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好卖!最早提住房是支柱专家:购房者是房产投资者“接盘侠”

房地产发展到今天,又站在了一个变革的节点上,但是在20多年前,房地产同样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

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这个新定位就标志着房地产再次进入一个新时代,重回居住属性实际上与最早开始的初衷设计是一致的,只是后来慢慢偏离了方向。虽然当年房地产改革也是要市场和保障并排走,当时的目标就是引导大家形成市场的观念,让大家都去市场买房,然后后来忽略了一个问题,只顾着市场了,却忽略了保障。

把所有人都挤向了商品房市场,这还不算什么,最不应该的是房地产市场过度金融和投资化,导致房价成了投资品,成了奢侈品,成了越是有钱越喜欢炒作的工具,从而被炒房者搅乱了市场,极大影响了供需矛盾,导致房子表面上紧缺,购房者已然形成买房观念后更是对“抢买房子”乐此不疲,最后房价上涨进入了恶性循环。房子越少越想买,越买越少,开发商和炒房者看准了这个机会更是大肆制造紧张氛围,房子不够住就成了房价上涨的最强劲的源动力。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人会说不买房不行,因为牵扯到很多的教育、医疗等各种问题,但实际上更多的问题在于买房赚钱,曾经买房躺赚的时代让很多人认识到不买房就会很吃亏,不买房就会落后于人。总之,买房就对了。现实也更加印证了这种观点,于是愈演愈烈。

在那个年代,炒房者是不用担心房子卖不出去的。“一下买那么多房,万一卖不出去亏本咋办?”“要是亏本,我们还炒什么房?无所谓有没有人买,我们绝对不亏。我们卖给自己。我们这一个团分成两组,一组买一片房,都向银行贷款。房子到手之后,有没有别人来买都无所谓。抬高了价格,两个组互相买卖。首付就都不用付了,只要再到银行做8成20年的按揭就行,拿到了贷款先还掉前一次的贷款,剩下的就是利润。如果房价还能涨,就再买卖一次。反正绝对稳赚不赔。价格起来了,对开发商也有好处。”

这就是过去炒房者的一些套路,当然我觉得这是比较极端的做法,万不得已才会这样做,大多数还是有购房者来买的。而作为房地产元老级人物的孟晓苏则更加印证了这个现象。

孟晓苏曾担任中房第三任董事长,他是《住房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课题组组长,主持编写了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方案。他见证并参与中国房地产业从计划到市场的发展历程。1996年初他最早提出的“住房建设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很快得到国家认同,并于1997年国家正式提出“把住房建设培育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

最近,孟晓苏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房地产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已成为我国投资拉动经济的主体。而根据央行专家的统计分析,房地产投资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用资金少一半,投资拉动力大一倍。其中原因很好理解,房屋产品生产出来后,很快被居民买走,它有一个巨大的“接盘侠”就是购房居民。

我认为,在这样的认知下,房地产发展了这么多年,也的确推动经济增长了这么多年。然而房地产拉动作用还会那么强吗?房地产对实体经济对消费的影响还不需要引起重视吗?

如果说房地产真的是一个刚需市场,大家买了用来自住倒也没什么,可是房子是卖出去了,结果呢?如果不被利用,未来会怎样?现在房子是卖出去了,可是都是炒房者卖给了炒房者,炒房者卖给了抱有投资投机心理的刚需购房者,真正自住的刚需却得不到。

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就曾表示,房子卖出去了但是没人住,把房子卖光了,但大多都是投资客,很多房子没人去住,造成房地产高空置率,如果都不去住,那就是恶性消化,只是房子从开发商手里转移到投资客手中,或者炒房者之间,只是让房子搬了一次家。

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过去几乎到了人人皆有炒房的心态,无论是不是刚需,都有这种炒房心理,对于真正的炒房者快进快出,进是为了让更多的购房者进,出却偷偷溜走了。如果说过去购房者是炒房者的接盘侠也说明房子被消化了,但是如今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39平米,虽然是个平均数,但是却意味着住房总量够住了。

刚需该买的可能早就买了,没买的可能短时间内也不会买,那么未来还有多么强大的刚需来接盘呢?我不知道。随着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正向拉动作用越来越弱,这一切又将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如果那一波你没赶上,你觉得你还能赶上下一波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