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曾国藩正率兵围攻安庆,有一天,突然圣旨到,让他速派援兵北上勤

1860年,曾国藩正率兵围攻安庆,有一天,突然圣旨到,让他速派援兵北上勤王,而且点名湘军悍将鲍超统兵。手捧圣旨,曾国藩直撮牙花子,朝廷这不是扯淡嘛! 原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兵锋直指北京。咸丰皇帝吓坏了,一路连滚带爬,逃出京城,直奔热河避难去了。逃跑的路上,咸丰帝急诏曾国藩速速带兵北上勤王,并点名要湘军猛将鲍超带队,“克日赴京交胜保调遣。” 怕曾国藩不当回事,圣旨说的很严厉,“勿得借词延宕,坐视国君之急”。意思是,皇上身处险境,情势危急,你不要拖拖拉拉! 此时,湘军正跟太平军鏖战,集结重兵全力攻打安庆。而鲍超又是湘军的王牌,正跟太平军主力陈玉成部捉对厮杀。一旦他被抽调,战局必然逆转,后果不堪设想。 曾国藩很是头痛。奉旨行事,几个月的努力将功亏一篑;抗旨不尊,自己有几个脑袋呀,那可是杀头之罪。

再者说,朝廷一直忌惮自己拥兵自重,此时抗旨,岂不正好授人口实啊。 于是,曾国藩把核心将领和幕僚们请来,让大家出个主意。胡林翼说:“还是遵旨行事吧,倘若拒不出兵,即便此役获胜,将来也会被人弹劾,被治重罪在所难免。” 大家纷纷表示,胡大人所言极是! 这时,曾国藩的幕僚——李鸿章说:“诸位所言差矣,此时分兵北上,必然功败垂成。我的建议,宜静不宜动,貌尊而实拒。” 曾国藩深知李鸿章为人多谋,处事老道,对这个学生颇为欣赏,立刻说:“少荃,快说说,你是如何想的?” 李鸿章说:“列强所求,无非利益,既不要大清江山,也不要皇上的命,不过是希望开放口岸,保证他们利益罢了。现在,恭亲王已与洋人谈判,不出意外,不日将签署合约。

皇上召恩师护驾,乃慌乱之下草率决定而已。如果奉命北上,可能还没走到半路,已经息戈罢兵。那时,北进没有意义,战机已然坐失,朝廷必然甩锅,追究恩师之责。太平军要的可是大清江山,孰轻孰重,请恩师三思!” 曾国藩一听,太有道理了,急忙问:“你说说应该如何应对呢?” 李鸿章说:“八个字:言辞恳切,按兵请旨。”简而言之,就是“拖”字诀。此去京师,千里之遥,一道奏折上去,皇上再批复回来,一来一回,十来天过去了,那时,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我们也就不用挥师北上了。 曾国藩马上写了一道奏折,大意是:主上蒙难,乃臣下之辱。接到圣旨,我等怒发冲冠,恨不得立刻提兵北上。臣认为,鲍超勇有余而智不足,北上勤王,责大任艰,鲍难堪大任。请在曾国藩、胡林翼二人之中,任选一人,督军勤卫。” 当然,奏折写的声情并茂,十分感人,让皇上挑不出任何毛病。 果然,李鸿章判断是正确的。奏折发走没几天,新圣旨又到了:不用北上了……

读完以后,你有何感触?给我的感觉是,李鸿章这人看人之刁,料事之准,简直深不可测。怪不得曾国藩评价他说:“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李鸿章这人很不简单,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宰臣,一路扶摇直上,历经道、咸、同、光四朝,出将人相,位极人臣,没点脑瓜显然是不可能的。 慈禧对李鸿章颇为倚重,赞其是“再造玄黄”之人。1901年,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据史料记载,李鸿章很会用人,淮军将领无不俯首帖耳。清朝灭亡后,叱咤风云的北洋军阀,大都是李鸿章的淮军班底。 有时读读李鸿章说过的话,感觉很有味道,特此摘录几句。

1、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2、办天下大事,贵实心,尤贵虚心。非真知灼见不能办事,亦不能论事,贵耳贱目,最足误事。

3、人以利聚,“非名利,无以鼓舞俊杰。

4、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5、静坐常思已过 ,闲谈莫论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6、我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

7、天底下最容易的事就是做官。做官无他,只是莫作怪。 同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的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