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山岛上姥山庵
姥山岛上姥山庵
千岛湖东南湖区有姥山岛,面积13000多亩,是湖区最大岛屿之一,俗称“十里姥山”。现为新安江开发总公司姥山林场,国家马尾松良种基地。
姥山旧志称作圣姥山。南宋严州图经就有标注。此后历代县志都有记载:圣姥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山巅平地余一顷,洞泉冬夏不竭,祈祷辄应。明一统志载上有仙祠。
图经简略。民国浙江淳安舆图详细一些。图中标有“劳山”“发昌山”“阿雉山”,大约就是姥山范围。新安江自港口镇东流,遇到姥山,转向南流,在“藻河埠(早禾埠)又复东流,直到合洋溪,向东而去。据前辈《姥山岛传说》,因新安江在此转了个大弯,姥山又叫“倒湾山”。
淳安旧志载有明朝休宁人程嘉燧《发淳安记》。记云:自淳安县而下,溪涧可四五里,两岩若颓岸,高一二丈,或时有小山。临岸远者去数里,盖东平水纡旷如也,凡若干里。而见两山如关,溪回入其间,舟行陿中,其右一山崖石嶙峋,苔绣丹碧如霞,峰首甚崒嵂,其后数峰泝流拥之,从绝顶堕一峰俯溪涘,有庙居其上,下为澄潭,曰罗山潭,马石庙在焉。庙前有石如马,藤萝罥其上,不知为何神也。又若干里而为合溪浦,有山壁立,绵亘如城,石半作铁色。根据该记描述,“罗山”疑即姥山(旧志载浮石潭),“合溪”疑即合洋溪。罗山有马石庙。
淳安旧志山川,没有姥山,只有圣姥山。但乾隆光绪县志有记载:赠大理卿黄渊墓,在县东三十里富占姥山下。这是圣姥山记作姥山的记载。富占村与合洋村相邻,对面即“凰山尖”,又称“黄山”,现为“黄山尖”,是东南湖区观景点。
旧志有姥山庵记载,但多记为县西南四十里。县西南四十里为梓桐乡,据考证,梓桐乡练溪村确实有姥山庵,俗称木杓庵。姥念母,木杓估计为方言演变而来。
然而,明万历严州府志却载:姥山庵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嘉靖间重建,寻毁。隆庆间复建。这与明清县志记载相左。或许是误记,也或许是实记。因为据传,姥山确实有庵。若万历府志所记姥山庵,按方位距离,在今姥山岛也差不离。民国绘制淳安地图上就有“老庙”标识。
据王忠仁先生《龙驻千峰郡》所记,姥山岛不仅有庵,而且是有两庵。以前姥山西边卢溪等村到东边合洋,要翻越十里老山,山岭在姥山中部,叫发长岭(发昌岭),岭头垭口处有姥山庵。相传以前有位老奶奶长期在此施茶,百姓称之为姥姥。姥姥过世后,百姓在此建庵祭祀,称姥山庵。姥山因此而得名。姥山北部出水坞山巅还有座茂山庵,面积比姥山庵大一倍,上有一井。茂山庵山脚有洞泉。这与旧志“圣姥山”所记相应。“圣姥”念圣母,全国各地多有圣姥庙,俗称娘娘庙。茂与姥音近,茂山庵可能就是姥山庵。
关于姥山庵,另有资料介绍:宋时洪家有位老夫人,好施乐善,为里人所称道。她用自家儿子从京里寄来的银子买砖瓦、雇匠工,特地在王字尖下造了一所茶亭,从此手自施茶,十年如一日,最终老死在王字尖。古人有个规矩,家中父母去世,不管是官是民,无一例外地要在家守孝三年。老夫人的儿子按祖宗传统的规矩,乞假回家为老夫人守孝,并于墓地侧畔立祠祀母。常言道,“造祠屋难,管好祠屋更难”。老夫人的儿子最终想出一个双全其美的办法,又在祠屋不远造了一座庵堂,用自己的田地山塘来瞻养人,再把祠屋托付给僧人代管。此举纷纷传扬出来,经地方官呈报给朝廷,当时的“宁宗嘉其孝,赐名姥(mu)山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