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 · 随笔】冀晓琴:新婆


新婆
文丨冀晓琴
打我记事起,新婆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她的背几乎弯曲成九十度,正是农民里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典型形象。她常年穿着膝盖,屁股上打着补丁的蓝色裤子,灰色上衣胳膊肘和脊背上也打了补丁。新婆的一双皮包骨头的粗糙大手,像黑色的鹰爪微微弯曲着。当她弯着背走起路来那两个手臂下垂自由摆动,有点像动物世界里的猿猴那么滑稽,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可笑。
新婆整天灰头土脸的,她的脖子和脸好像从来没洗干净过。不过她的牙齿特别好,就像水果超市柜台上摆放的玉米棒上白色的玉米粒晶莹剔透,排列整齐。她呲着整洁的牙齿吃梭刀(黄黄的玉米面里搅上适量的水,拌上葱末或者韭菜末,加上食盐拍成杯口大的薄片下到锅里煮熟)的样子特别好看,轻咬慢咽的那种文雅不亚于高级饭店里的食客。
新婆为人和善,脸上总带着慈祥的笑容。我从来感觉不到新婆的驼背与常人有什么区别,以至于常常忘记了她的驼背,甚至迷恋上她的驼背,趴在她平坦的驼背上跟躺在我家热乎乎的土炕上一样温暖。在我的记忆里,我感觉新婆从来没有“新”过,就好像她本来就一直在我的生活里,所以认为叫她“新婆”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了。至于“新婆”的来历,我一直没有追究过,只是以为她的名字里应该有个“新”字。
新婆和我家亲密得没有一点距离,她在我家就像是在她家,很是随便。新婆每做一次饭就要跑我家几次。第一次是借大马勺,就是那种沉甸甸的铁水瓢。用水瓢把大水缸里的水一勺一勺舀到大黑锅里,送水瓢的时候再从我家借洋火(火柴)给灶膛里点火。有时候新婆看见我家灶膛里炉火正旺,就干脆折上两根木棍夹上燃得正旺的柴火跑回家去点火。一锅水烧开了又来我家借洋瓷缸子给热水壶里灌开水。每次来借洋瓷缸的时候,她的头上落满烟灰,脸上手上满是煤黑。听到我们的提醒,就笑着拍拍头发,撩起衣襟在脸上擦拭。她越是擦拭,那煤黑涂抹的越均匀,在我们的笑声中她拿着洋瓷缸子匆匆跑回家去。
她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来借,我母亲也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给她。我母亲从来没有过抱怨,好像这一切都应该用我家的一样。甚至我新婆家里来了客人都是我母亲去擀面条,秋夏两季给亲戚蒸曲连,花糕,过年的枣花馍都是我母亲代劳,我新婆只需在我家门前喊一声我母亲的名字:“XX,面启(发)了!”,我母亲一准痛快地答应一声:“知道了,新妗子,额奏来咧(我就来了)……我结婚以后每次回娘家,我新婆和我母亲依然那么和睦相处不论你我。从小到大从来没见他们红过一次脸,甚至我母亲从来没在背后表现过对我新婆的不满。
后来,好奇心驱使我向母亲打探“新婆”的来历。听我母亲说,新婆的名字里并没有“新”字,她的真实身份是我的妗婆 。我奶奶生我父亲那年,奶奶的娘家母亲也生了我小舅爷,也就是我新婆的丈夫。由于奶奶的父母年事已高无力抚养我小舅爷,我奶奶就把她的小弟弟接到我家和我父亲一起抚养成人。过去的封建家庭本来都是男人当家做主,没有那个男人愿意把自己的小舅子接到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喂养。可能是我爷爷的性格比较内向懦弱吧,反而让泼辣大胆的奶奶成了一家之主。我父亲娶了我母亲以后,我奶奶把我家的三间大瓦房分给了舅爷一间,让还没有娶亲成家的舅爷另起炉灶。
舅爷三十岁那年,我奶奶百般打听才给我舅爷娶了驼背的妗婆。听我母亲说,我妗婆并不是天生的驼背,在她十七八岁时腰椎上长了毒疮整天血脓不止,她的父母没钱医治,只能在山上挖草药敷在伤口上任其自然愈合,就这样伤口慢慢愈合了,我妗婆也变成了驼背。我母亲不在乎我妗婆驼不驼背,高兴地让我们冲着舅爷刚迎娶回来的新娘子叫“新婆”,她也冲着我新婆叫“新妗子”,这一叫就叫了几十年再也没有更改过。
