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炉收藏有关典籍汇总!

自明代中叶以来,有关于铜炉的赏玩与收藏,出现了很多较为经典的研究心得,明代晚期到清代中期,宣炉的赏玩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清中以后,日渐没落,特别是在铜炉的制作上,日益衰败。

民国以来,出现了赵汝珍、李卿丈、陈剑秋、王世襄等藏炉、玩炉大家,使得迷雾一团的宣德炉渐渐走下神坛,不是一味在飘渺找真宣上下功夫,而是注重实际,将明代、清代铜炉年份排列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更加注重形、皮、款等要素,走出了两条较为现实的收藏线路,一是皇家炉韵,二是文人雅韵。

由于宣德炉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也许还会永远谜下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赏玩,因为,大家审美情趣、审美意识还是大致一致的,铜炉有着优雅合度的线条,简单朴素的华丽,宝光氤氲的质感,压手沉肩的凝重,这些都是铜炉内在的魅力,也是大家追求的本质。长期以来,我们的前辈以及当今同好在铜炉上下的功夫可谓前赴后继,现特将这些记录汇集,以便大家学习!

一:漫话铜炉 王世襄

  这里讲的铜炉,常被人称“宣德 炉”或“宣炉”,是流行于明清的文 玩,在文物中自成不大不小的一类。 现用铜炉一称,是因为明清不少朝代 均有制造,不只是宣德。还有尽管传世文献记载宣德朝不惜工料,大量造 炉,如《宣德鼎彝图谱》,但现在竟 难举出一件制作精美,和记载完全符合的标准器。据我所知, 不仅北京、台北两地博物院尚未发现,著名藏炉家也没有。相 反的倒是刻或铸有明清其他朝代年款的私家炉却有炉形铜质并 臻佳妙的。这不能不使我们对传世文献产生疑问,认识到宣德 炉研究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欣赏铜炉和青铜器不同,它的形制花纹比较简单,只有款识,没有铭文,与古代史、文字学关系不大,更没有悦 目的翠绿锈斑。历来藏炉家欣赏的就是其简练造型和幽雅铜色,尤以不着纤尘,润泽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这是经过长年炭墼烧爇,徐徐火养而成的。铜色也会在火养的 过程中出现变化,越变越耐看,直到完美的程度。烧炉者正是在长期的添炭培灰,巾围帕裹,把玩摩挲中得到享受和满足。

这是明清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其情趣和欣赏黄花梨家具并无二致。这种生活情趣已离我们很远,以致有人难以想象,但历史上确实有过。我曾在古玩店乃至博物馆,见到色泽包浆还不错 的铜炉,被用化学浆糊把号签贴在表面上。这号签不论揭不揭,肌肤上已落下一个大疤瘌。如徐徐火养,一二十年也难复旧观。这也可算是煮鹤焚琴的一例吧。

烧炉者有一个共同心愿,亟望能快速烧成,十年八载实在太慢了。不过藏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怕把炉烧坏。敢用烈火猛攻的只有一位,我父亲的老友赵李卿先生。赵老住家去我处不远,上学时我就经常去看望他。收藏小古董是赵老的平生爱好,专买一些人舍我取,别饶趣味的小玩意儿,对铜炉更是情有独钟。炉一到手,便被浸入杏干水煮一昼夜,取出时污垢尽去,锃光瓦亮。随后硬是把烧红的炭或煤块夹入炉中,或把炉放在炉子顶面上烤。

他指给我看:哪一件一夜便大功告成;哪一件烧了几天才见成效;哪一件烧后失败,放入杏干水中几次再煮再烧,始渐入佳境。也有怎样烧也烧不出来,每下愈况,终归淘汰。不过鉴别力正在逐年提高,得而又弃的已越来越少了。我受前辈的感染熏陶,也开始仿效。最成功的是五十年代在海王村买到的一具蚰耳炉,款识“琴友”两字,一夜烧成棠梨色,润泽无瑕,不禁为之狂喜。

直到六十年代初,我从北京图书馆的简编图籍中发现一本奇书《烧炉新语》,才知道古人早已发明快速烧炉法,并写成专著,刊刻行世。我录副后恨不得立刻送给赵老看,可惜他已归道山了。

《烧炉新语》作者吴融,别号峰子,又号雪峰,黄山人,侨居海陵(江苏泰州)。卷首有陈德荣、王廷诤、袁枚、许惟枚、张辅、郑世兴、方鲁、刘瓒、凌洪仁、罗世斌、魏允迪、国秋亭十二家序,多作于乾隆十二年,成书当前此不久。此书罕见,邵茗生先生下了多年工夫写成《宣炉汇释》两册;似未见此书。我曾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得仅一馆有之,为传钞本。

吴融博学多能,凌洪仁称其“于古文词无不能”。方鲁称其“雅善鼓琴,……继擅指画,人物鸟兽,花卉草木,天然生动,机趣飞舞”。

对吴融烧炉,各家推崇备至:“人有毕生烧一炉而不成者,先生则不论炉之大小,一月之内即变态万状,灿烂陆离。”(方鲁序)“每见人穷年敝日,迄无一成。即善做假色,适足为识者所嗤。吴子……不假造作,只就本来面目,不匝旬而火候已足,约得色之异者,十有其二。”(刘瓒序)“屏去古今成法,炉无新旧,一经先生手,不日可成。成则自现各种天然异色,有若神助。”(凌洪仁序)为人作序,一般都言过其实。 烧炉因目见,且曾手自为之,故不认为上引诸说过分夸张。

《烧炉新语》共32篇,长者数百言,短者不足百字,篇名如下:炉说,论铜色不可制,急火烧炉法,制造烧炉具法,打磨香炉法,烧炼方砖法,制造宝砂法,洗油头发法,急火烧炉分上中下三法,论红藏金结雾法,论水乍白结雾法,论黑漆古结雾法,论水查白结雾法,论秋葵结雾法,论黄藏金结雾法,论落霞红结雾法,论蟹壳青结雾法,论苹果绿结雾法,论藏锦色结雾法,论铜质老嫩难结法,做橘皮炉法,打磨橘皮糙熟法,退炉法,煮花纹炉法,论各炉款式结法,揩抹香炉法,论炉清水做色之辨,论北铸假色难成,下炉色免磨法,制造养火罩式法,打炭墼法,洗除斑点法。

