穷千里目,登上最高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每一个胜地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每一处风景都有光色撩人的魅力。永祚寺也不例外。一个名寺需要一个好的寺名,永祚寺的寺名取自于《诗经· 大雅· 既醉》中的“君子万年,永赐祚胤”句,永祚就是永赐祚胤的缩写。永祚者,永远流传,万世不竭也。这也许就是寺名的由来和本意吧。永祚寺的双塔被誉为“晋阳奇观”,做为太原地标之一。因其“双塔凌霄”胜景,致使寺院的本名“永祚寺”难以广为人知,而“双塔寺”却名扬中外。一个名寺,既称永祚,又叫双塔,可谓是雅俗共赏。这也是这座名寺和其他寺院相比,与众不同的地方。说起永祚寺,就不得不先说双塔寺,说起双塔寺,就不得不先说太原,说起太原,就不得不提宋太宗。这位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这位大宋王朝的宋二世,如果说他哥哥通过陈桥兵变,开创了大宋,通过杯酒释兵权,稳住了大宋的话,那么这位宋太宗通过亲征太原,灭掉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大宋盛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身上有着“烛光斧影”和“火烧龙城”的所谓杰作,虽不至于影响他的伟大,但却深深地影响着太原。太原,古称晋阳,又叫龙城。大宋初立,立足未稳,此时的晋阳仍被北汉政权统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宋太祖在消灭了南唐这个后患之后,并没有对李煜这位违命候斩草除根,难得这位词帝还有雅兴填词,在他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里可以抒情怀旧。北汉未灭,南唐留患。也许正是这首词,使宋太守动了杀机,人间少了一个词帝,词苑少了杰作。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绝作,实际上也是他的绝唱,也使得文学的高峰从唐诗切换到宋词。这位死于非命的后主,与诗唐有缘,与词宋无份的词帝,在唐诗和宋词的两座高峰中架起了桥梁,也树起了自己的丰碑。从宋太宗的杀伐手段可以看出他的雄心,在他登基后的第三年,也就是979年,御驾亲征,兵临太原城下,攻打晋阳,谁知这个兵家必争之地,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城堡十分坚固,虽然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将北汉十州全部归入大宋版图,却让大宋损兵折将,付出了巨大代价。胜利并没有让他兴奋,巨大的损失,龙城之地王气未散,自李唐到五代的诸侯割据,使他寝食难安,最终下定决心火烧太原、水灌晋阳,这一把火,这一城水,使这座龙城从此毁于一旦,一蹶不振。南唐之患,北汉之痛,被他亲手终结。当时光的指针拨到了620年之后的1579年,也就是明代万历二十七年,太原的许多官僚学士们寻根究由,反思自太原被毁后的几百年,之所以萎靡不振,科举惨淡、文风不振,人才凋零,根本原因在于,太原地势西北高于东南,奎星所处的方位较低,必须在太原东南一带建一座高塔,才能“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于是,由解甲归田的太原籍老臣,傅山的祖父傅霖带头集资建造了文峰塔。也就是说建造文峰塔的初衷,纯粹就是从风水学上弥补太原东南地势低而建造的。历史就是这么的巧合,1607年,一代大儒应运而生,十七世纪杰出的学者、书法家、思想家、医学家傅山诞生了,也算是给文峰塔献上了一份厚礼。历史更巧合、有意思的是,傅山出生的的那一年,万历三十五年,也是1607年,宣文塔开建,位于西北,是一座佛塔,为供舍利子之用,是由明代高僧及建筑大师妙峰主持建造的。这位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宣文皇太后,以做“功德”为名,出资造塔建寺。塔叫宣文塔,寺称永明寺,后改永祚寺。《礼记》中言:“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此天地之仁气也。”“气”是道家思想的特征,双塔走向指向东南巽方,体现了古人兴文运,崇尚和祈求东南之气,这也正是道家世界观的反映。自此,文峰宣文两塔,以道为基,一儒一佛,相映成趣,恰似一双孪生姊妹,更像一对双胞兄弟,四百年来矗立在三晋大地上,巍峨耸峙、直插云霄,成为太原城一道靓丽的风景,既壮观,又神圣。被古人誉为“双塔凌霄”、“文笔双峰”。为晋阳增辉,为太原添彩。双塔均为十三层八角形阁楼式砖塔,全塔使用砖砌,仿木构斗拱建筑,通体不著一根木材,整塔一气呵成,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塔身最高、形制最完美的双砖塔。看木塔到应县,看砖塔到太原。今天,她仍然是太原市现存的最高的古建筑,被称为太原的城市标志,当之无愧。