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骏马
马属于 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
马的机动性好,冲击力强。重装骑兵可以说古代坦克,轻骑兵又是良好的侦察兵。马还广泛应用于后勤补给的运输,在古代战争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对马极为重视,历代的马政也是历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唐太宗作为马上皇帝,对战马自然有相当的感情和认知,留下的故事也相当精彩。
隋文皇帝时,大宛国献千里马,鬃曳地,号狮子骢。上置之马群,陆梁,人莫能制。上令并群驱来,谓左右曰 :“谁能驭之?”郎将裴仁基曰 :“臣能制之。” 遂攘袂向前,去十余步,踊身腾上,一手撮耳,一手抠目,马战不敢动,乃鞴乘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后隋末不知所在。唐文武圣皇帝敕天下访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骏尾焦秃,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帝自出长乐坡,马到新丰,向西鸣跃。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后不知所在。(《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三十五·畜兽二·隋文帝狮子骢》)
骢:青白杂毛的马。大宛国: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曳:拖;拉;牵引。陆梁:跳跃的样子。攘袂:捋起衣袖。鞴:把鞍辔(pèi)等套在牲口上。挽硙(wèi):拉磨。齿口并平:很老的意思。钟乳:钟乳石的粉末,是一味中药。
这狮子骢一直到武则天篡位时期,还被武则天引用来做为威胁大臣的手段:
平章事吉顼因为有才干,被武则天信任重用。但一次吉顼与武懿宗在武则天面前争功,语言犀利,盛气凌人,“太后由是不悦,曰:‘顼在朕前,犹卑我诸武,况异时讵可倚邪!’他日,顼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太宗有马名师子骢,肥逸(体肥性野)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顼惶惧流汗,拜伏求生,乃止。”(资治能鉴》卷二百六)
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武则天信口编造的。调驭马,为的是让马训服为人所用,把马杀死,也不等于把马训服,这决不是唐太宗所要的结果。如武则天提出的办法,随便哪一个人做不到呢?这话听起来很荒唐,唐太宗也不会壮其志。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著称于史籍,也不会赞赏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武则天当时因为准备干政篡位,所以采用高压政策,告诫吉顼不服从就要被杀。武则天久在宫中,对”狮子骢“一事自然是非常了解的,所以能够在实际中运用。
唐太宗最著名的马自然是”昭陵六骏“。这是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这是李世民在唐朝立国战争中骑过的战马,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阎立本之兄)和画家阎立本,浮雕六骏置于陵前。
东面的第一骏名“特勒骠”。骠:淡黄栗色,鬃、尾等部分近于白色的马。特勒骠毛色黄里透白,喙微黑。“特勒”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突厥多以王室子弟为“特勒”,“特勒骠”可能就是突厥可汗的一个子弟进献的。这匹马是大宛马,即汉代著名的“汗血马”。武德三年二月,在平定刘武周势力的作战中,李世民骑“特勒骠”,一昼夜间追击二百多里,历经数十战。李世民曾两日未进水米,三日未解甲,一日八连战。
