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水之战失败者宋襄公为万世所笑,胜利者楚成王为何也结局悲惨?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宋襄公篇(11)

主笔:闲乐生

公元前638年的宋楚泓水之战,可以说是春秋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次战争中,宋襄公谨守“不为阻隘,不鼓不成列”的上古军礼,不趁着楚军渡河时半渡而击,非要等楚军上岸并列好阵后才攻击,结果寡不敌众,遭受惨败,并身受重伤,为天下所笑。

看来,自春秋始,礼崩乐坏,诸侯力征,社会矛盾激化,古代温和的“以战为礼”思想已经不能适合新形势下的斗争需要。所以,泓水之败,与其说是宋一国的失败,不如说是周礼的一次崩坏。而等到战国以后,则已近乎是消亡了。清人顾炎武就说:“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所以说宋襄公的悲剧,在于他处在新旧时代的交替处,旧的规矩行将过时,新的规矩又遥不可及,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妥协与变通,可惜宋襄公偏偏就是个从来不知变通的顽固分子,他执迷不悟地坚守着古老的梦想与规矩,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就算他不守规矩不讲仁义,人们也不会对他有多少微词;反而他守规矩讲仁义了,一旦失败,却会遭到国人与后人更大的责难与耻笑。据《左传》记载,当时不仅宋国国人纷纷举行抗议活动,嘲笑指责宋襄公,就连他的庶兄、宋国贤臣公子目夷也忍不住严厉批评他说:

“君未知战。强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强者,皆吾敌也。虽及耄耋,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未成列者可也。”

宋襄公与公子目夷的争论,不啻为一场时代性争论,究竟在新形势下还要不要遵守古代的规矩,这是一个问题。

公子目夷的观点是:宋襄公根本就不懂战争,战争就得不讲规矩。如果真要有规矩的话,唯一的规矩就是要争取胜利。强敌在前,本来胜算就小,对方没有布好阵,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好机会,为什么不利用?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多杀敌人,还管他们是不是老头子,更管不了他们有没有受伤。如果敌人已负伤就不再打击他们,那么一开始就不该让他们受伤;如果要在战场上照顾那些年纪大的敌人,那不如直接向他们举手投降算了,何必还要打这一仗呢?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公子目夷的话貌似的确很有道理,后世的军事思想也基本是按照这个路子来的,于是在中国,战争方式开始变化多端,奇谋诡计层出不穷,为了胜利不择手段,战争也变得越来越残酷,别说什么“不重伤、不擒二毛”了,就算是几十万几十万的坑杀战俘,就算将整片整片的乡村城镇夷为平地,就算是杀人盈野、屠城灭国,杀的对方士兵平民男女老少一个不留,也眼睛不带眨一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坚持公平与仁义的战争方式,并坚持至死,且至死不渝者,或许就是我们这位被嘲弄千年的“蠢猪”宋襄公了。

然而,相比宋襄公不知变通却谨守周礼被人嘲笑,楚成王的野蛮而不守礼的行为却遭到中原各国一致的谴责。

原来,宋国虽然惨败,但余勇可贾,他们同仇敌忾,拼死抵抗,斗志更甚之前,楚军见好就收,知难而退,竟然一转身,跑到郑国索要“慰劳”跟“慰安”去了。虽然,之前郑文公是因为归附楚国,才导致宋国伐郑,然后才导致楚国攻宋以救郑;但在楚成王的强盗逻辑里,这一连串的事件,都是楚国在帮郑国,所以郑国必须负责军费,并且要好好接待他这个老大以表感谢才行。

据史书记载,泓水之战后仅七天,也就是十一月初八日晨,楚军至郑,郑文公夫人姜氏(齐桓公之女)、芈氏(楚成王之妹)亲自出城,慰劳楚军与楚成王。次日,楚成王入城,接受郑文公的宴请与享礼,郑文公向楚成王敬酒九次(上公之礼),并陈上各类礼品百余件(天子之礼),极尽讨好,唯恐不周。宾主尽欢直至深夜,芈氏又亲自将楚成王送回军营。

楚成王以郑国恩人自居,又吃又拿,临走竟还带了两个女人回军“慰安”自己。据《史记索引》所云,此二女即分别为姜氏与芈氏所生之女,也就是说,郑文公竟然用自己的亲女儿“慰安”了楚成王,或者说,楚成王竟然奸淫了自己的亲外甥女!

