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分不清阳虚和阴虚?

总是分不清阳虚和阴虚?最正确的判断方法在这里!

何谓阴虚

随着人们所摄取食物的偏颇,阴虚现象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些生理反应了。阴虚之人不仅会在身体上出现症状,在心理上也会出现诸多问题,如烦躁、易怒等,往往还会导致生活、工作、婚姻方面的许多不适应和不正常。

可是说到阴虚,人们一般都不太了解,阴虚其实就是人体内的津液不足而导致阴阳不平衡。人体的津液属于“阴”的范畴,是有形的,并可以流动,能滋润和营养机体。如有不懂的请搜公众号脉脉答,医生在线咨询,除了津液,人体中的血液也属于“阴”的范畴,中医解释说“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津液缺少了,会累及到血液。

阴虚体质的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型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易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阴虚体质者的日常表现:

1、看似健康其实不然

阴虚体质的人,往往看上去很精神,说话时声音洪亮,语气上喜强硬表达,生活上性欲很强;睡眠不深不宁,盗汗,急躁易怒;常会感到饥饿、口渴,能吃能喝却形体消瘦;做事雄心勃勃,却很难以坚持。一般来说,如果兼有这些现象,那就很可能是阴虚体质了。

2、年轻的阴虚者脸上从不长痘

阴虚体质者一般会出现皮肤暗淡,但从不长痘;女性阴虚体质者性欲较弱,又伴有便秘。

因为阴虚体质的人缺少津液,津液不能上承,便常会感到口干舌燥;又因津液不能及时输入体表,皮肤就会格外地干燥;津液不能通达肠道,易造成便秘;津液稀缺,影响血液,故人体的五脏六腑难以得到滋养,很容易产生各种疾病。

3、从舌苔与脸颊上可找到阴虚的迹象

有些人常常自感口干、舌燥,但皮肤却并不干燥,那么可以从舌苔和脸颊处找到辨识的标志。

如果是单纯的“热象”,那么舌苔应该呈黄色;而阴虚者的舌苔较少,较薄,也干燥;且阴虚者的舌头会比常人要瘦狭一些;两颊发红,跟常人的脸红有明显区别,常人脸红是满脸皆红,而阴虚者的泛红却止于脸颊,且浮在表面;阴虚者常感全身发热,但测量体温却属正常。

4、长期盗汗

阴虚体质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盗汗,而且大都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出汗,但清醒后却没有了。

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阴”充足时,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内热量产生并增多,阳气亢奋,蒸腾了“阴”,就会产生汗液。就好比烧开水,随着不断加热,水蒸汽越来越多。中医由此为这种出汗起了个专属的名称----盗汗。

5、阴分不足,视物昏花

正常情况下,阳升阴随。白天,人体的阳气升腾、分布在周身的组织脏腑里,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自己,发挥温煦(维持体温)、卫外(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这时经脉中的一部分“阴”会随着阳气一起进入到脏腑组织中,滋养濡润。

由于阴虚体质的人阴分不足,本来维持正常的运行都有困难,很难在调配出一部分力量,追随阳气去脏腑组织里发挥功用。所以,无力配合阳气蒸腾出汗,还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昏花等失于濡润的症状。

何谓阳虚

中医界把经常畏寒、手脚冰凉的一类人归为阳虚体质。阳虚应该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了肾阳、脾阳、心阳等。讲的通俗一点,就是人体的生命之火不够旺盛。其中,肾虚与阳虚的关系最为密切。

阳虚体质的人和寒性体质接近,为阳气不足,有寒象,表现为疲倦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苍白,少气懒言,嗜睡乏力,男性遗精;女性白带清稀,易腹泻,排尿次数频繁,性欲衰退等。有多个平台模仿公号脉脉养生,并做虚假广告宣传,请大家注意,对一个人来说,身体内的阳气不足,生命之火便不够旺盛,不能抵御自然界风寒湿冷的侵犯等。

并不是所有自感手脚冰凉的人都是阳虚体质。阳虚体质的人会有一些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内向、沉静。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易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阳虚体质者的日常表现:

1.体形面色: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唇淡口和,身面浮肿

2.舌头:舌体胖嫩,舌苔白滑,或有齿痕 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

3.口手和脚:四肢不温,四肢倦怠,畏寒肢冷、体温偏低、手足发凉,或腰背怕冷,或腰以下有冷感,形寒肢冷:因四肢为诸阳之末,故手足冰冷较为明显;就人身部位而言,前为阴,腹为至阴之地;后为阳,背为至阳之地,故阳虚者多腹冷、背凉;上为阳,下为阴。肾为阴阳之根,其经脉达于足底,阳虚者,多足冷。天人相应,合于四时。昼为阳、夜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故阳虚者,症状常在夜晚加重,冬季犹甚。稍遇凉风,则易外感,常鼻塞、流涕、喷嚏。