此马亦称”特勤骠“,学术界存在争论。
特勒骠
东面第二骏名叫“青骓”。骓:毛色青白相杂的马。“青骓”即为苍白杂色骏马。据岑仲勉、葛承雍等先生考证,此马可能出西方的“大秦”,“青”非指颜色,而是源于突厥文“cin”或“sin”,在汉语中音写为 “秦”,而“秦”“青”同音。
青骓是唐太宗李世民与窦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军领袖)在洛阳武牢关(即虎牢关,唐代为避李渊父李虎名改称)交战时坐骑。此战李世民跨青骓直入窦建德长达20里的军阵,击溃窦建德十几万大军,最终于牛口渚(今河南省汜水县西北12.5公里处)俘窦建德。这是唐朝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东面第三骏名“什伐赤”。什伐赤是纯赤色的红马。关于这个名字,日本学者认为“什伐”或译作“叱拨”,是波斯语“阿湿婆”的缩译,即汉语“马”之意。美国学者认为“叱拨”是粟特人对马的称呼。我国祭鸿生先生认为“叱拨”或“什伐赤”为大宛的汗血马。葛承雍先生认为,“什伐”来自突厥语,应对音转译为汉文“设发”,而“设”又有“杀”、“察”、“沙”等异译。“什伐赤”是以突厥官号命名的一匹坐骑。
什伐赤
什伐赤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王世充于隋末唐初自称郑王,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王向窦求救,但都被李世民击败。
西面的第一骏名“飒露紫”,为李世民平王世充时所乘。牵马拨箭者为丘行恭。
飒露紫 昭陵六骏中唯一带有附刻人像的作品
一般据唐太宗的赞语“紫燕超跃,骨腾神骏”,以”飒露紫“为轻捷如飞的纯紫色骏马。葛承雍先生认为,“飒露”一词来源于突厥语,汉译为“沙钵略” “始波罗”。“沙钵略”和“始波罗”常被突厥人用作为领袖的荣誉性称号,并将其“勇健者”称为“沙钵略”和“始波罗”,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飒露紫”应为“勇健者的紫色骏马”。唐太宗有部分胡族血统,对胡族从心理上的排斥大概也少一些。
雕塑中的人物即丘行恭。史载其“善骑射,勇敢绝伦。……从讨王世充,会战于邙山之上。太宗欲知其虚实强弱,乃与数十骑冲之,直出其后,众皆披靡,莫敢当其锋,所杀伤甚众。既而限以长堤,与诸骑相失,惟行恭独从。寻有劲骑数人追及太宗,矢中御马;行恭乃回骑射之,发无不中,余贼不敢复前。然后下马拔箭,以其所乘马进太宗。行恭于御马前步执长刀,巨跃大呼,斩数人,突阵而出,得入大军。贞观中,有诏刻石为人马以象行恭拔箭之状,立于昭陵阙前。”(《旧唐书·列传第九·丘行恭》)
对丘行恭的救驾之功,唐太宗念念不忘。“行恭……数坐事解免。太宗每思其功,不逾时月复其官。”(《旧唐书·列传第九·丘行恭》)不仅如此,还将丘行恭将拔箭的情形留在浮雕之上,此荣耀等同于“图形凌烟阁”。
西面第二骏名“拳毛騧(guā)”, 为卷毛(罗旋状)的黑嘴黄马,故称“拳毛”。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騧:黑嘴的黄马。葛承雍先生认为, “拳毛”音源于突厥文“khowar,kho”,《北史》中称“权于麾国”,故“拳毛”的标准对译应源于“权于麾”。“拳毛騧”大概来自“权于麾国”或者是与“权于麾国”种马杂交培培育的大良马。
武德四年十二月,李世民讨刘黑闼。双方相持至武德五年,“黑闼潜师袭李世勣营,世民引兵掩其后以救之,为黑闼所围。尉迟敬德帅壮士犯围而入,世民与略阳公道宗乘之得出。……世民度黑闼粮尽,必来决战,乃使人堰洺水上流……黑闼帅步骑二万南度洺水,压唐营而陈。世民自将精骑击其骑兵,破之,乘胜蹂其步兵。黑闼帅众殊死战,自午至昏,战数合,黑闼势不能支。王小胡谓黑闼曰:'智力尽矣,宜早亡去。'遂与黑闼先遁,馀众不知,犹格战。守吏决堰,洺水大至,深丈馀,黑闼众大溃,斩首万馀级,溺死数千人,黑闼与范愿等二百骑奔突厥,山东悉平。”(《资治通鉴·唐纪六》)这次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拳毛騧身中九箭 (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战死于两军阵。