《新语》录副不久,“四清”、“文革”接踵而至,随藏书捆扎而去。拨乱反正后发还,为补偿蹉跎所失而日夜工作,《新语》早已忘怀。直到草此文,始拣出匆匆过目,似以居首数篇较为重要。《炉说》强调炉色必须出自本质,切忌人为敷染。《铜色不可制》列举不中用即烧亦无功之铜八种,实为辨别铜质,指导收炉取舍之要诀。《急火烧炉法》与赵老所用基本相同,惟烧时须扣纸罩,罩用纸数十层裱成,外用棉花棉布包裹,所用火力稍缓,需时或较长。限于篇幅,诸法不克详述。今后倘有适合书刊,拟送请全文发表,供读者研究参考。

烧炉不仅好古者或愿一试,可能还会引起金相学科学家的兴趣,通过实验来解释不同合金在受热后出现色泽上的变化,说不定会成为一个科研课题呢。

《 海外版》 2000年3月6日 第7版


二:烧炉新语 清 乾隆 

一 炉说

    燕闲清赏之供,雅尚不同。爇炉焚香,亦其一也。嗜古者每重之。然伪赝乎真,朱夺于紫。大抵讲求于色泽之间,而于炉之精华,究不见也。夫天地一陶冶也,古今一洪炉也。人物即洪炉中所陶冶而成之者也。

人事胜者,天质必不全,何独于炉而疑之?故即炉可以知化工焉。予素有嗜炉之癖,家藏百有余座,日事锻炼,时加润色,于炉究一无所得。问之博古者曰:“炉有白铸,其光莹莹,不着色相,乃铜之精。”予几欲试之,而恨未悉其术。一日得予友石湖山人过访。茗战之余,作画鸣琴,谱及炉事,谓予曰:“君知炉有白铸之名乎?即俗所云清水炉也。予为之三载,未见其佳。昨裹以重棉,爇之三昼夜,其色如故。至后覆以毡笠,烧之阅五昼夜,乃觉微有所得,此中可为知者道也。”予请试之,石湖曰:“可。”适案头有钵盂款者,呼童磨去旧色,如法烧炼,不三昼夜而成。焰光腾远,恍惚迷离,几不能名其状,约俗所称佛面金者相似。予既喜其色之精,而更异其功之速,始信天壤间不染色相,乃是大色相。

庐山自有真面,原非独开生面也。予宦游四方,见鉴赏之家,着色者多,白铸者少。即嗜奇好古,亦不过讲求班驳,遂自以为得之。毋亦以白铸之难成,不及着色之便欤?孰知任天者逸而功倍;任人者有劳而功废。舍本质之精莹,而求诸后起之增饰,几何不强西子太真,而污以脂粉哉!癸亥予赴都门,舟次淮阴,遇方子羽飞、潘子与闲、罗子象坤、朱子羽逵、白门僧,具授以术,试之皆验。而犹虑鉴赏者未之信也,故于药炉茶灶之间,略缀数语,付之以剞劂,公同志之好云。

二:论铜色不可制

    烧炉先辨铜质老嫩,嫩质下火就成,不费气力。若铜质老的,费尽力气也烧不出好色。余之烧炉,无论品式之高下,必先细辨铜质之老嫩。譬如人之面貌虽陋,而腹藏锦绣。一朝发达,声名远播矣。盖铜者,本也。烧炼者,末也。强媸者而妍之,是为外烁。若铜质本佳,而品式又高,方称全美。今将铜色不可制者,开列于后。

一真正红铜炉,系云南铸。烧出红色来。出火时旬日后黑紫,往后去色,会碎碎驳落。
    一红棉铜。见火死黄不结,再烧发焦斑。
    一白阙铜。见火青黄不结,烧久亦起焦斑。
    一白铜。见火微青,淡黄带紫,终不结色。
    一青铜。见火青黄,再烧起黑黝,退不下。
    一青白色铜。见火红灰色,久后边底黑,六十日成,成则不堪老色。
    一老黄白色内有黑星子铜。见火青亮,周身起鼠足紫点子,六十日结,不堪坏色。
    一满身沙眼之炉,无论铜质高低,终无异色烧出,切不可制。

以上数种,切勿烧炼,若初烧炉之人,见他结色,讶有好处。

及至烧炉久,阅历已多,则底里全知。以上诸铜,俱是不堪坏色,观于海者难为水,故详识之。

三 急火烧炉法

夫急火烧炉者,务要选一静室上火,勿与阴人生人见之,恐无异色烧出。取一未烧之炉,用磨碳磨去垢尘,碰伤作色,要打磨干净,斑点去尽,纯熟为佳。用新布揩抹一两日,以灶下草灰,如平日烧炉会相似,将炭墼烧红,架入炉内。上再以草灰盖之,不可露火。使大方砖一块,烧炼过为佳。恐砖潮湿,炉要起斑,故而炼之。见炉放在砖中,用罩罩上,四不沾依,勤看火候。恐灰潮罩湿,炉冷火灭,竟有一刻而成者,形如肉红玛瑙相似。透肥,即刻取出,不要候他发雾。不用灰退,只用布揩,以火养之,日后海棠红无二,此之谓嫩色也。

凡炉上火,任他飞升变化。但炉初见火时,或紫、或黑、或青、或赤、或酱色、或油绿、有青铜、或水银,惟油绿色者耐常,一日至半月才可飞升。以上紫黑等色,俱系种种恶铅浊气,均非正色。任他飞升,不可揩抹,仍然如法烧炼。候他飞定,自然现出正色精华。再用制钱十五文,垫在底脚,犹恐底枯,故用钱垫脚。但不可早垫,直待浊气飞尽方可垫。或用铜垫亦可,如早垫,底足不能一色。待正色发出,候他发雾过了,退出。倘或包浆不足,身上结得不全,又有恶斑,须再依法炼之。候他发雾,斑点一飞,取出退之,周身结全。若底、脚、颈有未结全者,而颜色已佳,取罩慢慢养之,不数月自然结全。恐其恶斑不飞,周身龌龊,色又可恶,仍用磨碳打磨纯熟,再依法烧炼,候雾发再退。若是真正旧炉,铜质又高,或者内里现出朱砂、雪片、金星、银点、苍蝇翅种种不同丘壑异色,再兼炉中之造化,真有莫之知而致者。若退后,已成之炉,再罩片刻,不用发雾取出,如同又烧过载余工夫。

还有一种真正宣炉,上火不青、不黄、不绿、不变等色,就本身结起灵透,上火就成,自生微雾,此真宣炉结法,最是上乘。切勿烧过火候,恐异色飞去,又要再磨再烧,反难得此好色。倘或偶得美色,即刻取出,退去微雾,用养火罩罩烧,不上月余,慢慢养成。或者亦有全结的,百中一二。总是不要放他结全,留与日后好养,才是守住嫩色的道理。故烧至六七分就住手,留三四分养成。或铜质又高,又是重合铜的,竟烧不出好色来,此又何故?因内里恶铅浊气,未曾炼尽,将就混结出来,务要多磨多炼,烧出异色方住。盖急火烧炉,竟有炉风之说。比方此月烧出海棠红来,就有种种海棠红烧出来。若得秋葵色,就要烧出许多秋葵色来。若得落霞红,亦便烧出许多落霞红来。此之谓炉风也。