此事之后,中原各国在同情宋襄公宁死守礼的勇气与悲壮,并慨叹郑文公卑躬屈膝厚颜无耻的同时,也更加看清了楚成王的真面目。

看来,宋襄公顽固守礼,固然不足为训;但楚成王处处以蛮夷自居,抵触华夏意识形态,完全不讲礼,则更人无法忍受!甚至就连归附楚国的郑国执政叔詹也说:“楚王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将何以没?”意思说楚王如此无礼,恐怕会不得善终。《左传》接下来还说:“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总之,无礼的楚成王,再强大也不可能得到诸侯的拥护,特别是在宋襄公的反衬下,显得更加无耻,中原诸侯都对他反感日增,尤其是齐晋秦等大国,都想找机会教训他一下。所以叔詹之言,甚有预见,楚成王此时之行为,便是引发他城濮战败以及最后被儿子商臣所弑的伏笔。由此可见,在春秋那样的时代,不守礼、不遵守仁义道德也许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最终必然被天下所抛弃。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美。

而楚成王的惨痛教训,也让楚人学习到了光用武力是无法在中原取得一席之地的,他们必须调整自己的战略路线,抛弃蛮夷身份,加入华夏体系,实现南北对话,才能真正称霸天下。所以从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开始大量接收华夏意识形态,最终成功问鼎中原。而楚庄王的巨大成功,也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接下来的战国秦汉时期,楚人很好的扮演了南北文明桥梁的角色,最终让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骨架。

(0)

相关推荐

  • 子反

    楚庄王十六年(鲁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年),子反跟随楚庄王攻打陈国,俘获夏姬.楚庄王想纳夏姬为妾,被申公巫臣劝阻道:'不可以,大王召集诸侯,是为了讨伐罪人,如果纳她为妃,就是贪图他的美色了.贪色叫做 ...

  • 泓水之战,宋襄公惨败,对敌人应该仁义吗?

    宋国简史 宋国的国姓是子姓,开国君主是商纣的兄弟微子启. 公元前11世纪,周平王武庚叛乱,把周围地方封给了微子启,宋国建立. 春秋时期,宋襄公称霸失败,此后,国势衰落. 公元前4世纪中期,司城子罕诛杀 ...

  •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应用案例的系列故事——宋襄公泓水之战

            每个人的一生大多都会经历一个大变局的时期,所谓时代的洪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时候,原来的办法,思维方式就会落伍,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不管用了.因此,后浪们要明白审时度势的方向 ...

  • 泓水之战

    历史故事新编-4 泓水之战 文/墨吟 夏天 春秋时代的第一代霸主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内部因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国力大大削弱,再也无法统领中原地区.一时间,中原地区群龙无首,位于南方的楚国,见到有机可乘,便 ...

  • 宋襄公讲公平竞争,却为万世所笑,公平竞争有错吗?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宋襄公篇(12) 主笔:闲乐生 公元前638年的宋楚泓水之战,可以说是春秋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次战争中,宋襄公谨守"不为阻隘,不鼓不成列"的上古军礼,不趁着 ...

  • 8万人马击败87万大军!淝水之战的一切,都在谢安的谋划之中

    在前秦天王苻坚大军南下,发动淝水之战前, 前秦不但连续灭掉前燕.前凉.拓跋代国,统一了包括河北.河东.山东.河南.河西.漠南在内的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更西征平定西域三十余国,南下将东晋的巴蜀.汉中.襄阳 ...

  • 淝水之战,8万晋军打败87万秦军,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这两位英雄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两位居功至伟的英雄. 当统治了整个北方的胡族政权,87万大军大举南侵时,是他们为华夏民族力挽天倾,避免如南宋崖山之战那样,[神州陆沉]的悲剧,提前千年到来. 叔叔坐镇中枢,主持大局,完 ...

  • 抗日英雄肖万世:一生立下10次一等功,临终遗言却令人泪目

    来源:趣观历史 引言 诸葛亮的<出师表>有一句经典名言:"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 ...

  • 927 期 || 罗志英作品:关学----“为万世开太平”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轩诚赏析: 作为儒家理学的重要分支,关学传承八百余年.绵绵不绝,自与其衍生地"关中"在中华 ...

  • 教科书不会告诉你,淝水之战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例如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秦末的巨鹿之战,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本文将叙述的前秦与东晋的肥水之战. 火烧赤壁 在淝水之战中,诞生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