4.感觉及睡眠:精神不振,因为阳气不足,细胞的生命活动衰退,所以表现为萎靡懒动。

5.脉象:脉象沉细,由于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所以脉象沉细无力。

6.喜好:喜热资助,故饮食喜温热燥辣,需保暖,故常关门闭户,厚衣重被,卷屈俯卧。

7.大小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古人对此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就好比要把生米煮成熟饭,胃就好比是煮饭的锅子,而阳气就好比是煮饭用的火,没有“火”,米就无法煮成“饭”。所以当阳气不足时,则进入胃中的食物也就无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从肠道排出。

阳虚和阴虚最正确的判断方法,对照一下吧?

肾阳虚早期症状有晚上睡觉噩梦,容易鬼压床。

肾阳虚中晚期症状
小腹觉得寒冷,喝冷水很不舒服,坐冷板凳更是觉得会阴前阴有难以名状的不舒服感。手摸XX感觉XX寒冷。勃起开始有心无力,XX减退。下肢感觉发胀,而且感觉下肢冷。上身却显示一派热象,比如吃点燥火的东西,脸上起痘痘,或牙齿疼痛
口舌起疮,鼻炎。经常大汗特别吃饭的时候。女性症状还可能出现痛经,而且痛经(月经)时大汗,要用暖水袋放在小肚子上才觉得稍微好点。经血有深乌,结块,甚至出现类似黑色的凝血块。(医院医生可能会给你开三菱
莪术 元胡 鸡冠花 益母草之类,因为他们会辨证成气血问题 采用破血的治疗方法)一部分人士出现黑眼圈,特别是下眼皮。或者鼻子山根部位发青。

现在普遍观点说肾阳虚的症状为腰酸、四肢发冷、畏寒,甚至还有水肿,也就是说表现为“寒”的症状,那么我要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这个几乎是错的。实际肾阳虚表现的不是寒象而是热象特别上半身。比如手心发烫,口臭舌苔厚腻。包嘴吞气感觉气体浑浊。另外肾阳虚到一定程度还会导致头部疼痛特别后脑勺,或者脚后跟痛,或者口腔糜烂发炎,口疮,咽喉炎。如有不懂的请搜公众号脉脉答
医生在线咨询,如果你有上述症状用治疗经久不愈,或者逐渐形成吃饭哽。那么你就要考虑是否阳虚了。治疗肾阳虚的主要药物:附子
附片 桂枝 干姜 肉桂 适宜药方 附子理中丸 白通汤 三逆汤等。如果你有不想喝水的症状 一定要注意去湿:去湿药物:茯苓 猪苓 泽泻 佩兰 藿香 苡仁 芡实 莲子
金钱草、白术 砂仁等。

另外所有的癌症 无论白血病还是喉癌肺癌 以及爱滋病
都为元阳弱,后期表现的高烧,红肿之类严重热象,乃亡阳之象。因此这类疾病发现初期若以元阳弱论治或可带疾延寿。但不幸的是现在都是按清热滋阴的方式治疗(被热象所迷惑)结果最后脱阳而亡。症状高热
大汗 红肿 剧痛

有以上症状的(特别早期症状),如果你去医院95%的医生会认为你是肾阴虚或者火重,会开一些滋阴寒凉的药,如 石斛 玉竹 等
另外会开一些清热的药。如果你听医生的话长期服用,那么你会进入中期晚期。而且越来越严重 。

我就是被误治为肾阴虚,弄得我苦不勘言。治了多年越来越严重。后来我自己胆子大按阳虚下药用 附子40(先熬60分钟)
砂仁20 甘草10 喝下去 感觉舒服极了。口腔清爽 ,下肢渐渐不冷。

肾阴虚症:上半身寒冷的感觉,下肢却热象。特别XX容易勃起,如果勃起后不萎软(中医叫强中)这样的才是肾阴虚。特别是否强中是判断肾阴虚的关键判断点。真正的肾阴虚比例极少比例不足
5% .