四 制造烧炉具法
  
       炉罩,乃急火烧炉之要具,须如法制造。用方高纸为佳。厚三十层,长短高低,看炉酌用。大炉对径约有尺余,罩子要高出五寸,或口有对径二尺者,亦只用高出五寸。炉小而身高一尺五寸口有五六寸对径,上只空三寸半足矣。若小炉,上只空二寸八分。大炉周围要空一寸。中号炉周围只空六分。三号只空半寸。

若大炉口面小,上只三寸足矣。不可过分,过分则起法缓矣。顶上用方高纸四十五层厚,万不可少。少则不聚火。多则会隐火。用面裱,宜坚实。若松了,有会系火。如裱不坚实,要起层剥落,恐掉落炉上,易致烧坏。第一宜晒干,将三十层围起一围字,若纸硬难圈,多用炭火烘熨,便可就圆。比定尺寸,以铜丝穿扎如吊桶样。然后将顶上四十五层,规成圆圈,周围要大二分,再用铜丝穿扎,外用旧棉花包裹。包二寸半厚,中炉二寸,小炉寸半。不用新棉花包。棉花外要用棉布紧紧包裹,盖因新棉泄火气,又惹或,须以针线缝起,顶上要厚些,亦如此做法。

造成用火盆装炭,火上盖灰,若用坏炉盛炭亦可。仍先将罩子放火盆上,烘他一日。去其潮气,恐飞落在炉上起斑点,故要烘之。顶上靠边,大罩锥四眼,小罩对径锥二眼,用头条铜丝穿过去,做成钩子,留着吊炉听用。

五 打磨香炉法

磨炭,系广炭中拣选的,并非是硬的。指甲可以掐得动的。若是真磨炭铜炭,均下亦无痕迹,好事者恐辨不清白,问打铜店去买的,可以用得。

夫磨炭者,乃磨炉之要物,务要辫清。凡有庄楼上出来的炉,尘垢满身,兼有鼠尿铜绿,非磨炭不能得下。用木盆盛水半盆,将炉放在水内,下垫布一块,以炭蘸水磨之。复手口边,如有碰损伤痕、碎点,周身细细磨尽。

有鼠尿痕,型如砂眼,似黄豆、绿豆瓣大小,最为可恶,万不可留。倘磨洗不尽,总烧十回,也要出来的。所以尿斑务要除尽。即已除净,又将干布一块垫着,再以些须清水、头发蘸宝砂,周身尽擦,令其炭磨痕迹,一毫不存。又用指头蘸砂,些须带水,加力一退,形如镜面。却用熟布揩抹一二日为佳。揩则何故,因周身有头发宝砂之牛毛纹迹,所以用揩除,果否光润纯熟,上火如法烧练之。

切勿擦伤里子,倘或鳅鱼、乳索、朝冠、天鸡等,务于头耳内,上下打磨干净,不致靠耳起斑积色。慎之。慎之。

六 烧炼方砖法

方砖系香炉之底坐,顿炉、盖罩、聚火等用。恐有潮气,着炉起斑,故先用练之,以大火盆架红炭数斤,将方砖立于炭中,一旁铁箸顶住。用扇扇之,约有一壶茶时,敲之如铜声乃止。烧炉以砖砌四五层,将方砖顿得平平的。砖上罩炉,便不染潮气。

七 制造宝砂法

烟店切烟磨刀砖,磨下来泥取回,以瓷盆盛之。量泥之多少,着满水,将泥掐碎。将竹竿调水,水大转,去竹竿。将上面水急倾一盆,余剩泥加水再调,再倾,弃去粗脚。前盆之泥,如法再调,再倾。将泥水澄清,轻轻倾出上面清水。将泥晒干,研细听用,此即赖宝砂也。此系旧法,非余新语。且为擦炉之要物,故表而出之。

八 洗油头发法

用妇女乱头发入盆。以滚水冲炭灰,滤清。趁热将发多揉多洗。洗净,另用热水再揉,再洗。务去尽油腻,才能下色下铜。如油腻洗不尽,铜色擦之不下,反道此法不效也。

九急火烧炉上中下三法

上法烧炉:将炉打磨干净,口朝下,用钩钩口,有耳者钩耳,外将钩丝系紧,使炉晃不动。用铜箸一只,穿着铜丝,恐炉重坠压罩顶,要常常转换。若下面炉大,罩上可以吊得两只。只是要四不沾依,恐怕靠着,炉发焦色。吊一二日,用铜盆,或者铜垫,或制钱亦可,仍旧系紧练之。所以一举两得。其垫又可烧出上炉,底足又不枯,候雾发便成。凡大炉吊烧,又速成,又肯出红色,此之谓上法也。

中法者:用架子插在大炉内,四不沾炉,架是三条腿,腿要铁的,上圆圈是铜的,对径五六寸大,高五寸。上面放铜箸二只,随意坎大小香炉,不时要转换,恐炉发斑。如无架子,烧大乳索炉,索上用铜丝,绑上大铜箸二只,坎炉在箸上,亦要转换,此中法。因铜质老,又不结,故用中法烧之。如无大炉,用瓦盆亦可。又恐中法烧,于将成之时要起黑气,须兼用上法烧一二日,黑气自飞,现出光怪陆离。但中法炉会烧坏里子,只是要出假黑漆古。初火时,黑而且亮,养至日久,其色自飞。

此上中法,专烧橘皮,北铸。或者用盆烧炉,炉罩亦要如法。再者,乳索炉耳,若擦过第二回,不可使中法烧之,恐后乳索有形迹。大鳅耳、天鸡亦可烧得,只是铜箸要转换,恐口上有迹。有一种溪南铸,大天鸡铜垫,十多斤重,用头条铜丝束在垫腰,外用铜丝四条,做上四圈,留着生根。下法:烧天鸡大炉,将此垫垫。正面朝顶,里子向下,紧紧系住。外用竹竿二根,穿着铜丝。若有顶粗铜箸亦可。穿则何故?恐起坠下罩顶。

垫子亦常转换。若遇大铜盘、瓶、花樽等物,只要打磨干净,如法烧练,烧出好色,亦可赏玩。凡下法烧炉,烧过旬日,发过竹竿青后,难以上雾,即改上法,一刻即成。如迟不过一昼夜,无疑。

