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作的《五美吟》,其实暗示《红楼梦》中这五位女子的最终命运 2024-05-16 15:24:46 《红梦梦》的解读真是惊人,很多已经超过了文学的本身,穿凿附会,只为吸人眼球。就像是黛玉作的《五美吟》,很多人把他与当时的政治联系在一起。 其实,我们应当知道清朝的文字狱是恐怖的,当年戴名世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遭到满门操斩,所以曹雪芹一开始就声明这是“满纸荒唐言”,他根本无意落下口舌与把柄。那么,《红楼梦》中的《五美吟》,黛玉究竟想表达什么?其实,不过是暗示了书中接下来五位女子的最终命运。 其一: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每次看到《红梦梦》中的林黛玉,就会想到美女西施,她也叫“颦儿”。这个出自书中第三回: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后来众人都称她为颦儿,因为她们的美貌与情状都极为相似,书中把黛玉比作西施指向性很明确。因为她们同样长得花容月貌,但同样也长得娇弱无力,有病在身,眉尖若蹙。这首诗是说,倾国倾城的西施最终还是投水自杀了,吴国的人民还在想念她当初的壮举。大家也不要笑话村东头那个整天效仿西施揍心皱眉的丑女,虽然她头发白了还在溪边纱,毕竟还是善终了! 这里黛玉说的是西施,其实以她喻己,长得再好看再多的才情又有什么用呢?没了有父母,没有人帮她做主,现在寄人篱下,看不到希望。所以,每想到自己往后的命运,她总是暗自落泪。她的大丫鬟紫娟最懂她的心思,老劝她:现在就一个贾母能帮她,所以趁着贾母安健,抓紧让她给自己作主,跟宝玉把亲事办了。 按道理,应当是宝玉最懂她的,但他不过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罢了。《红楼梦》中金钏与晴雯都是她喜欢的女子,最后死了他都不敢吱一声。所以,后来黛玉的死,无论是曹雪芹原意“玉带林中挂”,还是高鄂书“泪尽而逝”, 跟宝玉有直接的关系。 尤其是“玉带林中挂”,曹雪芹本意写黛玉是上吊而死,自杀要有勇气的,况且选择的是上吊自杀这种痛苦的方式。而且,她毫不顾忌世俗的眼光,因为上吊死后,最后的死相是很难看的。说到底,这也是一个反叛,她不想接受别人给她安排的任何命运! 其二: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自古美女爱英雄,虞姬能够为项羽而自刎,不想成为项羽的拖累;这样的女子是黛玉喜欢的个性,非常刚烈。一个弱女子能有这样的气节,相反那些自诩为七尺男儿的却很是不堪。黥布、彭越虽号称“汉初三将”,但毫无气节可言,黥布先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后又投靠了刘邦,最后因反叛刘邦与彭越一起被剁成肉酱。 这首诗,其实是暗示接下来的尤三姐之死。尤三姐出身贫寒,不幸沦为富贵浪荡贾珍、贾蓉父子的玩物,但她性格不像二姐那样软弱,非常的刚烈而又能自持。她有了心爱的人柳湘莲后,与前面的自己做了完全的切割,一心想洗心革面。但心上人柳湘莲得知她一直住在宁国府时,他认为尤三姐不干净,“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王八。” 所以,柳湘莲就要退婚,想把自己当初送给尤三姐的定情之物鸳鸯剑要回来。尤三姐听到后,痛不欲生,就跟诗中的虞姬一样刎剑而死,要自证内心的清白与一往情深。她要用鲜血洗清身上不白的污垢,还自己一个清净的女儿身。而湘莲悔恨交加:“这等标致,这等刚烈,我真是没有福哇!”最后,他心灰意冷,割去了头发,斩断了情丝思,出家了。 其三: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昭君出塞,一直是古往今来谈论不休的话题。黛玉这首诗却是别出心裁。她说自古以来红颜薄命,昭君如此美艳也一样最终远嫁了。这怎么又能怪画师呢?汉元帝自己不去亲自看,却让画师画给他看,其实一幅画又怎么能穷尽一个女人之美呢?女人那种美的神态,是怎么画也画不出来的! 书中借黛玉这首诗,来暗示探春最后远嫁的命运。探春虽然是庶出,但是她从来不自怨自艾,有自尊有见识有才干。尤其是当王熙凤生病后,她代理负责家务,兴利除弊,上下处理的井井有条,连凤姐都赞不绝口:“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不错!”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最后的命运也跟昭君一样是远嫁,表面上看起来是场悲剧,但是从最后的结局来看却是一场最好的安排。作为一个庶出的女儿,由于地位不高,从当时讲究门当户对来说,她一般不可能成为大户人家的元配,很有可能是小妾。 所以,虽然是远了点,但是可以远离这个她又爱又恨的家,觅得好夫婿,有了好的归处,最后又免遭抄家的命运,岂不是件好事? 其四: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黛玉这首诗表面意思是说,无论是石头也好,珍珠也罢,最后一样都会被抛弃的命运。因为从来就没有好好地珍惜过,只不过是当时玩玩罢了,好在一起死了,死后还能做个伴。 我想这里暗喻的是后面晴雯的死,“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晴雯一直被视为丫头中的黛玉,心高气傲,好使性子,得罪了太多的人。但却也是真性情,而且手工非常好,书中第五十二回有“勇晴雯病补雀金裘”非常精彩,也看出她的过人之处,不纯粹是玩嘴皮子的。 