何谓阴虚

随着人们所摄取食物的偏颇,阴虚现象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些生理反应了。阴虚之人不仅会在身体上出现症状,在心理上也会出现诸多问题,如烦躁、易怒等,往往还会导致生活、工作、婚姻方面的许多不适应和不正常。

可是说到阴虚,人们一般都不太了解,阴虚其实就是人体内的津液不足而导致阴阳不平衡。人体的津液属于“阴”的范畴,是有形的,并可以流动,能滋润和营养机体。除了津液,人体中的血液也属于“阴”的范畴,中医解释说“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津液缺少了,会累及到血液。

阴虚体质的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型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易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阴虚体质者的日常表现:

1、看似健康其实不然

阴虚体质的人,往往看上去很精神,说话时声音洪亮,语气上喜强硬表达,生活上性欲很强;睡眠不深不宁,盗汗,急躁易怒;常会感到饥饿、口渴,能吃能喝却形体消瘦;做事雄心勃勃,却很难以坚持。一般来说,如果兼有这些现象,那就很可能是阴虚体质了。

2、年轻的阴虚者脸上从不长痘

阴虚体质者一般会出现皮肤暗淡,但从不长痘;女性阴虚体质者性欲较弱,又伴有便秘。

因为阴虚体质的人缺少津液,津液不能上承,便常会感到口干舌燥;又因津液不能及时输入体表,皮肤就会格外地干燥;津液不能通达肠道,易造成便秘;津液稀缺,影响血液,故人体的五脏六腑难以得到滋养,很容易产生各种疾病。

3、从舌苔与脸颊上可找到阴虚的迹象

有些人常常自感口干、舌燥,但皮肤却并不干燥,那么可以从舌苔和脸颊处找到辨识的标志。

如果是单纯的“热象”,那么舌苔应该呈黄色;而阴虚者的舌苔较少,较薄,也干燥;且阴虚者的舌头会比常人要瘦狭一些;两颊发红,跟常人的脸红有明显区别,常人脸红是满脸皆红,而阴虚者的泛红却止于脸颊,且浮在表面;阴虚者常感全身发热,但测量体温却属正常。

4、长期盗汗

阴虚体质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盗汗,而且大都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出汗,但清醒后却没有了。

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阴”充足时,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内热量产生并增多,阳气亢奋,蒸腾了“阴”,就会产生汗液。就好比烧开水,随着不断加热,水蒸汽越来越多。中医由此为这种出汗起了个专属的名称----盗汗。

5、阴分不足,视物昏花

正常情况下,阳升阴随。白天,人体的阳气升腾、分布在周身的组织脏腑里,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自己,发挥温煦(维持体温)、卫外(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这时经脉中的一部分“阴”会随着阳气一起进入到脏腑组织中,滋养濡润。

由于阴虚体质的人阴分不足,本来维持正常的运行都有困难,很难在调配出一部分力量,追随阳气去脏腑组织里发挥功用。所以,无力配合阳气蒸腾出汗,还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昏花等失于濡润的症状。

何谓阳虚

中医界把经常畏寒、手脚冰凉的一类人归为阳虚体质。阳虚应该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了肾阳、脾阳、心阳等。讲的通俗一点,就是人体的生命之火不够旺盛。其中,肾虚与阳虚的关系最为密切。

阳虚体质的人和寒性体质接近,为阳气不足,有寒象,表现为疲倦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苍白,少气懒言,嗜睡乏力,男性遗精;女性白带清稀,易腹泻,排尿次数频繁,性欲衰退等。对一个人来说,身体内的阳气不足,生命之火便不够旺盛,不能抵御自然界风寒湿冷的侵犯等。

并不是所有自感手脚冰凉的人都是阳虚体质。阳虚体质的人会有一些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内向、沉静。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易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阳虚体质者的日常表现:

1.体形面色: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唇淡口和,身面浮肿

2.舌头:舌体胖嫩,舌苔白滑,或有齿痕 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

3.口手和脚:四肢不温,四肢倦怠,畏寒肢冷、体温偏低、手足发凉,或腰背怕冷,或腰以下有冷感,形寒肢冷:因四肢为诸阳之末,故手足冰冷较为明显;就人身部位而言,前为阴,腹为至阴之地;后为阳,背为至阳之地,故阳虚者多腹冷、背凉;上为阳,下为阴。肾为阴阳之根,其经脉达于足底,阳虚者,多足冷。天人相应,合于四时。昼为阳、夜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故阳虚者,症状常在夜晚加重,冬季犹甚。稍遇凉风,则易外感,常鼻塞、流涕、喷嚏。