清宫旧藏“宣铜”器释疑  李米佳
(此文最早见于2010年故宫午门永乐宣德文物大展,后又见于《文物天地》,《文物天地》篇幅较长,“故宫大展”文章较为简练,应该是此文的简练版)

  宣德炉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也是个谜。似乎越搞不清楚的东西越容易引起争论,越争论也就越是个谜。困扰大家的既不是宣德炉怎么鉴定,也不是有多少样式和款识,而是到底有没有宣德炉。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史料和实物的脉络,探寻一下宣德炉的踪影。

  真伪书之争

  明代吕震编撰《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书中说,宣德三年(1428年)初,宣宗朱瞻基接受泰国王刺迦霭进贡的数万斤精炼铜,俗称“风磨铜”。宣宗为改善郊坛、太庙以及内廷陈设的鼎彝祭器,于三月初下旨工部和礼部官员铸造鼎彝。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尊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收录的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及内府密藏的宋代汝官哥钧定诸窑名瓷中,选取样式典雅的117种为摹本,铸造供祭祀用礼器和陈设器。宣宗在看过臣僚呈递的所有图样和样品后谕旨,使用暹罗国晋献的风磨铜铸造宗庙祭祀所用鼎彝和内府日常炉具。所用的铜料都经过6次甚至12次提炼,共铸有3000多座。史称为宣德炉。就是这样两本内容的书,后来被一部分人疑为明末文人臆造的伪书,宣德炉则成为他们认定的弥天世纪大谎。

  那么吕震何许人也?《明史》有关章节记载得很清楚。吕震,字克声,临潼人。明朝大臣,官至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不错,确实是礼部尚书。再查:吕震洪武十九年以乡举入太学。时命太学生出稽郡邑壤地,以均贡赋。震承檄之两浙,还奏称旨,擢山东按察司试佥事。入为户部主事,迁北平按察司佥事。燕兵起,震降于成祖,命侍世子居守。永乐初,迁真定知府,入为大理寺少卿。永乐三年迁刑部尚书。六年改礼部。皇太子监国,震婿主事张鹤朝参失仪,太子以震故宥之。帝闻之怒,下震及蹇义于锦衣卫狱。已,复职。仁宗即位,命兼太子少师,寻进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宣德元年四月卒。

  “宣德元年四月卒”,那么宣德三年吕震奉旨铸炉又著书的记载就很荒唐了,起码说明当时即便有其事,也和吕震搭不上关系。但仅凭此一点,将《宣德鼎彝谱》和《宣德彝器图谱》疑为伪书,进而将宣德炉也全盘否掉,似乎也有些武断。

关于铸造用料

  一、风磨铜与精铜

  在《宣炉彝器图谱》的记录中,其出现次数最多的自然是“风磨铜”。另外“洋铜”“精铜” 两种材质的铜在炉谱(二十卷谱)中写得也十分清楚。每一座炉谱旁都标有“用八炼精铜” “用十炼精铜”“用十二炼精铜”铸成,或“用六炼洋铜”“用八炼洋铜”“用十炼洋铜”“用十二炼洋铜”铸成等字样。这样看好像就出现了三种材质的铜。

根据中国冶铜行业发展阶段来看,当时只有青铜和红铜(纯铜)两种。考古发现证实,明代嘉靖年间才开始大批冶炼黄铜(制造铜钱)。黄铜之所以在中原地区出现较晚,是因为形成黄铜合金需要锌,而锌是很难单独提炼的。此前中国历史上在平原地区也偶尔出现过黄铜制品,但那是得益于铜锌共生矿,而非有意识地对锌的单独提炼。“风磨铜”其实就是一种黄铜,是一种黄澄澄的铜锌合金。毫无疑问,正是这一特点才使宣德皇帝龙心大悦。

但是“风磨铜”含锌量也许不够,色泽也未必够灿烂,所以铸造“宣德炉”时又往里加入倭铅(锌)、黄金和白银,这才产生出了黄金般澄亮光辉的铜锌金银合金,也即“精铜”。

  关于铸造宣德炉时在铜料里添加金银,不只是《宣德鼎彝谱》里有记载。青海瞿昙寺有一对宣德皇帝赏赐的铜钹(现藏青海省博物馆),高10厘米,直径43.2厘米。黄铜合金,体量较大,形制规整。两只顶部均刻有双龙戏珠纹及“大明宣德五年内加金银造”铭文。铸造工艺精湛,音响效果极佳。

从使用功用上看,铜钹用料属于响铜系列,而响铜的历史始自青铜时代。以这对铜钹来看,至少在宣德五年,响铜材质已转变为黄铜合金。并与《宣德彝器图谱》中记载的,宣德三年所铸铜炉用料加入金、银等相吻合。

 二、洋铜

  至于“洋铜”,多半指的是当时流行的日本红铜(出山铜)。根据《宣炉彝器图谱》(二十卷谱)所述,供炉及大型炉用“洋铜”铸的多,而小型的珍玩炉则用“精铜”铸的多。同样还是以宣德皇帝馈赠给瞿坛寺的一件双耳活环鎏金铜瓶为例,高79.2厘米,口径28.6厘米,腹径46.1厘米。红铜鎏金,器形硕大,造型规正,鎏金厚实且成色高,束颈,重腹,圈足,颈部双耳云形,联套活环。直口处阳铸“大明宣德年施”款。据《青海方志资料类编》记载:“宣德二年(1427年)二月内,钦建隆国殿,赐予宝器极多。

……瓶、炉、香案,皆宣德佳制也。”此为其中一件。制作工艺精良,汉铭文书体,显示出皇家铸造的雍容华贵之态,为研究明宣德时期精湛的铸造工艺和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充满了浓郁的青铜器元素,如口部造型来源于战国早期的扁壶,双耳套环、内收的高圈足及肩部凸起的火纹又与西周早期的罍几无二致。虽然该器成型略早于宣德炉的铸造时间,但其所用材质和铸器风格,与一年后用“洋铜”铸造的宣德炉可谓一脉相承。

 画面中的宣德炉

  “大慈法王”缂丝唐卡是西藏拉萨罗布林卡收藏的一幅珍品,属国家一级文物。原来一直供奉于色拉寺,是色拉寺的镇寺之宝。“大慈法王”即释迦也失(1355——1435年),是宗喀巴的亲传弟子。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曾作为宗喀巴的代表赴内陆讲经传法,是黄教在内陆的第一个传播者,被永乐皇帝授予“妙绝圆通慧慈普英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的封号。宣德九年(1434年)又被皇帝册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静般若弘昭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