西面第三骏名“白蹄乌”,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一般从字面理解此马为纯黑色,四蹄俱白。葛承雍先生认为,“白蹄”二字来源于突厥语“bota”,意为幼马或幼骆驼,是“少汗”之意。此应是一匹冠以突厥语“少汗”之名的坐骑。
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与薛仁杲将领宗罗睺对峙高墌,“相持六十余日,仁果粮尽,其将梁胡郎等帅所部来降。世民知仁果将士离心,命行军总管梁实营于浅水原以诱之。罗睺大喜,尽锐攻之,梁实守险不出;营中无水,人马不饮者数日。罗睺攻之甚急;世民度贼已疲……迟明,使右武候大将军宠玉陈于浅水原。罗睺并兵击之,玉战,几不能支,世民引大军自原北出其不意,罗睺引兵还战。世民帅骁骑数十先陷陈,唐兵表里奋击,呼声动地。罗睺士卒大溃,斩首数千级。世民帅二千余骑追之……仁果陈于城下,世民据泾水临之,仁果骁将浑幹等数人临陈来降。仁果惧,引兵入城拒守。日向暮,大军继至,遂围之。夜半,守城者争自投下。仁果计穷,己酉,出降。”(《资治通鉴·唐纪二》)浅水塬一战为唐王朝立足关陇地区的奠定了坚实基础。
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骨利干遣使朝贡。献良马百匹。其中十匹尤骏。太宗奇之。各为制名。号曰十骥。其一曰腾云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露白。四曰元光骢。五曰决波。六曰飞霞骠。七曰发电赤。八曰流金(马+瓜)。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唐会要》卷七二)
:紫色马。 马+瓜同“騧”,黑嘴的黄马。皎:白而亮。
骨利干为古部族名称,在瀚海(今贝加尔湖)北。亦简称“骨利”。“骨利国居迴紇北方,瀚海之北。胜兵四千,地出名马。昼长夜短,天色正臐,煮一羊胛才熟,东方已曙,盖近日入之所也。”(《太平广记》卷四八〇引《神异录》)
贞观四年,“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唐太宗成为了一统华夷的共主,莅中原抚四夷。当然,四方纳贡,中央回赐也是不可少的,这还形成了特殊的“朝贡经济”。
唐太宗马上皇帝,征战疆场,对马有相当的情感,所以还为骨利干进贡的十匹马起了名字。这些马的名字,是从颜色和速度方面命名。“翔麟”大概因这匹马也是卷毛的缘故。这些名字会不会如昭陵六骏那样也含有突厥文、波斯文、粟特文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意思,就要有赖专家研究了。
***带马偏旁的字
驲:古代驿站专用的车,后亦指驿马。骀:劣马,比喻庸才;马衔脱落。
附:几匹马共同拉车,在旁边的马。驾:把车套在牲口身上,使其拉动(车或农具)。
驹:少壮的骏马;小马。骁:好马。骏:良马。驵:好马,壮马。骄:马壮健。骜:骏马。
骥:好马,比喻贤能。骧:后右蹄白色的马;马奔跑。
骙:〔骙骙〕马强壮的样子。骛:乱跑,奔驰。
驷:同驾一车的四匹马;套着四匹马的车。骈:两马并驾一车。驽:劣马,走不快的马。
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驶:马快跑。
驺:古代养马的人(兼管驾车)。骉:众马奔腾。〔骎骎〕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骖 :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驾三匹马。骒: 雌,专指马和骡。 骑:跨坐在牲畜或其他东西上。
骕:〔骕骦〕古代良马名。骔:同“鬃”。骟:割去牲畜的睾丸或卵巢。
骍:赤色的马和牛,亦泛指赤色。骆:黑鬃的白马。骃:浅黑杂白的马。骊:纯黑色的马。
骐:有青黑色纹理的马。骓:青白杂色的马。骝:黑鬃黑尾巴的红马。骠:马快跑的样子。
骢:青白色的马。骢:青白色的马。骣:骑马不加鞍辔。骤:(马)快跑。
骧:后右蹄白色的马;马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