4.感觉及睡眠:精神不振,因为阳气不足,细胞的生命活动衰退,所以表现为萎靡懒动。

5.脉象:脉象沉细,由于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所以脉象沉细无力。

6.喜好:喜热资助,故饮食喜温热燥辣,需保暖,故常关门闭户,厚衣重被,卷屈俯卧。

7.大小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古人对此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就好比要把生米煮成熟饭,胃就好比是煮饭的锅子,而阳气就好比是煮饭用的火,没有“火”,米就无法煮成“饭”。所以当阳气不足时,则进入胃中的食物也就无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从肠道排出。

阳虚和阴虚的判断方法

什么是虚呢?就是弱的意思。阳虚就是火弱,阴虚就是水弱。阴虚和阳虚是中医中的一种体质的判断方法,阴虚和阳虚是最基础的分类,那么怎么判断是阳虚还是阴虚呢?

什么是阳虚?

1/中医界把经常畏寒、手脚冰凉的一类人归为阳虚体质。阳虚应该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了肾阳、脾阳、心阳等。讲的通俗一点,就是人体的生命之火不够旺盛。其中,肾虚与阳虚的关系最为密切。

阳虚体质的人和寒性体质接近,为阳气不足,有寒象,表现为疲倦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苍白,少气懒言,嗜睡乏力,男性遗精;女性白带清稀,易腹泻,排尿次数频繁,性欲衰退等。对一个人来说,身体内的阳气不足,生命之火便不够旺盛,不能抵御自然界风寒湿冷的侵犯等。
并不是所有自感手脚冰凉的人都是阳虚体质。阳虚体质的人会有一些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内向、沉静。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易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阳虚体质者的日常表现:

  • 1

    体形面色: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唇淡口和,身面浮肿

    2

    舌头:

    舌体胖嫩,舌苔白滑,或有齿痕 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

    3

    口手和脚:

    四肢不温,四肢倦怠,畏寒肢冷、体温偏低、手足发凉,或腰背怕冷,或腰以下有冷感,形寒肢冷:因四肢为诸阳之末,故手足冰冷较为明显;就人身部位而言,前为阴,腹为至阴之地;后为阳,背为至阳之地,故阳虚者多腹冷、背凉;上为阳,下为阴。肾为阴阳之根,其经脉达于足底,阳虚者,多足冷。天人相应,合于四时。昼为阳、夜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故阳虚者,症状常在夜晚加重,冬季犹甚。稍遇凉风,则易外感,常鼻塞、流涕、喷嚏。

    4

    感觉及睡眠:

    精神不振,因为阳气不足,细胞的生命活动衰退,所以表现为萎靡懒动。

    5

    脉象:

    脉象沉细,由于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所以脉象沉细无力。

    6

    喜好:

    喜热资助,故饮食喜温热燥辣,需保暖,故常关门闭户,厚衣重被,卷屈俯卧。

    7

    大小便:

    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古人对此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就好比要把生米煮成熟饭,胃就好比是煮饭的锅子,而阳气就好比是煮饭用的火,没有“火”,米就无法煮成“饭”。所以当阳气不足时,则进入胃中的食物也就无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从肠道排出。

    8

    影响:

    阳虚体质的女生比较严重的手脚冰凉而不自知会影响到生育,不容易怀孕。

    什么是阴虚?
  • 1

    随着人们所摄取食物的偏颇,阴虚现象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些生理反应了。阴虚之人不仅会在身体上出现症状,在心理上也会出现诸多问题,如烦躁、易怒等,往往还会导致生活、工作、婚姻方面的许多不适应和不正常。
    可是说到阴虚,人们一般都不太了解,阴虚其实就是人体内的津液不足而导致阴阳不平衡。人体的津液属于“阴”的范畴,是有形的,并可以流动,能滋润和营养机体。除了津液,人体中的血液也属于“阴”的范畴,中医解释说“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津液缺少了,会累及到血液。
    阴虚体质的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型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易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阴虚体质者的日常表现:

  • 1

    看似健康其实不然
    阴虚体质的人,往往看上去很精神,说话时声音洪亮,语气上喜强硬表达,生活上性欲很强;睡眠不深不宁,盗汗,急躁易怒;常会感到饥饿、口渴,能吃能喝却形体消瘦;做事雄心勃勃,却很难以坚持。一般来说,如果兼有这些现象,那就很可能是阴虚体质了。
  • 2

    年轻的阴虚者脸上从不长痘
    阴虚体质者一般会出现皮肤暗淡,但从不长痘;女性阴虚体质者性欲较弱,又伴有便秘。
    因为阴虚体质的人缺少津液,津液不能上承,便常会感到口干舌燥;又因津液不能及时输入体表,皮肤就会格外地干燥;津液不能通达肠道,易造成便秘;津液稀缺,影响血液,故人体的五脏六腑难以得到滋养,很容易产生各种疾病。
  • 3

