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民俗 趣说养高脚牲口——马、驴、骡
趣说养高脚牲口——马、驴、骡
刘彦强
马、驴、骡也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坡刘村人统称为高脚牲口,高脚是因其蹄子的特殊而得名。
历史上,马是以战马而文明,对富人而言,马又是代步的工具,所谓“走马观花”就是骑在马上游乐,但对农民而言,马的用途与牛相同,只有力气大小和是否好使唤的区别,没有千里马与笨马的区别。与牛比较,马的速度快,反应灵敏,拉车胜于牛,但没有牛好使唤,也比较金贵,难饲养些,所以一般农家是养牛而不养马。旧时如果说谁家有“高骡子大马”,那就是说这家是富裕的大户人家。
坡刘村人养的驴不是文艺小说中说的小毛驴,而是个子高大如马的特有品种关中驴。与马相比较,驴不如马高大有力,但比马体质健壮,抵抗能力很强,耐粗放,不易生病。役使方面驴最适合于拉磨子和碾子,所以人们说某件事情很容易时常常比喻为“磨道里里寻驴蹄印”。但与牛马相比较,驴属于最难使唤的,在农人的心目中,驴始终与“笨”和“犟”联在一起,人们说某人愚蠢、倔强时常常会用驴来比喻,说“笨的跟驴一样”,或者“比驴还犟”。
骡子因为是马与驴杂交的产物,所以因其父母的不同分为两种,公驴和母马杂交生出的后代被称为马骡,人们通常所说的骡子就指的是马骡;而公马和母驴的后代被称为驴骡,学名叫駃騠。骡子被认为是一个杂种优势的典型案例,骡子克服了亲代双方的的缺点而继承了双方的优点,有比父母更好的性能,它比马还要高大,拥有比马更好的耐力,不像马对饲料要求那么高而且食量也小于马,堪粗饲,耐劳苦,抗病力及适应性强,挽力大而能持久,而且寿命更长,使用年限也更长,所以农民喜欢养和使用骡子。 骡无生殖能力,母骡偶可产驹,但不及骡代佳良,所以没有农民是不饲养的。
无论是马、驴、骡还是牛,小时都叫“驹”,分别为马驹、驴驹、骡驹和牛驹。牛驹长到一定程度要穿鼻孔,戴上鼻环,马驹、驴驹、骡驹长到一定程度就要给戴上笼头。笼头一戴上,就意味着这些小家伙们不能自由自在的到处乱跑了,而是被缰绳拴住限制自由,并且需要学着干活了。由此就产生了一种说法,就是把某人被管制住了就说给“把笼头戴上了”,比如小孩子上学了,大人们会说“给娃把笼头戴上了”。再比如要想办法制服某人,就说“给喔货挽个龙头”。
在坡刘村,赶马、驴、骡的口令与赶牛相同。但役使时牛只用个跟头套在牛领子上,触绳拴在牛鼻环上即可,而马、驴、骡需要先带上叉子(嚼子),拥脖,在拥脖前套上夹棒子,触绳拴在马嚼子上才行。耕地时,马、骡是不用鞭子的,只要叫声“得儿”、或者用触绳轻轻一甩,它们就知道加速行进,牛、驴则要用鞭子驱赶。
带着笼头的马 带着嚼子的马
耕作的马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