  据西藏有关专家考证和《佛寺游》记载,“此幅唐卡应该是于宣德九年皇帝赏释迦也失为“大慈法王”时赐予他的”(张春燕,“大慈悲法王像缂丝唐卡”《中国西藏》2010年第3期)。同批御赐的还有佛经、佛像、法器、金银等。受赏物品中未记载有宣德炉,也许当时并没有“宣德炉”这一称谓,只是归入法器一类同赏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注意到在唐卡画面的一侧,也就是“大慈法王”像右侧的几案上,摆着一些物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只体型较大的香炉。圆鼎式造型。平口外侈,收颈,鼓腹圜收,三乳足较高,足根部有如意头装饰。颈下部有一周弦纹。朝冠耳较大,起自颈部。盖钮为一硕大的狮子造型,神秘生动,引人注目。盖外沿饰一周莲瓣纹。器形古拙周正,各部分比例适中,制作精良。从该唐卡的来源和受赏时间分析,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当时宣德炉的真实写照了。

名称之辩

  有关宣德炉的争论可谓贯穿古今,似乎一直存在。比如有人认为真正在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是极为罕见,即便在当时也十分珍贵。大部分带“宣德”款的铜炉都是后期仿造的,从明中叶到近现代,仿制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还有人认为从未有过什么宣德年间所造的香炉,所谓“宣德炉”只能称为具有“宣德”款识的铜炉,或者泛指和“宣德”款炉形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他款的铜炉。

  其实“宣德炉”是一种泛称比较合适,它并不仅指宣德年间所造香炉,也泛指与之形制相近的铜炉。这其实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景泰蓝”,并不是专指明代景泰年间制作的珐琅器,而是对一种特有工艺器物的泛称。据记载,宣德三年铸铜炉,合计数千余件。当时宣炉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臣下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闻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广泛,以至现在宣德炉随处可见,而真正流传有序的又竟然失落得几乎无迹可寻。

  从清宫旧藏器看,大部分带“宣德”款的铜炉都是明中叶以后铸造的,但在年代和工艺上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虽然尚不能确认哪件是宣德三年铸造的“真宣”,但是宫廷旧藏器中宣德炉作为一类器物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所以到底有没有宣德炉的争论可以就此而止了。

  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炉来盖称这一类旧藏器是不准确的。原因在于还有很多的鼎、簋、鬲、尊、壶等各式,这些器物明显借鉴或模仿了青铜器的造型。根据明吕震《宣德鼎彝谱》和《宣德彝器图谱》的记载来看,本来也是参照《博古图》等书及内府所藏秦汉以来炉、鼎等样式铸器的。当然,若据此以“鼎彝”或“彝器”统称也不太适合,因为还有更多的炉式造型,是为同理。另外还有更多的非宣德款的此类铜器存在,如“大清雍正年制”款铜炉,一律称之为“宣德炉”也已经有专家提出了异议。那么有没有一种科学的名称来概括这些铜器的定名呢?

  这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物的基础上,充分参考古籍和档案,我们发现有一种称谓,无论对于明造还是清造的宣德款铜器来说,都是非常适宜、非常科学的,这就是“宣铜”。“宣铜”一词最初见于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和文震亨《长物志》,清代《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也有出现。指铸器时以明代宣德炉的用料和冶炼方法为本,也即黄铜工艺的代称。“宣铜”器用料丰富,质地细腻,色泽莹润,造型精致,不仅代表着宣德时期铸器的最高水平,也标志着我国铜器铸造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清宫旧藏器来看,明代的“宣铜”器宫中也有留存,非常难得。但清代铸造的占多数,其中康雍乾三代的官款是当然的清造“宣铜”标准器。当然,目前把宣炉一律称之为“宣铜”器,大家接受起来暂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妨仍约定俗成叫做“宣德炉”好了。

  样式

  据流传至今的零星记载,当年宣德朝的臣工们共据古代名器为宣德炉绘制了117种图谱,主要包括鼎、彝、炉等,而且各器的细微之处多种多样,如耳就有冲耳、环耳等50余种,边有20多种,口有十几种,足有40多种。清宫旧藏宣德炉式样也很繁杂,虽经尽力归纳也多达数十种,但不出炉、彝器及杂式三大类。

每一类和其下每一式器物名称的订定,首先考虑以器形来划分,同时参照原有名称,如青铜器造型中的鼎式、簋式等。其次从《宣德鼎彝谱》等古籍所录名称,如冲耳乳足炉、桥耳乳足炉等。其他数量比例较小或无法归类的各式,则一律列为杂式,如钵盂式、盘式等。具体见下列:

  一、 炉类

  炉类多仿瓷器造型,其下可分为11大式、21小式。

  1、 冲耳炉:冲耳乳足炉、冲耳三棱足炉。

  2、 朝冠耳炉:朝冠耳乳足炉、朝冠耳兽蹄足炉。

  3、 桥耳炉:桥耳乳足炉、桥耳低脚炉、桥耳锥足炉。

  4、 蚰龙耳炉:蚰龙耳乳足炉、蚰龙耳圈足炉。

  5、 戟耳炉:戟耳圈足炉、戟耳乳足炉、戟耳委角长方炉。

  6、 鱼耳炉:鱼耳圈足炉。

  7、 象耳炉:象耳圈足炉、象耳象足炉。

  8、 狮耳炉:狮耳圈足炉。

  9、 无耳炉:无耳乳足炉、无耳蹄足炉、无耳柱足炉。

  10、 兽耳衔环炉:兽耳衔环低脚炉、兽耳衔环平底炉。

  11、 盖炉:盖炉可以是很多种器形,方炉、圆炉、椭圆炉、鼎式炉、海棠式炉等等都有出现,完全视当时铸造时的设计而定,随机性很大。因其配套完整,故单列一类。有些炉原本配有盖,后来散失了,这种情况虽有不少,但不在此列。

二、 彝器类

  彝器类多仿青铜器造型,其下可分为8大式15小式。

  1、 鼎式:三象鼎式、狮耳鼎式、绳耳四足鼎式、冲耳鼎式(图九)。

  2、 鬲鼎式:绳耳鬲鼎式、鬲鼎蹄足式。

  3、 鬲式炉:无耳袋足鬲式。

  4、 簋式:狮耳圈足簋式、蚰龙耳圈足簋式。

  5、 尊式炉:嵌银丝蕉叶兽面纹尊、石榴式尊、螭耳兽足尊。

  6、 罐式:夔龙耳圈足罐。

  7、 瓶式:三羊圈足瓶。

  8、 壶式:兽耳衔环圈足壶。

  9、 觚式:四瓣花觚式

三、 杂式

  器形很多,不一而足。下列7式仅为常见造型。

  1、钵盂式。

  2、斗式。

  3、海棠式炉。

  4、台几式。

  5、鼓式。

  6、桶式。

  7、盘式。

 款识

  款识方面也不单一,目前流传的宣德款有“宣”字款、“宣德”款、“宣德年制”款、“大明宣德年制”款四种。其他常见的或不常见的如斋堂款、私人名款,多得数不胜数,有人总结达116种之多。但是就清宫旧藏器来看,远没有那么复杂,大致归纳如下:

