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白露:玉露生凉,3个要点养阴护阳,适应气温变化
“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天气逐渐转凉,虽然白昼尚热,但太阳下山后,气温便很快下降,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同时古人认为,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因而得“白露”之名。
随着进入深秋,气候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自白露节气起渐渐趋向凉爽、干燥,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白露时节白天黑夜的温差较大,故又有“白露身不露”之说。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因白露正处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变,故处暑养生重点在于养阴护阳,以适应阴阳变化。
但不同的人群、不同部位应区别对待,不要一味都冻。比如年轻人血气方刚,对外界寒冷的适应及抵御能力比较强,可以冻一冻,但冻的位置以头、上肢为主,需要遵从“白露身不露”的法则;同时,也不可因为觉热而打赤膊而睡。
对于老年人以及心脑血管病、哮喘等慢性病患者,对于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就不适宜秋冻了。
秋气与肺气相通,中医所说“燥胜则干”即是指肺为清虚娇嫩之脏,不耐燥热,燥气偏胜则易伤肺阴,从而出现皮肤及黏膜干燥等阴伤肺燥的症状。肺喜润恶燥,正如《饮膳正要》所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应当选择柔润之品以润肺燥,比如百合、石斛、沙参、玉竹等等,都是生津润燥的佳品。
其实,很多水果通过煮一下,就可以改变其生冷寒凉的性质,而又保留了生津润燥的功效。再搭配一些益气化湿的药材,就可以避免生痰生湿之弊了。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