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人生的“高与低”
高中低是自然界因地心引力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自然”到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极少会去关注“现象”产生的原因,觉得“此事”已正常到了没有必要再对她作任何考究。然而,到了人类社会层面,高中低就大有内含、大有考究之必要了。在社会中、职场上,人们普遍存在“趋高性”,为数不能说很多但绝对不是很少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喜欢自我看高、别人捧高、组织拔高自己的特征。从人的本能特性来说,喜欢别人往“高处”评价自己的正常的。但作为有智慧的人,除了本能需要外,更重要的是理性思维和理性需要。一个人要他人真心实意地看高看好自己,最好的实现途径(甚至是无二)就是打造有值得他人看高自己的要素(素质),要有东西值得他人看,而且还要“耐看”。因此,真正聪明的人会自觉地默默努力、磨练或修练自己,使自己有内涵值得读,使自己有魅力值得欣佩,使自己有气场、有吸引力值得他人靠近或被吸引在周围。以上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他人眼里或意识中的“高人”、“魅力人”。然而,成为公众眼里的“高人”后,如何把握好“高人”的言行,如何保持自己“高人”身份的可持续性还需要“大智慧”在后头。
一个人通过努力丰富学识和修养品德成为“处高者”后,还要读懂“处高者”的为人之道。一个人当他以身处高位的自豪赏览登临顶峰之风光、傲享“一览众山小”之惬意后,才会发现更多的关注应是回归“来时之处”的路,因为临高揽胜而无法回归时将不再是惬爽之事;而身处“低处”者虽然沒能享受“一览众山小”之高爽,但却拥有仰视高处、向往临高赏景的憧憬与激情,且沒有“居高难归”之忧。无限风光多数情况下是与险峰相伴的,这就是“高与低”微妙的辩证关系!因此,身处“高位”者在俯视“低位”者时,应多一分善意和理解;身处“低位”者也不应该因位低而唉叹不振,而要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好属于自己的优势和风景……
尼采有一句哲言:“我们飞翔的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这句话启示人们:一个人要有高翔的追求、高翔的本领、高翔的作为,但切不要有居高自恃的傲态、“居高览众小”的恣妄。聪明其实很简单,智慧多在常事里!当你以成功者的自豪而洋洋得意地登临顶峰俯视时,才发现更多的关注是回归原点的路,更多的精彩在于必须回到出发时的“低处”。这就像在享受乘飞机之爽的时候,相信能否回到起飞的地面才是乘机人更关注的事。一个人应该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你身处“低处”时才可能仰视高处,才可能拥有仰视高处的基点和视角,才可能拥有向往临高景致的憧憬和激情。处高位者在领略顶峰的无限风光的同时,还要想到或记住可能会有“高处不胜寒”之境况。人生中“高与低”的道理就如此简单,但读懂简单之中蕴含的不简单那才是真的不简单。正因为“高与低”看起来很自然、很简单,所以容易使人们忽略不计。在人生过程中,处于“高位”者俯视低处时要多一份善意和理解,处于“低位”者仰视高处时要多一份淡定、包容和自信。世上没有绝对的高与低。高与低的辩证法就是智与俗、智与愚的试金石,世上所有的聪明都是他人的认同,所有的愚蠢都是自以为是的“聪明”所致。稍谙此道者,便无任何高傲不羁可张扬、可傲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