  一、 内容分类

  国朝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人名款如“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臣吴邦佐监造”,斋堂款如“玉堂清玩”等。

  国朝年号款

  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造、宣德年制、宣德、宣、正德年制、大明崇祯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

  人名款

  大明宣德五年吴邦佐造、大明宣德五年臣吴邦佐监制、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臣吴邦佐监造、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官臣吴邦佐监造、大明宣德年製/工部援外臣李澄德监造、宋君尊永宝用、巴格仿宣

  斋堂款

  群鹿草堂、琴书侣、玉堂清玩

  其他

  内壇郊社、浴日腾辉、兴翁清玩

  无款

 二、 工艺

  以减地阳文楷书为主,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雍正年制”等。其他还有阴文楷书、单框阴文篆书等。大部分是铸款,少数为刻款。从字口的边角痕迹可以看出,圆润者为铸,锐利者为刻。另外,字口的顶面与字口下的地子是否同一皮色,地子是否有修整的痕迹等,也是鉴别铸、刻款的重要因素。款识位置基本上集中在器外底,也有个别的在内底、口沿等处。每一类试举例如下:

  减地阳文篆书:宣德、宣德年制、正德年制

  减地阳文楷书:宣德、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

  单方框减地阳文:大明宣德年制。

  单框阴文篆书:宣德年制。

  内底阴刻单横行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三足底减地阳文楷书:乾清宫。

  座底双龙环抱单行篆书减地阳文:侣古斋。

  圆形减地阳文篆书:宣德年制。

  阴文楷书:宣。


三、款识风格

  款识风格因书写者而异,而款识的书写者各代各朝不一。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高江邨之宣德鳅耳诗注中,曾将宣德款的书写者指向宣德朝学士沈度。从沈度的书法作品中缉字比较,如“言箴跌”第二列“宣”字、第九列“德”字,楷书“歉益斋铭”页第四列“大”字等,就书法特征来看,有些旧藏宣德款铜器的写款方式,确实较接近沈度的风格。

  沈度(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法家,曾任翰林侍讲学士。擅长书法,藏于秘府,被称为“馆阁体”,天下竞相模仿。他善篆、隶、真、行等书体。楷书尤其写得工整匀体,平正圆润,朱棣(明成祖)十分喜欢和推崇,甚至夸他是“我朝王羲之”。董其昌也对沈度颇推崇,称“文(征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从这一点看,明代宣德炉的款识应该具有“馆阁体”的书法特点。

  清代流行榜书。榜书,古曰“署书”,今称“擘窠书”。康有为曾说写榜书“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其实榜书难就难在一个“大”字上——大则结体难于掌握,很难达到笔笔精到。

所以从清代铜炉的款识上可以看到,要将榜书缩小在如此一个小小的方寸之间,真正能做到完美的很少,甚至连清宫造办处的作品也很难做到笔笔精妙。就康雍乾三代来说,铜炉款识在间架结构上很难有榜书风格,笔道上也过于纤细。

康熙时因时代较早,书体风格尚受明代“馆阁体”影响,还有些秀气,榜书的磅礴气势不够。雍正款最好看,字体或长或方,但更接近于宋体。可谓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乾隆款最难看,结构松散,体量不匀称,线条轻重及粗细也无变化。

图片来源 1、明 沈度 楷书 谦益斋铭页 故宫2010永乐宣德文物大展

              2、清宫旧藏 大清雍正年制冲天耳炉款 2010故宫永乐宣德文物大展展品

      (此款与牧心兄拍得的王世襄旧藏“大清乾隆年制”蚰耳炉款如出一辙,且器形也与故宫藏“大清雍正年制”蚰耳炉一致,可见,王老旧藏此炉当为乾隆早期宫廷制炉无疑)

皮色

  皮色是指宣德炉外表呈现的颜色,据《宣德彝器图谱》总结有十几种之多,后人多以此为鉴别“真宣”的重要标准。其实所谓皮壳多为后期加工所致,明末项子京《宣炉博伦》中有关于炉色制作的详细记载。

而铸造生成的自然金属色泽是非常单一的。故而以皮色鉴“真宣”实乃本末倒置,皮色不是先天生成的,与铸造的材质或精炼与否没有关系。皮色本身就是后加上去的,随着使用也会变色或脱掉。

从旧藏的宣德款器物来看,由于长年频繁的使用,器表多有烟渍,包浆过重,颜色灰暗,原来的皮色荡然无存。而后来收购或捐赠的宣德炉多出于藏家之手,赏玩多于实用,具有璀璨的外表,与旧藏器形成强烈的对比。

另外一个方面,旧藏器中清代款识的宣德炉,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的国朝年号款,则基本未见使用痕迹,皮壳颜色精彩纷呈,可以见到当年炉色制作后的风貌。

(有关于铜炉皮色,做色和铜质本色论断,从古到今都有不同的说法,见仁见智,关于这一问题,将另行开帖探讨)

图片来源 1、春江月 杭州“长物江南”2011年铜炉专场拍品

             2、故宫永乐宣德文物大展御赐“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台几炉

歷代爐具沿革舉隅

從歷代爐具沿革變化中,爐具發展有三個重要階段,首先是漢代。爐的觀念在漢代已形成並發展出各種用途的爐具。其次是宋代,由於製瓷工業進步,焚香風氣深入各階層,燃香方法的改變及倣古器風氣的興盛,使得爐具造型上有了重大變化。最後是明代,自「宣爐」為世人所珍,以銅鑄爐風氣大興,銅爐開創爐具的另一高峰。

早期的銅爐,以燒炭取暖及熟食為主要用途,例如:戰國早期湖北隋縣曾候乙墓出土炭爐內置有箕與漏鏟各一,漢代南越王墓出土銅爐尚有鐵釬及鍊條等配件,得知前者為燒炭取暖,後者為熟食之用。這一類爐具自唐宋以後,漸變作「風爐」、「提爐」等烹茶煮食用具,或「臥褥爐」等置於被褥取暖之用,異於薰香功能。