她对宝玉一往情深,别人都以为她们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其实她们之间是最清白的。最后遭人诽谤而死,“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临死之前,“晴雯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给宝玉珍藏。二人互换贴身旧袄儿”。最终晴雯还只是担了个虚名,也是抱恨而死,宝玉并没有实际性帮助过她。这也是我想不通的:为什么晴雯都这样了,就不能帮她说句公道话? 宝玉是贾府里最得宠的一个,难道他爱惜自己的羽毛甚至超过自己心爱人的生命? 其五:红拂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这首诗说的是,红佛当时是隋朝大臣杨素的侍女,李靖虽是一介布衣,但他面对杨素长揖不拜,侃侃而谈,神态自若,红佛一看就认准李靖将来会有大作为。像杨素这样尸餐素位之徒,又怎么能留得住女中豪杰呢?最后红拂与杨素私奔,成为一品夫人。 黛玉这首诗,我个人认为这是暗示红玉的最终的命运。红玉也就是小红,原是宝玉房里的丫头,一向聪明伶俐,富于心计,对自己人生有很好的设计与规划。原先是想攀附宝玉的,此路不通,因为宝玉身边的晴雯、麝月等大丫头一个个如狼似虎的,她根本就没有机会。 所以,最后她看上了落魄的贾芸,凭借着自己的聪慧被凤姐看中并收为己用。书中贾芸很精进的人,他能把凤姐拿下,找到自己想要的差事,实为不易,这也是红玉能看上他的原因。据脂批,就像红玉自己清醒的认知,暗示贾府的命运:“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所以,后来红玉嫁给贾芸后离开了贾府,没有遭受抄家的厄运。相反,在贾家落难时,她们还帮助过宝玉和凤姐等人。《红楼梦》中,红玉命运算好的结局了,就跟绿珠一样。 其实,上面的“五美”,她们说到底也是黛玉的分身,她们身上都有黛玉的影子。所以,《红楼梦》中这《五美吟》不是一个简单的插曲,而是想借此暗示这五个人物的运命。黛玉这样一个自视清高人,亲自来拜祭又作诗的,这是很少见的;这是拜祭她们,同时也是悲叹自己,以此明志罢了! 赞 (0) 相关推荐 红楼梦里有哪些绝代佳人?《五美吟》告诉你正确答案 西 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 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 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 ... 黛玉的《五美吟》分别写的是谁呢? 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中,有一首和绿珠有关的: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石季伦即石崇,为西晋巨富,得名妓绿珠为妾,藏于"金谷园 ... 那个让黛玉不放心的女孩,才是红楼梦中最有情有义的人 那个让黛玉不放心的女孩,才是红楼梦中最有情有义的人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曾有两个女孩让黛玉不放心,一个是被黛玉视为情敌的薛宝钗,另一个就是让黛玉不放心的史湘云.薛宝钗自带金锁为自己的婚姻造势,金玉良缘让 ... 《红楼梦》| 读《五美吟》,重新认识黛玉,这才是才女该有的样子 直到她写出了<五美吟>. 初读红楼时,对黛玉写<五美吟>容易有误解,认为她是借古代女子写自己的命运,依然没能脱离自嗟自叹的小格局. 有这种误解,是因为对她的认识还停留在伤春悲秋 ... 黛玉叹命常泣泪,心语寄诗五美吟 <红楼梦>书第六十四回写道,那一日宝玉前去潇湘馆,说了几句体恤黛玉的话,不想自己心悲落下泪来,也感动了黛玉无言对泣.这时宝钗走进房来,看到宝玉拿张笺纸,就笑问宝兄弟在看什么. 黛玉一面让坐 ... 《五美吟》究竟影射谁?看懂它,你才知道曹雪芹的心头所爱 西 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 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 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 ... 以《五美吟》为例深入剖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生观及爱情观 林黛玉的<五美吟>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批判精神和显著的叙事结构功能,而且它也是林黛玉本人心灵世界的一次直观展示.五首诗依次披露了林黛玉对于生存与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于爱情的焦虑以及对于自由的向 ... 第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珮 [蒙回前总批:此一回紧接贾敬灵柩进城,原当铺叙宁府丧仪之盛,然上回秦氏病故凤姐理丧已描写殆尽,若仍极力写去,不过加倍热闹而已,故书中于迎灵送殡极忙乱处却只闲闲数笔带过.忽插入钗玉评诗.琏尤赠珮一段闲雅 ... 红颜倾城,美人如花隔云端,有感于林黛玉的《五美吟》 美人,是纷乱山河里,荆棘岁月中的一片流云,是斑驳历史里最生动的风景.长的是故事,短的是人生,在风烟漫漫的红尘里,我们终究都只是过客.而那些喧嚣的倾城故事里,那些被光阴抛掷的女子,却似乎永不褪色. 走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