    从舌苔与脸颊上可找到阴虚的迹象
    有些人常常自感口干、舌燥,但皮肤却并不干燥,那么可以从舌苔和脸颊处找到辨识的标志。
    如果是单纯的“热象”,那么舌苔应该呈黄色;而阴虚者的舌苔较少,较薄,也干燥;且阴虚者的舌头会比常人要瘦狭一些;两颊发红,跟常人的脸红有明显区别,常人脸红是满脸皆红,而阴虚者的泛红却止于脸颊,且浮在表面;阴虚者常感全身发热,但测量体温却属正常。
  • 4

    长期盗汗
    阴虚体质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盗汗,而且大都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出汗,但清醒后却没有了。
    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阴”充足时,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内热量产生并增多,阳气亢奋,蒸腾了“阴”,就会产生汗液。就好比烧开水,随着不断加热,水蒸汽越来越多。中医由此为这种出汗起了个专属的名称----盗汗。
  • 5

    阴分不足,视物昏花
    正常情况下,阳升阴随。白天,人体的阳气升腾、分布在周身的组织脏腑里,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自己,发挥温煦(维持体温)、卫外(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这时经脉中的一部分“阴”会随着阳气一起进入到脏腑组织中,滋养濡润。
    由于阴虚体质的人阴分不足,本来维持正常的运行都有困难,很难在调配出一部分力量,追随阳气去脏腑组织里发挥功用。所以,无力配合阳气蒸腾出汗,还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昏花等失于濡润的症状。
  • 中医名家李翰卿:亲述60条中药用药经验!(十分难得)

    李翰卿先生的用药心得是比较应用心得,如果没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作为基础,是万万不会有这样的体会的。我们有缘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惜福,感恩。

  • 1.凡用药之前,首先应该一分为二地考虑其效果,即既要考虑到其正面作用,亦要考虑其负面作用,究竟会否发生别的问题。如果用热药,寒证虽宜,但容易伤阴,或引致肝阳上逆;用寒药,热证虽宜,却易伤人之阳。因此,不要因某药有效而过量或连续多用,而应掌握好度,中病即止,见好就收,方不致出现负面作用。

    2.药品的作用必须弄清楚,用量也是治疗的关键,同样的病证,同样的处方,有的见效,有的无效,就是用量上的问题。所以要学习,须从头做起,先弄清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配伍规律,庶几临床加减应用,心中有数,头头是道也。

    3.用药须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正面作用;二是反面作用,也就是用药后有什么副作用,有多大,如何补救和防止;三是和同用药的关系,有无矛盾和相互影响。用方也是一样,同样要注意三个方面,即主要作用、方中药物配伍的相互作用、副作用。只有掌握了所用方药的上述三个方面,应用才能正确无误。

    4.驱邪药能除邪,补虚药能扶正,然药皆有毒,过则生病,故《内经》有“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的警句。至若病久,虚实寒热夹杂证尤多,或寒,或热,或补,或泻,用药稍有不慎则过之,故不可乱施药饵。若少服或间断服用,针对其虚、实、寒、热治之,候其气之来复,自然可愈也。

    5.补药之用,如异功散之有陈皮,归脾汤之用木香,意在行补药之滞。所以,用补药时,一定要注意反佐些行气之品,以防滞腻。

    6.治外感病,每用荆、防、羌、独。一般发散用荆、防为主,身痛者以羌、独为主,上半身痛用羌,下半身痛多用独,恶寒无汗而喘者,用麻、杏,兼热者加生石膏。如需用辛凉解表,只要无汗,也可以用荆、防,不过须结合连翘、薄荷、竹叶等同用之。麻黄、石膏配伍,亦成辛凉,如大青龙汤都属之。又如虚者无汗,配合党参用之。总之,用药当灵活掌握之。

    7.童便,咸寒,滋阴降火,凡属各种上行之出血,由阴虚所致者,皆可用之。如系实火,类似于泻心汤用大黄之意。

    8.白术为补脾之正药,陈氏说过,术能补脾之阴,又能益脾之阳。欲补脾阳宜炮用,补阴可用生术,欲补气白术合党参,欲胜湿白术合云苓,欲行气白术合陈皮,所以,四君子汤既为补气药,又为补脾方也。