漢代的薰香爐具,泛稱「薰爐」或「香爐」,其主要器型有博山式及豆式兩大類,其中又有承盤及無承盤之別。承盤的用途,一說:應與薰燒的香料不同有關,如可直接燒燃的植物類茅香等香料,使用薰爐之爐身較廣、淺,以承盤接受香料燃後灰燼;而燃燒樹脂類如龍腦、合香等香料,則與其它燃料並置薰燒,故爐器器身較深,不須承盤。二說為據宋代考古圖記載之博山香爐圖考:「香爐象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發,以象海之四環」,以承盤貯水,潤澤香氣並類似海水環繞,這是宋人的看法。

從漢代薰爐的造型,博山式的薰爐為當時貴族盛行樣式,如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之錯金博山爐,其妻竇綰墓出土之騎獸人物博山爐與陝西平茂陵出土竹節薰爐等,其造型皆為山形器蓋,雕鏤高聳叢山,以指海上仙山,正如梁蕭統之銅博山香爐賦云:“有薰帶而巖隱,亦霓裳而升天,寫嵩山之龍嵸,象鄧林之芊眠,方夏鼎之瓖異,類山經之俶詭,制一器而眾備”,說明漢代博山爐的式樣及漢代神仙思想,求道成仙升天之觀念,薰香時裊裊煙霧,有如置身仙境之感。

博山式爐,至魏晉南北朝,隨著佛教興盛,而漸變為佛教禮佛之供具,從當時之佛教造像及石窟中均可具到力士捧爐或雙獅蹲踞與博山爐的造型。其後博山爐的山形樣式便一直沿襲下來,作為薰爐的樣式之一;或取其山形作為爐蓋。較特殊為唐代白瓷蟠龍博山爐(現藏於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以仰蓮花並貼團花樣式作蓋,器柄為雙蟠龍交繞,附承盤,與漢代博山樣式不同。而據宋代考古圖所繪及明宣德彝器圖譜所繪的博山爐樣式又略有不同(插圖一、二)。元代則以當時盛行之鼎式爐為器身,博山式山形為器蓋,顯見博山式爐造型歷朝之演變。

另,漢代豆式薰爐則以器似青銅器之豆為造型演變而來,如南越王墓東耳室出土的銅薰爐及江蘇銅山小龜山崖洞墓出土鎏金薰爐,此類為銅質。另有陶質,如湖南馬王堆候夫人辛追墓出土彩繪陶薰爐,出土時內盛有芳香炭狀根莖。此類豆式薰爐至魏晉南北朝則演變為一類圓體、器上半部鏤空,三足具承盤樣式的青瓷薰爐所取代,如西晉江蘇宜興周墩墓山土青瓷香薰,具有元康七年(西元二九七年)墓誌及無錫張灣墓出土具有永興二年(西元三O五年)墓磚之青瓷香薰。

唐代薰爐,以獸足為多,旦有多至五足者,附蓋(蓋頂有鈕並近鈕處鏤空)的造型最為盛行,如唐代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之銀製供佛薰爐即是。而同類造型,亦可見於各地陶瓷器,如唐天復元年(西元九O一年)浙江臨安水邱氏墓出土越窯薰爐及盛唐時洛陽李樓下庄墓出土唐三彩爐具。此類爐具至宋代定窯中仍有燒造,如河北省定縣博物館收藏白瓷五足薰爐。

從傳世及出土文物來看,宋代薰爐特色有二:

首先是薰爐造型上的多樣化。宋代爐器不僅沿襲前代盛行樣式,且開始有系統研究前代古器物,加以紀錄彙集出版圖錄,如考古圖、宣和博古圖一類,在造型上興起復古風潮,尤其以古代青銅器為範本,倣製成爐器,如鬲式爐、簋式爐、鼎式爐等,這些爐器亦成為明清銅爐造型來源之一。

其次,在材質上,大量以瓷為爐。宋代各大名窯均有燒造瓷爐出土或傳世,如宋代龍泉窯燒造一類倣自銅鬲之青瓷鬲式爐、定窯之牙白弦紋簋式爐倣自西周青銅簋、南宋官窯粉青雙耳弦紋簋式爐及雙魚耳簋式爐,日本靜嘉堂所藏宋官窯翠青釉鼎式爐及安宅所藏耀州窯青瓷螭紋獸足香爐等等。

金元時期,薰爐的造型不脫宋代以瓷為爐的風尚。鈞窖燒造爐具,其造型金代(南宋)為一類平口、直頸、圜腹、三獸足爐,或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具有己酉年銘(西元一三O九年)之元鈞窯鼎式爐。而元代另一特色則為爐器上加上鏤空器座,如新安沈船所發現之青瓷爐。而這幾類造型亦為明清銅爐造型之來源。

明清爐具,在瓷製部分,明龍泉窯,其鼎式爐造型,亦獨具特色,如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索耳及沖耳、扁圓腹、三足為柱足樣式之爐。明代景德鎮官窯則有嘉靖款青花雲龍紋索耳鬲式爐及萬曆款青花雲龍八卦方爐,德化窯則有牙白夔紋(戟耳)簋式爐及福建省博物館所藏白釉雙耳四足方鼎。

銅爐為明清時期薰爐之代表,有關銅爐鑄造之始未,造型器式等分述於後。並從展品中擇具其造型相關者序列於表一,與明清其它材質爐器並置,以期透過歷代爐具之演變,瞭解明清銅爐之造型來源及特色。

明清銅爐與中國人的生活

      銅爐的使用為明清時期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用器,其使用常見於:

(一)文房清供及焚香玩賞其香味。

(二)薰香之用。日常生活之除穢、驅蟲、薰衣等。

(三)宗教之供祭神佛。

      中國傳統文人生活情趣,從書房展開,所謂:

     “明窗淨几,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迹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銅鼎,親見商周,端研湧岩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

此為文人書房之天地。書房也稱文房,文房中各種設備即構成文人生活上的樂趣所在,這些設備通稱為“文房清供”。從南宋趙希鵠於“洞天清祿集”便將文房必備之物分成:古琴、古硯、古鍾鼎彝器、怪石、硯屏、筆格、水滴、古翰墨真跡、古今石刻、古畫等類別並析論其鑑賞方法。文房清供成為認識及研究文人生活的重要指標。至明清,以銅鑄爐之風興起,銅爐便加入文房清供之例,成為文人精神生活之良伴。