我舅爷娶了亲之后,我奶奶在我家旁边的菜园里给我舅爷盖了三间低矮的柴房,算是给我舅爷一个家。我新婆和我舅爷结婚后生育了五个儿女,新婆不能站立着抱孩子,每个孩子包括我都是在她的驼背上长大。我的大表姑和我二姐年纪一般大,我的小表姑比我还小两岁。 那时候,我新婆家的日子没有我家优越,毕竟我的父亲是小学老师,每月可以有一袋洋面,供应几斤菜油。我母亲常常给我新婆倒些白白的面粉,让她给奶水不足的孩子烧麦面糊糊。
我经常看到新婆家中午吃调和饭的时候,不是拿着油瓶給锅里滴油而是用筷子在油瓶里蘸蘸,在锅里“咣咣”嗑几下。等到灶膛里的火烧旺锅里已经看不到油了,只看见锅里冒起来的油烟充满菜油的香味。可我们两家聚集在新婆家门前的桃树下吃饭的时候,我依然感觉新婆家的饭很香很香。我吃完一碗懒得回家盛第二碗,就钻进新婆烟熏火燎的厨房里,舀上满满一碗饭津津有味的吃起来。有时候我干脆从小表姑手上夺过饭碗,把我的饭碗寄给她。她端起我吃了一半的饭碗,我尝她已经扒拉了几筷子的饭,从来没感觉到我们交换饭碗吃饭有什么不妥,我新婆做的饭有什么不卫生。
那一年收麦子的季节,我在月亮下的打麦场上学会骑自行车,我的小表姑也跟在我的屁股后边学会了骑自行车。等到我们都在羊肠山路上学会上下自如地骑车时,我家的自行车已经被摔得面目全非,可我母亲一句怨言也没有。我新婆也没批评我小表姑一句,看着我小表姑骑车如飞只是有点自豪地微笑着。
我二姐和新婆家的大女儿最要好,只要她的倔强在我母亲那里挨了批评,一准躲进我新婆家里和我大表姑同吃同睡,一连几天不回家。就算我们每天端着饭碗依旧在新婆家的桃树下开“老碗会”,她也执拗不回家,气得我母亲常说我新婆家是我三姐的“救命洞”。
我二姐在缝纫机上学做衣服的时候,我的大表姑也跟着我二姐学会了做衣服。尽管我家的缝纫机在他们俩的折磨下停止转动了,我母亲也只是熟练地拆卸掉机头重新调试一番。我新婆就趴在我母亲的身边满脸笑意,嘴里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我母亲聊着天。我的父亲常年在偏远的学校里教书,我家里孩子多又都在学校读书,我新婆和我舅爷经常带着他们辍学在家的孩子们帮我家干活。
新婆家的大儿子到了三十岁还没娶亲,只好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没有几年客死他乡。二儿子给我另一个没有儿女的舅爷顶了门走出大山,只有三儿子和我弟弟是邻居依然生活在大山里。到我们这一代虽然少了上一辈人的亲密无间,可我们两家仍然维系患难与共的关系。
新婆直到临终前家里的贫困才稍稍有点改善, 我的小表叔拆了破败不堪的老房住上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我新婆依旧没穿过一件新衣服,可她褪了色的衣服已经很少有补丁。她仍旧用鹰爪般的黑手整天在地里刨食,脸上依然挂着满足的笑容。虽然“新婆”在我们兄弟姐妹的叫声中慢慢变成了“老婆”,可我们依然习惯叫她新婆,新婆也乐意听我们这么叫她,只要听见我们叫她新婆,她兴奋地脸上的褶子都舒展开了。
 我母亲的突然离世,对我们打击很大。这种打击也波及到了新婆身上,她一下子苍老了许多,脸上的笑容也没有了以前的爽朗,变得郁郁寡欢起来。
 新婆家里很穷,她穿戴很俭朴,那么多年她一直穿我母亲穿过的旧衣服。母亲去世后的一年春节,大哥回来专门给新婆买了件唐式棉袄,他想把对我母亲没来得及的孝道用在我新婆身上,好让新婆幸福地安度晚年。
穿上新棉袄,她高兴得逢人就夸,她穿上外甥孙子买的新衣服了。没想到第二年冬季,我新婆忽然鼻口出血,得了大病。她临死的时候还穿着我大哥买的新棉袄。那件棉袄可能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件新衣服。
我新婆去世后,我回娘家再也听不到远远那声亲热的招呼。站在新婆家门前的桃树下,心里总是空荡荡的,鼻子酸酸的。
在我心里,我新婆一直都是“新的”。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审稿:李龙刚     编辑:马晓毅

