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团伙”到“团队”:小组带领的5个技巧 | 社工课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武慧

    单位 | 深圳市新现代社工服务中心

笔者是一名学校社工。学校每一学期都会开办各个学科的特色校本课程。笔者承接了初二年级心理学科的特色校本课程。学生们通过网上统一选课的方式成为社工的服务对象。最初来到社工小组课堂的学生,他们抱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和期待,有的是喜欢心理学,有的想要自由放松,有的约着同伴一起前来,有的希望写写作业,有的希望混混时间...我将他们定义为一群“团伙”,抱着各自想“火”的目的相聚一团。

经历了十二堂课,两个连续递进的小组,他们演绎了现实版的“心灵奇旅”。曾经那个拒绝配合的少年,主动的在课前放上了喜欢的歌曲;曾经那个一脸不屑的少女主动承担起了宣传设计师的角色;曾经那群各自为政的少年'团伙’成为了相互配合的'团队’,他们一起合作创办了“温暖心灵、滋养生命”的宣传栏,为更多的同伴带来了心灵的滋养!

这是他们创办的宣传栏以及吸引来参与活动的同学们

如今回顾与他们的这段奇妙旅途,笔者感慨良多,也收获颇丰,细细梳理其中之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以后的工作有所助益。

基调:'趣’之有道

该小组的名称是“趣味心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趣味,笔者对它们的释义是“取走,品味”。所以,想要在笔者的小组中感受到趣味,你就必须先取走一些东西,而借着“等价交换”的原则,组员在取的过程中也意味着必须留下一些什么作为交换。或思考、或时间、或情感...

马斯洛需求:贯穿始终

从大家进入小组的那一刻,社工都在营造一种安全的氛围,轻松活快的音乐,社工友好可亲的笑容,以及教室里摆放有序的U型座椅。小组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先照顾好自己”,当大家有喝水、如厕的需求时,起身示意,便可。每一小节前的'CHECK-IN’和每一小节后的'CHECK-OUT’让大家有了熟悉的仪式感。

在每一个人的参与中,也充分尊重了他自身的节奏和特性。有的组员内向、害羞,尊重他的个性,慢慢引导,适时鼓励;有的组员叛逆、挑战,尊重他当下的选择,给他更多的空间;有的组员外向、活泼,勤沟通、寻反馈。

认知引领:小组设计之理论篇

心理学的知识浩瀚如烟,如何在众多的心理知识中筛选出适合服务对象的心理知识?又如何让知识不仅停留在知道层面而能够真正为服务对象所用呢?这是社工在设计小组理论篇时思考的两大问题。

所以,在设计理论篇的过程中,社工一方面要通过这些知识来获取服务对象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呈现给服务对象知识的真实使用场景。社工选择了如下几个具有普适性且易懂的理念作为理论篇的理论体系。

行动检验:小组设计之实践篇

实践对社工的考验比理论来的更大!如果说理论关注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而实践需要关注的则是一群人、一件事情和特定的时间。实践主题的选取是难点也是关键点。它需要恰到好处,即不能太难,成为空谈,又不能太易,雁过无痕。

从小组的理论篇一路走来,校本课程学程已经过半,组员们已经相互熟悉,非常需要实践这篇甘露将他们再拔一个新高。此时恰逢5月深圳市教育局推出“温暖心灵,滋养生命”的心理主题月活动。茫茫题海中,社工抓住了这一关键命题。一方面社工希望组员在组内探讨此主题并交出自己的答案,另一方面社工希望他们成为推手影响更多的同龄人,进而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呼应马斯洛的终极需求。

实践小组跟理论小组另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实践小组的主体是组员,有人的地方不可控因素就会增加。即便你设计的每节计划再完美,你都不可能按照最初计划来推动。所以社工采用了“目标引领、问题推动”的方案进行设计:

助力组员,成长自己

放下自我,将关注点始终着眼于组员,是小组成功的关键!

情绪是最好的推进器。当你感到愤怒、绝望、焦虑、迷茫的时候,请别让这些情绪溜走or压制,关注你的想法,客观的去回应它,转角你就会遇到突破、感动、机遇、方法和思路!

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切换自己的角色。无论是理论篇的引领者、引导者还是实践篇的推动者、补位者。

最后,借用本届奥运会女子公路自行车金牌得主安娜·基森霍夫的制胜秘籍——“当自己的教练”来复盘和思考你的设计。

新入职社工如何做?

新手主管如何做好社工管理工作?

新任督导如何解惑?

来看看这3本书

社工届畅销书

每个机构团队必备

快快拿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