难怪明代诗人李溥登为其赋诗,在登临双塔后写下“矗矗苍龙擎宇宙,绵绵紫气发林峦。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觉世界宽”的诗句;就连闯王李自成也为其颂咏,“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穿也穿不上,多放两块砖”;还有明代江南七大文人之一的李维桢为其吟诗;更有浊翁傅山先生为其泼墨;使得新中国名将杨成武将军为其挥毫。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即便普通的百姓家宅,都讲究“前有照,后有靠”,也就是说前有绿水照,后有青山靠。讲究坐北朝南,但也有例外,永祚寺就是。在中国的寺院中,坐南朝北的寺院,大概只有河南襄城县的乾明寺,可与之相媲美了。乾明寺,北依首山,南望汝水;永祚寺,背拥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带。永祚寺的建筑方位,一改我国千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因地势而拓建,居高临下,坐南朝北。登临穷目,可广瞰古城太原之全貌,晋中盆地之沃野千畴一览无余。做为一座寺院,必有的建筑是山门。无论哪一个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那个大门,便是山门。山门一般都有三个门洞,象征着“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因此,山门也叫三门。中间的是空门,右边叫无作门,左边的无相门。按规矩,山中寺院只开两边侧门,入寺,左进;出寺,右出。只有大护法等莅临,才会打开中间大门。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导游介绍,一个人要出家,也要走空门,这叫遁入空门。永祚寺的山门,为什么只有一个门洞,我百思不得其解。也许更多的的人,从这个门进出,没有左右门,当然没有无相和无作之虑,每一位游客,做为一个行者,遁入空门进寺院,还俗出门入红尘,何尝不是一次修行?徜徉其间,出入自如,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境界得到一次提升,就会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自然而然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永祚寺既有特的地方,更有奇的地方。无梁殿便是其中一奇。无梁殿,顾名思义,不以房梁和立柱搭建,而直接以砖石垒砌而成的券洞式建筑,相比木结构建筑,其最大优点是防火抗震,此外也更容易营造出宽敞的室内空间。券洞式建筑,在中国历史悠久。起于秦汉,兴于明。秦砖汉瓦,为其提供物资保障;明代盛行,为其发扬光大。永祚寺的无梁殿,便是中国明代四大杰出的代表建筑之一,这也许是永祚寺做为太原地标的一个原因吧。矗立于中轴线南端的两层砖砌建筑被称作“无梁殿”。它由下层的大雄宝殿和上层的三圣阁叠合而成,不仅精细雅致的砖砌雕花可圈可点,上下两层不同功能的紧凑布局也颇为独特。无梁殿与禅堂、客堂围合成全寺的核心院落“永祚禅林”,在这里,前可见历史,后能想未来。古木森森,风铃声声,梵钟悠悠,余音袅袅,置身其间,时空消失,不是穿越,胜似穿越。永祚寺,全国唯一一座全部由砖结构建筑组成的寺院,也是研究明代无梁建筑特色的实物教科书。整座殿宇不用任何木制的梁、檀、椽、柱,而是用青砖砍磨砌筑的穹窿形建筑,实现了明代工匠们所追求的 “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的效果。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用砖模仿木结构的形式,砌出柱、梁、斗拱、檐、椽等等,这种作法运用到殿堂上来,可以说是创造了佛教殿堂的一个新类型,实物是比较罕见的”。说起无梁殿,便想起了我所深爱的禹州,这里有无梁镇的传说,这里有无梁庙的故事,其故事和传说,同无梁殿一样精彩。在禹州西北部的无梁镇,有一座“无梁庙”,据说明朝成化年间,禹州人马文升提议在钧州北部边陲修建一座无梁庙,当时设计主建筑大殿一栋,殿依山而建,外观成三间房屋式样,黄色硫璃瓦,内边是东西方向用青砖拱圈一条横洞,无任何木梁椽板。这是一座为百姓解困脱难的建筑。据志载,明代末叶,宦官当权。宪宗成化年间,马文升与宦官汪直斗,到武宗正德皇上即位,又有宦官刘瑾斗。马大人针对刘瑾设下的钧州特产进贡的阴谋,将计就计,说服正德皇上到钧州一游。一入钧州境,文升引领皇上进了无梁庙。皇上见庙里边敬着许多神像,就问:“敬这些神干什么?”文升说:“钧州三年蝗虫灾害,颗粒无收。敬土地山神,期望驱蝗;敬雨师龙王,期望腾云兴雨,以求减灾。”皇上领悟说:“哦,减灾、减灾。”马文升又说:“陛下看此处大殿与别处的大殿有何不同啊?”皇帝抬头一看,殿顶无梁,就说:“哦,无梁、无梁!”