作者简介
 
冀晓琴:网名月朗星稀,1970年出生于陕西蓝田玉川,从小喜欢阅读,酷爱文学,经商多年依然没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2010年开始在网上发表作品,各大文学网站发小说散文百余篇。一个“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观天外云卷云舒”的女子。 


《滋水美文》投稿须知
一、编稿实行三审制。凡投稿者视同作者授权发布,来稿体裁不限,必须是首发。投稿时将作品文稿及作者简介(word文档形式)、作者照片及配图(以jpg格式)、朗读音频(如有就以mp3格式)放在一个邮件里,以“原创首发+文章题目+作者”命名用添加附件的形式发送至主编邮箱 865909186@qq.com。不接受手机投稿(容易出错)。谢绝应酬之作。
二、本平台不采用任何抄袭剽窃文字,一经发现立刻踢出文友群,并列入黑名单。
三、对于投稿作品,本平台有权修改。来稿一周内未采用方可另投他处。严禁一稿多投!如发现,在文学群内通报批评,并列入黑名单。
四、本平台文章一周之内阅读量500以上的赞赏全部归作者,否则,赞赏归平台运营,一周之内结算,无打赏则无稿费。两天之内阅读量不到200的下次拒稿。
五、其他事项:
1、为便于联系,及时发放赞赏金,投稿者须关注《滋水美文》公众号,加主编微信(mxy2722801)并告知其微信名、真名、联系方式;
2、所发图片除有注明外均来自于网络;
3、凡投稿者均视同意以上约定。
看更多走心美文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滋水美文
(0)

相关推荐

  • 153期/匡燮作品《父亲》(下)梁剑清读

    梁剑说:匡燮老师是我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位领导.老师,也是迄今为止除父母外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位师长之一.老师为人豁达,行文恣意,一生文人本色不改.不了解先生童年与家庭出处的人,仅从其名其文判断,就如当年他的 ...

  • 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14《祖母》/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我在渭南上学,接到爷爷去世电报的头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山岭间一轮夕阳,红彤彤收敛了光芒. 我工作后,把爷爷晚年的一张照片放大了,装 ...

  • 借 米(散文)

    文/ 宾泽文(广西全州)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中国严重缺粮.上到中央领导,下到黎民百姓,都勒紧裤带过日子. 记得那是一个饥饿的春季.三月的桃花开了,红灿灿的.四月的李花开了,一片雪白, ...