    9.石膏之清热,为清燥热,厌烦口渴饮冷之证宜用。芩连之清热,为清湿热,大热、口不太干燥而口苦、苔稍腻若为宜。

    10.甘草有和胃、解毒、泻火、补中等功用。遇用药时,需顾护胃气者,可炙用;需泻火解毒者,可生用。

    11.紫河车本身偏于补肾阳,如欲其滋肾阴,则必须配伍滋阴之剂,如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12.海螵蛸之止崩漏,当注意以下问题:

    ①因血热妄行所致者,不宜用;

    ②因气虚不能摄血所致者,用之无效;

    ③因瘀滞所致者,不宜用。其所适应者,为肝肾阴虚,冲任不固之崩漏。宜合茜草用之。

    海螵蛸又有去寒湿之作用,故又用于带下之证属寒湿者。

    13.天麻治眩晕证多用之。但眩晕的原因不同,如血虚之晕,宜养血平肝;阴虚肝阳上升者,应滋阴平肝;如邪热炽盛,引起肝风者,又须清热降火。惟肝风夹痰湿者,天麻始为相宜。天麻辛燥,功能祛风燥湿化痰。所以火盛者、阴虚者均应慎用。

    14.有寒热往来之症,不一定完全用柴胡,但用柴胡时,必须以寒热往来为主症。如桃仁承气汤之用于热入血室,可以将桂枝改为柴胡,效果很好。所以必须细心辨证及掌握方剂之主要精神,临证才能运用自如。又如用柴胡时,夏季多并用连翘、银花,或者不用柴胡。疟疾夹痰湿者,用柴胡于平胃散中很好。

    15.山萸肉主治之证有八:

    ①肝肾不足,腰酸眩晕,阳痿遗精,小便频数。

    ②女子月经不止。

    ③大汗亡阳虚脱。

    ④止老人尿不节。

    ⑤大能收敛元气。

    ⑥肝虚自汗。

    ⑦肝虚胁痛腰痛。

    ⑧肝虚内风萌动。

    16.丹参主治之证有十:

    ①月经困难。

    ②经闭癥瘕。

    ③产后恶露不尽及瘀滞作痛。

    ④消肿止痛。

    ⑤乳痈初起红肿疼痛。

    ⑥热病伤营,心烦不寐。

    ⑦腰脊强。

    ⑧脚痹。

    ⑨破宿血,生新血。

    ⑩安生胎,落死胎。

    17.麻黄发汗解表,医家言其为诸药之首,然其用于临床亦有不见发汗者,亦有少量用之而大汗不止者,综其原因有三:

    ①新鲜者发汗作用强,陈久者发汗作用弱,甚或无发汗作用。

    ②气虚、阴虚证发汗作用强,风寒闭郁至甚者发汗作用弱。

    ③热证发汗作用强。

    18.麻黄宣肺定喘,医家言其为诸药之首,然其用于临床有有效者,有加剧者,综其原因有二:

    ①风寒闭郁,肺气不宣之咳喘其效甚佳。

    ②肾不纳气之喘和肺气虚的喘用之必甚。

    曾治一咳喘难止之患者,先予诸种定喘止咳方无效,后邀余治,诊为肾不纳气,予金匮肾气加蛤蚧,某医恐其无功酌加麻黄无效,及至改为去麻黄后愈。

    19.白术:有健脾燥湿、补气安胎之功,为补脾正药,临证用之,欲运多于补则生用,欲补多于运则炒用。本品不宜炒焦,炒焦则伤脾增胀。

    20.西洋参:苦、微甘,寒,补肺胃之阴,降火生津,凡肺胃津虚有火者用之。可用人参配麦冬或生石膏代之有同样效果。

    21.百草霜:止血消积,主治吐衄、外伤出血、脏毒下血、妇人崩中、食积泄痢及肠鸣泄泻。本品能止血但无益肠胃,救标则可,治本则非,故不宜多用。

    22.泽兰:活血化瘀,通经利水,能舒肝脾之郁,不寒不燥,行而不峻,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23.胆矾:酸、辛,寒,有毒。用本品治重证沙眼时,以本品小块平面快速擦过,隔日1次,3次即愈。

