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樊峻山:【母亲的笸篮】(散文)
关注蓝字,关注我们!三秦,梦盛开的地方
母亲的笸篮
文/樊峻山
俺家大客厅的西北角落处有一个小书柜,书柜上悬挂和堆放着一些我收藏保存的老物件:有我周外公生前用过的算盘、马蹄闹钟,有我祖母用过的木头棒槌,有我父亲用过的煤油马灯、乐器板胡、唢呐,有我母亲用过的杂货笸篮、嫁妆小箱,还有我大弟生前用过的小号、笛子、理发推子……哎,每到节日,睹物思亲,触景生情,看到这一件件非常熟悉而别人又很难理解的恋旧物件以及联想到的一串串往事,我的心情和思绪就陷入了沉重的回忆。
下文说说母亲的那个杂货笸篮。
早年,在家里的土炕沿边,常见到母亲做针线活用的那个物件:圆圆的,有底有边,但没盖子,材料是用荆条编制的,外边刷上黑漆,里边刷上红漆。凡是妇女在做针线活时要使用的东西都在里面:有缝衣服的钢针包包,有套在做鞋手指上用的顶针,有各种颜色的线团、布头和扣子,有用牛皮纸剪出来的鞋样,有手掌那么大的毛主席语录本和工分本,还有剪刀、米尺、锥子、小手钳、花镜、海螺油、止痛片、胶布、铁杵、梭杆、鞋溜子、煮黑颜料,还有随手扔进去的零星小东西,反正那就是母亲手边的工具箱,它的名字吗,晋南方言叫“布篮”或者“杂货簸篮”,我查了下字典,正规的叫法应该是“笸箩”。
母亲主要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在那个年代的两件事:扎花和捏馍。
扎花,说的是那个年代里的姑娘们在结婚出嫁之前,都要亲手用各种色彩的丝线去在一块用木框撑着的绸缎布料上扎花,也叫绣花。锈成之后,去掉木框,系上袋子挂在结婚时的嫁妆上,很是喜气耀眼。继而又挂放在洞房里的墙壁上,也算一幅画品。上面有好多袋子,插书信的,放针线的,装抹脸油的……
母亲的手艺就是给结婚前那些姑娘的布帐信插上去绘图描样:荷花、梅花、牡丹、石榴花、喜鹊、蝴蝶、蜜蜂、鸳鸯鸟……母亲心到手到,所有的图案她都是边唱边绘,所有的工具都在她那百宝箱的笸箩里。
每到村里谁家有了娶媳妇、嫁姑娘、孩子过满月,老人祝寿,或者老人去世的一些家里大事,事主家的妇女就把村里有手艺的会捏花馍大娘大婶大嫂们唤到她家好吃好喝给她家帮忙捏食品。
我的母亲也是村里有名的巧手,每遇有人上门请她,他就端着那个笸箩,里面准备好颜料、剪刀、镊子、竹签、毛发等去了她家。几个人坐在土炕上,边说边笑,几个小时过去后,方盘里就摆好了她们的一幅幅作品:“狮子滚绣球”“老鼠抬轿”“八戒娶亲”“麒麟送子”“五女祝寿”……记得母亲经常随身带着去痛片和麻黄素,遇到身体不舒服就喝一颗药继续给人家帮忙干活。
绣花信插布艺品今天已经进化到“十字绣”的装裱水平了,可民间的手工艺食品花样至今仍在流传,被收纳为非物质文化传统艺术。
母亲心灵手巧,母亲善于助人,虽然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但每当我看到她亲手用过的那个笸箩,我就觉得一切是那么的遥远,一切又是那么的亲近。
难忘哟,母亲的笸箩。
作者简介
樊峻山,笔名珺珊,微信名大山。1960年出生,山西省夏县人。中国汉语言文学系本科学历,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作协会员。乐观处世,笑对人生。愿与文学音乐朋友互勉共进。
三秦宗旨:
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