这时马文升扑地跪拜曰:“圣上减钧州的灾,免钧州的粮,万民有幸,谢主龙恩。”无梁殿,我们更多的是,一方面欣赏他的建筑,另一方面祈福求愿;而无梁庙,纯粹是为民减灾免粮。这些无梁殿,无梁庙,建筑结构是无梁的,但支撑这些建筑的不仅仅是砖料,还有那些建造这些殿庙的大匠们,还有那些为民请命的忠臣良相们。考虑到塔势高峻,又是东山的前沿,容易受西北风的影响,于是建塔匠师们造塔时,有意将塔身向西北向微侧,以抵消西北风对塔的吹阻力。现在看来是有意而为之,是天生的。相比于比萨斜塔的倾斜,其倾斜是由地基下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现在看来是无意而为之,是后天产生的。两者相比,这座文峰塔说她神奇,也就不足为奇了,你不得不为那个时代的大国工匠点赞致敬。
进入山门,第一道胜景便是被称作“祗园胜景”的牡丹园,牡丹园因种植有七株明万历年间自洛阳引种的“紫霞仙”而负有盛名。我在牡丹园里漫步,极目三晋天空,既多了一份禅静,又多了一份幽雅和高贵。我曾经在洛阳牡丹节专程观赏过牡丹,人常道:一花独放不是春。但在洛阳,牡丹争艳动京城。“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牡丹园里沉思,400年来园中紫霞仙所展示的国色天香,所呈现出来的富贵吉祥,与心中莲花所呈现出来的高尚、清雅、圣洁,一起让我入定入梵。这次永祚寺游览,最值忆的地方在于,我在禅堂看到了梁思成所绘制的永祚寺的建筑结构图和《图像中国建筑史》有人说,现在世界谈起中国建筑,无不有敬佩之情。要感谢两个人和一本书。直到这次永祚寺之行,我才深深理解。两个人,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本书,是《图像中国建筑史》。因为这两人,我们不再是日本人眼中不懂实地调查的书呆子。因为这本书,从此没有哪个西方学者在做中国建筑研究的时候,敢对中国人傲慢,敢无视中国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公认“中国没有建筑史”的时候,因为这对夫妇的执着,一座座散落在中国各处的古建筑被发现、拍摄、测量。1930年至1945年的十五年间,这对夫妇走过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组古代建筑,留下的测绘图稿多达1898张。他们在用脚丈量,在用心测量,在用命绘制。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中国古建筑遗迹和城市生活的珍贵影像,而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用双手绘制出了堪比数字模型的精准测绘图,让人叹服。梁思成先生编写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系统地向世界清楚介绍中国古建筑结构体系、形制演变的中国建筑史。我曾经在福州冰心(林觉民)故居泪目《与妻书》,我曾经无数次吟诵《最美人间四月天》,我曾经不止一次地阅读有关这对夫妇用全部智慧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故事,更为他们为保护北京这座古城捶足顿胸的无奈而泪奔。今天,在永祚寺,我端视着砖塔建筑结构图,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们为建筑奉献了一生,被铭记的,不应只有爱情,对他(她)们的尊重,还是少一点关于他们的八卦,多一点对他们作品的欣赏。今天,当我们注目国徽时,当我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肃穆时,难道不应该包含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吗?永祚寺之行已一年有余,回想曾经的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古香古色,至今仍历历在目。与太原结缘,在这座基于道,始于儒,兴于佛的永祚寺里,能有幸一游,三生有幸。而且这里不像其他寺院人潮如涌,不像其他景点那样,人山人海,能静下心来,放下自我,穿越时空,与牡丹交心,与砖塔交流,与道仙儒圣僧佛互动,人生足矣。
作者:付春兴,网名,全兴,男,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本科,工程硕士,从事煤炭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二十年,有二十多篇论文在各级杂志上发表,参与《安全知识百问》一书的编写工作,荣获市级优秀老师,省煤炭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省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市青年科技专家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