    24.玳瑁:甘、咸,寒,可解岭南百药毒、蛊毒及一氧化碳中毒。

    25.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凡表证未解,中满邪实者忌用。

    26.草蔻、草果:二药辛温,皆治寒湿,草蔻偏补,用之不宜过多,恐助脾热,伤肺损目,草果偏消。

    27.桂枝:能升能降,升大气,降逆气,孕妇慎用,因胎前多热,恐胎堕。

    28.荆芥:风邪郁于上之头痛多用穗,炒炭入血分止血,单用治风在皮里膜外,症见肌肤热,头目昏眩,咽喉不利,身背疼痛,与防风同用兼治风入骨肉。

    29.防风:通治一切风邪,为风病之主药。

    临床常与多种药物配伍,治疗各种风证。

    与南星同用,能治破伤风,如本事玉真散。

    与荆芥同用,能治时疹血风和皮里膜外、骨肉全身之风,如荆防败毒散及其他一切散风之方。

    不过兼寒者,配合苏叶等辛温之品,

    兼热者,配合连翘、薄荷、桑叶等辛凉之品,

    兼食滞者,配伍神曲、麦芽等消食之品,

    兼痰者,配伍陈皮、半夏等祛痰之品,

    兼疮毒肿痈者,配伍银花、连翘等解毒之品,更为有效,

    如不谢方“风寒温散剂”、“风热凉散剂”、“风寒夹食剂”、“风寒夹痰剂”、“连翘败毒散”等方剂,都属这一类的例证。与苍术、白术、防己等药同用,能治风邪兼湿之证,如海藏神术散、白术散、不谢方“风寒夹湿方”等即是。与黄芪同用,能治卫虚兼风之自汗证,如玉屏风散便是。与羌活同用,能散太阳经之风寒,治头痛项强,一身疼痛。发热恶风寒,或有汗或无汗,如九味羌活汤等方即是。

    30.黄芪:补气升气,止痛生肌。气陷者生用或伍升麻、柴胡;中虚者炙用或伍人参、白术;虚甚者配人参,防热则再伍知母。

    31.升麻:透疹解毒宜多用,升阳举陷宜少用。

    32.柴胡:和解寒热,升举阳气,疏肝解郁,可解伤寒少阳旺,热入血分之寒热如疟证,及小儿食积、午后发热等证。退实证寒热宜多用,升阳解郁宜少用。

    33.桑叶:疏风清热,凉血明目,并滋肾阴,故可用治肝阴不足之眼目昏花,寓肝肾同源之意,并治劳热咳嗽。

    34.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酒炒可使上升,醋炒入肝去瘀。泄泻腹痛宜酒炒,失血醋炒,大便燥、肝阳上逆者宜生用。

    35.生姜:与大枣同用调和营血,生用发散之力强,煨用温中之力大,治脾胃虚寒证,浸汁点赤眼,捣汁与竹沥同用,既制竹沥之阴寒,更借辛温之力以畅达其葯性。炮姜、干姜守而不走,治胃中寒,姜炭温经止血,用于寒性出血。

    36.大黄:苦、寒。峻下宜生用,缓下宜熟用,泻头目之火宜酒制,破瘀血宜醋制。凡血中无郁热,肠胃中无积滞,及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哺乳期均应慎用,否则出血不止,泄泻不止,或胎墮,或断乳。

    37.生地:多液,性凝滞,胃气弱者服之恐伤胃,宜酒炒,忌铁。

    38.猪蹄:补血生乳,解百药毒,煎汤煎药或单用。

    39.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活血用酒洗,止血用头,补血用身,行血用尾,通络用须,和血全用。多生用,炒炭则具止血之效。

    40.炒三仙:为消食药品,于脾虚证少用,如脾虚兼停食则须与参、术、苓等药相伍,方能有利无弊。

    41.砂仁、藿香:二药利气行滞,化湿开胃,与熟地、人参、黄芪等补益药同用能防止其壅滞影响食欲之性。

    42.马槟榔:欲断产者,常嚼二枚水送服,久则子宫冷而不孕,临产细嚼数枚治难产。

    43.黄柏与知母同用滋阴降火,与苍术同用清热除湿。

    44.治病当处处吻合病机。曾治一腹胀满因子气郁,但系久病体弱,仿厚姜半甘参之意,用人参、厚朴,酌加香附、木香以疏其气,半夏、茯苓以燥湿利水,应手而效。如果单纯疏气或单纯补虚,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5.暑邪最易伤气耗津,伤气则气短、倦怠,耗津则汗出、口渴、心烦,暑伤肺则咳,可以人参、麦冬、五味子为治。徐洄溪说:“麦冬、五味,咳者忌用,不咳之暑证可用。”我认为,因寒之咳,忌用麦味,而暑证之咳为热,又无痰,用之无妨,但须注意夏季贪凉而感寒咳嗽者多,用时必须辨明。

