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17)
相关推荐
-
精诚医话——和其荣卫,以通津液
夜读<备急千金要方·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文中关于柴胡桂枝汤的描述,一语中的,让人茅塞顿开,对<伤寒论>中条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先把这段话摘录下来: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 ...
-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17. 伤寒论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原文]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译文] 发汗过多,导致阳气外亡而谵语的,不可攻下,可用柴胡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和解少阳, ...
-
《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译文] 发汗过多,导致阳气外亡而谵语的,不可攻下,可用柴胡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和解少阳,使邪气得散,经气得畅,且通津 ...
-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19. 伤寒论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译文]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 ...
-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 20. 伤寒论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原文] 大法,秋宜下. [译文] 就一般的治疗原则而言,秋季适宜使用攻下法. [评析] 本条讲适宜用下法的季节. 秋季属燥金司令,其气主降,万物开始渐入收藏之令,人体随着秋 ...
-
张仲景 伤寒论 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大承气汤和大柴胡汤攻下法)
[原文] 大法,秋宜下. [译文] 就一般的治疗原则而言,秋季适宜使用攻下法. [评析] 本条讲适宜用下法的季节. 秋季属燥金司令,其气主降,万物开始渐入收藏之令,人体随着秋令的到来,也相应地起着变化 ...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风 ...
-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辨: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 ...
-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风 ...
-
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20)
[原文] 大法,秋宜下. [译文] 就一般的治疗原则而言,秋季适宜使用攻下法. [评析] 本条讲适宜用下法的季节. 秋季属燥金司令,其气主降,万物开始渐入收藏之令,人体随着秋令的到来,也相应地起着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