  • 【人物志】刘志红丨小村人物系列之——苏琴姑姑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小村人物系列之-苏琴姑姑 □ 刘志红 /  文 苏琴姑姑是父母的第三个女儿,四岁那年,计划生育一下紧得不得了,村里的大喇叭白天黑夜地撕扯着嗓子喊话.凡是第三胎生了女儿的,一律想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儿时的年/李维维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年又来了,在人们还没有期盼中来了.总觉得现在一年太短了,越来越短,一年比一年短.儿子高兴的看着新衣服,期待着年的到来,我却害怕过年. 一年比一年怕,一种莫名的怕,不纯粹是怕自己老去 ...

  • 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20《少年叔父》下/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小舅爷见两个外甥老远来借钱,一定是家里有急难,把钱给了,还要留下吃顿饭.二叔.三叔说:"我们不饿,这就回去了."小舅爷一把拉住不放, ...

  • 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19《少年叔父》上/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母亲去世是六月天,秋禾已起,气候燥热.出殡那天,夜里落了雨,气候凉爽起来,但雨,天亮未住.出殡是在半上午,正在着急,雨忽然停了,到了下丧一刻,云开雾散, ...

  • 聂学运作品丨奶奶

    奶奶 奶奶离开我们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奶奶走的那年,我才二十多岁,刚成家两.三个年头.奶奶是得病后去世的,走时六十来岁. 记得奶奶是在那一年六月初一(农历)同四奶一起去闸上烧香,回来时被一阵旋风刮了一 ...

  • 【滋水 · 散文】冀晓琴:穿越雪山情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99期︱     审稿 |王军红  编辑︱马晓毅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 ...

  • 【滋水 · 散文】 冀晓琴:父亲和他的二胡

    父亲和他的二胡 文/ 冀晓琴 母亲生我那年,父亲已是三十六岁的人了.待我对父亲印象比较深刻时,父亲已步入中年.我是他们的幺女,尽管我前面已有三个姐姐,父亲对我依然疼爱有加. 那时候的父亲四十多岁,中等 ...

  • 【滋水 · 随笔】马晓毅:感动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80期︱ 审稿|谭长征  编辑|马晓毅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 ...

  • 【滋水 · 随笔】王秀琴 : 这些事是小事吗

    这些事是小事吗 文/王秀琴 一般来说,平常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几件大事,但更多的是由许多小事构成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而这些小事所折射出来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则代表着一个人内心的修养和品质的优劣. 我这 ...

  • 【教师文学-专栏】旅扬返乡随笔/ 文:焦晓琴

    旅扬返乡随笔 焦晓琴 于我而言,扬州是孩提时"烟花三月"里的憧憬:少年时"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盛名下的向往:长大后"二十四桥明月夜"里玉人迎 ...

  • 高瓴、景林、高毅一季度持仓变动 邓晓峰新进增持11家公司

    来源:证券之星 上市公司一季报正式披露完毕,顶投从上市公司一季报发现高瓴.景林.高毅这三家顶级私募在部分公司有明显的持仓变动,顶投做了整理汇总分享给大家. 一.高瓴 1.伊利股份:新进4484.37万 ...

  • 林晓:新世纪欧洲高校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发展研究

    2021年第2期 专题研究 高校语言政策 作者简介 林 晓 浙江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与规划.外语教育. 新世纪欧洲高校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发展研究 林 晓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 ...

  • 张晓琴:《中国梦·劳动美》致敬劳动者书画作品展

    回望华夏文明史,这是一部华夏儿女辛勤劳动.追求幸福生活的史诗.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多家媒体联合举办<中国梦·劳动美>致敬劳动者书画作品展,为全国劳动者带来一场艺术盛 ...

  • 【中国巅峰诗人《王诚杯》赛●158号作品*储晓琴】 阿玛兰塔之无动于衷.

    诗梦撷英文学第1411 <王诚杯>征文大赛 情系诗之魂,追寻文学梦 投稿微信热线:13665752749 诗梦撷英面向全国征文<王诚杯>赛,158号作品展2018震撼钜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