    46.心脏病如引起气短、浮肿,兼有畏寒喜温的情况,可酌用真武汤治之。虚者,可加人参。

    47.肝炎,用逍遥散时,须用赤芍;肝区疼痛时,可酌用郁金、姜黄、乳香、没药;肝炎初期,不必加补药;食欲不振者,可以调理脾胃为主;憋胀甚者,可以加青皮、枳壳、香附等品;兼见口苦、舌黄、脉弦数者,可加丹皮、栀子、龙胆草等。

    48.月经过多服他药而无效者,可用红枣,不拘多少,烧服之,每验。

    49.病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栀子豉汤时,如有呕吐者,可加入生姜,少气者,加甘草,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腹泻者,加干姜,这是栀子豉汤应用的加减法则,本系仲景之意也。

    50.疣子,以薏米煮粥食之有效。

    51.胃脘压痛,可用枳实,胀满可用厚朴,便秘加大黄,燥用芒硝,兼虚者,辅以参归,兼郁者,加入香附,兼寒者,酌加姜桂。用泻下法必须如此,可触类引申,灵活掌握。

    52.根据我的经验,无腹胀满症,虽大便不通,也不用枳朴,有胀满症,即使是泄泻症也可用之。仲景曰:“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第249条)我认为调胃承气汤中(大黄、甘草、芒硝)没有除胀满的药品,本条当是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的适应证。

    53.痛痹,若初感寒即痛者,可用桂枝及酒煎熨治,寒化为热禁用。

    54.痹证见筋脉拘滞,屈伸不利者,此血虚血燥之证,非养血养气不可。

    55.痛风,痛久邪必入络,如木通、刺蒺藜、红花、银花、钩藤之类,最能入络,可随宜加之。

    56.痹证不愈,久痛必夹郁,郁而成热,热盛则生痰,如南星、半夏、瓜蒌根、黄柏、郁金、川贝、竹沥、姜汁之类,都能解郁清热化痰,可随宜加入。

    57.痛痹,凡用乌附辛桂之药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麦冬、桑叶、生芪、菊花、蒺藜、阿胶、甘草之类为膏,柔润熄风之法。

    58.闪挫扭伤所致腰背肢体疼痛者,可用活血通络之品,酌加麝香效果较好。麝香有活血通络之功,可入丸剂。如入汤剂,可冲服之,用量0.03~0.06克即可。

    59.关节炎之急性者,用少量醋柳酸,每次0.2克,1日3次。有热者,加生石膏效果很好,用量不宜多。

    60.药物配伍,要注意有机配伍,而不是随意堆砌。如厚朴配人参,用于虚胀;厚朴配枳实、大黄,用于腹胀满而拒按;厚朴配干姜,用于寒胀;厚朴配栀子,用于烦满等。还有一种配伍为复用,可增强其同类作用。如败毒散中的羌活配独活,柴胡配前胡,清肺汤中的麦冬配天冬等,虽然作用有所差异,但大的方面作用还是一致的,互相配合,协同应用,取其力量增强之意。如无机地配合,则没有什么意义,也难以取得较好疗效。

  • 一个可能挽救许多家庭的方子

    现在这个社会,有些毛病发病率比以前大幅提高,比如说生育问题。

  • 记得丹田爷爷有个朋友,和某三甲医院妇产科医生很熟,私下聊天的时候提到,以前光景,虽然大家生活条件不怎么好,但是流产、滑胎、保不住的情况就算有,也真不是很多见,现在医院里不得了,竟然成了常见病!

    丹田爷爷听到这种信息的时候,觉得一点不奇怪,这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社会越发展,对人体肾精的消耗越快速,父母肾精不足,子女自然先天也差,再往后生育,就成了老大难问题,中医里肾主生殖,肾不足,自然怀不上,怀上了也保不住,即使生下来,也有很多小孩子先天不足,问题多多,都是这个问题导致的,这是共业。

    还好咱们还有中医可以挽救,现在不孕不育率那么高,普遍就是虚损,一般也就是肾亏+气血不足,冲任不固导致的,这里推荐一个小方子,补益为主,比较安全,也许可以挽救不少家庭:

    杜仲20g,续断20g,生怀山药20g

    这里杜仲和续断,看名字就是知道是大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的神秘中药,记得《倚天屠龙记》里有个著名的黑玉断续膏,猜测可能就是来自续断的启发,连金刚掌打碎的骨头都能续上复原,可见其功效;

    山药就是脾肺肾精同补的了,自然好处多多,丹田爷爷以前介绍过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剂量要大,要坚持服用才有感觉;

    如果气血两虚也比较明显,可以再加上红参、黄芪、当归,坚持服用吧,改善体质,强健的生命才有资格延续后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