至於焚香玩賞香味,品評等級及香霧形狀,亦是文人生活上的雅事之一。如宋代蘇軾所論:烹團茶、燒衙香、用諸葛筆,乃喜事。

自明以後,焚香的方式,以燃燒塊狀的沉香一類為風尚,取其沉香香味精純,耐久燃且具醒腦、清神、正念之功效。將小指狀沉香塊插入裝有爐灰之銅爐內點燃,觀其香霧燃繞,搭配古雅之銅爐,兩者相得益彰,確為人生妙事。

除爐具之外,焚香所需香具尚有:香盒、爐灰、香炭墼、隔火砂片、靈灰、匙筯等(見於《焚香七要》)。從史料來看,爐與香盒或爐與瓶的搭配為常見陳設方式,較完整為“爐瓶盒”三具,稱為案供或三供。爐為焚香之用,盒內裝有香品,瓶內則插有匙筯、香鏟。匙筯以夾香品或撥弄爐灰,香鏟則鏟出爐灰(通常於燒香篆使用)。明代,三供的材質可以隨心搭配,並非為同一材質,如香盒可用鉛錫胎剔紅漆盒或定窯、饒窯(景德鎮地區窯址)香盒皆是常見樣式,但至清代「爐瓶盒」三供則多由同一類材質成套製成,成為清代香具待色。

图品来源  1、陋兰室收藏馆私藏

明 文震亨《长物志》中有关炉、香记录

文震亨(1585~1645)字启美,明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文徵明曾孙, 天启五年(1625)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明亡,绝粒死,年六十一,谥节愍。

《长物志》卷七 器具篇之一 香炉

三代、秦、汉鼎彝,及官、哥、定窑、龙泉、宣窑,皆以备赏鉴,非日用所宜。唯宣铜彝炉,稍大者,最为适用,宋姜铸亦可,惟不可用神炉、太乙及鎏金白铜双鱼、象鬲之类,尤忌者云间、潘铜、胡铜所铸八吉祥、倭景、百钉诸式,及新制建窑、五色花窑等炉。又古青绿博山亦可兼用。木鼎可置山中,石鼎惟以供佛,余俱不入品。古人鼎彝,俱有底盖,今人以木为之,乌木者最上,紫檀、花梨俱可,忌菱花、葵花诸俗式,炉顶以帽顶及角端、海兽诸样,随炉大小配之,玛瑙、水晶之属,旧者亦可用。

注释:

姜铸 杭州姜娘子铸炉。

神炉 神佛供奉之炉。

建窑 福建德化诸窑

感谢曙光兄辛勤付出,致敬~

寥以此文献与广大文房香炉爱好者

陋兰室2018/9/8

(0)

相关推荐

  • 你知道大明宣德炉很珍贵,但你知道什么样的大明宣德炉最珍贵吗?看看这个

    宣德炉铸造的成功,开创了后世铸炉的先河.传说当时共铸造各式香炉3000座,以后再也没有出品.宣德炉因其罕见,所以从明代到民国时期,仿制.伪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 目前所说的"宣德 炉&quo ...

  • 嘉德秋拍将再现《钟鼎茗香》荣斋6座藏炉​

    中国嘉德2020秋拍"宸赏-明清御瓷珍玩"专场中,杂项部分继春拍之后又呈献:来自鐘鼎茗香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珍藏的6件重要香炉珍品,均出版于先生<鐘鼎茗香>系列著作中.能 ...

  • 绝世大明宣德炉,精彩!

    宣德三年五月始领料准备,六月十五日开工,红铜经过12遍精炼,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十一月完工,共造3365个大小不同.形制有异的鼎彝并造清册进献. 明代宣铜常见红斑,此斑乃自内而生,与敷色不同,随时间变 ...

  • 嘉德2020秋拍鐘鼎茗香 荣斋吉金

    此次中国嘉德2020秋拍"宸赏-明清御瓷珍玩"专场中,杂项部分继春拍之后又呈献:来自鐘鼎茗香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珍藏的6件重要香炉珍品,均出版于先生<鐘鼎茗香>系列著作中 ...

  • 收藏 | 机器学习数据集汇总收集

    人工智能算法与Python大数据 致力于提供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干货文章,为AI人员提供学习路线以及前沿资讯 2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上方人工智能算法与Python大数据获取更多干货 在右上 ...

  • 铜炉收藏:就是要死盯宣德款

    收藏家聚乐部 收藏家自己的家园! 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说起现在市场上大热的宣德炉, 不得不提一位大藏家跟两大拍卖专场. 这个藏家嘛,对, 又是收藏界那位绕不开的大咖 王世襄老人. 你能想到老人家玩过 ...

  • 收藏——抄底精华汇总

    逃顶的文章我们已讲了很多,今天我们总结一下抄底,为了给大家节约时间,我们全部重要的链接都在这里,因为知道很多人想学,但懒得去找,只喜欢马上就得到的东西,是不是这样 跳空跌,短线高手的抄底法 波段之星- ...

  • 语法精讲|什么是使役动词?值得收藏的用法汇总都在这里了!

    这两个骗子让灯整晚亮着. He had us waiting for him three hours yesterday. 昨天他让我们一直等了他三个小时. I have them all talki ...

  • 收藏 | 化验单临床意义汇总

    化验单临床意义汇总 尿常规 血常规 其他检查 生化检查 零散检验小知识 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84-3.10mmol/L 增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11.二氧化 ...

  • 收藏丨解剖汇总

    解剖腹部shu解剖知识点归纳总结(消化系统)解剖腹部丨肠系膜竟然是一个新器官!解剖腹部丨肠系膜上动脉与小肠解剖腹部丨肠系膜下动脉和大肠解剖腹部丨齿状线到底在哪里?解剖腹部丨胆道系统解剖详解解剖腹部丨断 ...

  • 87个药食同源的中药品种功效汇总!建议收藏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有部分食物,即可当食物来果腹充饥,有可以当做药物来治疗疾病.--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基础思想. 然而也有很多人,因为食物和药物不分,食用自然采摘的植物而中毒的例 ...

  • 优质新能源龙头股汇总,值得收藏!

    声明:本文分析的股票,不做短线推荐,仅供大家投资参考,不要照搬照抄.如果大家觉得股票基本面比较优秀,可加入自选股跟踪研究,等该股大幅调整的时候低吸.注意,股市有风险,赔钱很简单. 1.宁德时代(300 ...

  • 中医辨病辩证公式,汇总不易点赞收藏望神=...

    望神=目光+气色+神情+体态 精神好+双目有神+对答自如=得神 疲倦+迟钝+萎靡+不爱说话=少神 呆滞+狂乱+昏倒+郑声+意识模糊=失神 久病好转+面色红妆+索要食物=假神临终 中老年高血压+突然昏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