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善良的成熟》
早晨起床,看到一位朋友的留言,点评的是昨晚的《写在一年之初》,里面有这样一句:“知世故而不世故”,让我颇有些感慨,于是提笔再写一点东西。
这句话的另一个版本是这样的: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才是最最善良的成熟。我一直深以为然。翻一翻书,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出世而不离世,入尘而不染尘”“明世俗而不世俗,处江湖而远江湖。”
这都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更是一种境界。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人情冷暖已看透,赤子之心永不丢。世事洞穿,天真不泯——这才是人生大境界。
想起我的语文老师贾乐修先生跟我说的一句话,“有些所谓的聪明人,聪明过分了,就露出彪来了”,每每想起,觉得实在有道理。
大概在有些人眼中,我应该是一个傻子,或者是一个不通世故的人。抬头看了看对面的书柜,里面一本《厚黑学全集》赫然在列。李宗吾先生的这本书,可谓是集天下“世故”之大成,所谓的脸厚、心黑者的“葵花宝典”。这本书算是奇书,李宗吾先生自然也就是奇人,然而世人对先生的误解甚多。我曾见过有佛家的劝善书中,诅咒宗吾先生正在拔舌地狱中受极大苦,实在是荒谬不堪。其实他所用的无非是春秋笔法,无非是正话反说,写“厚黑”,实际是讽刺世人“脸厚”“心黑”。在我看来,宗吾先生非但不该下地狱,反倒可能是菩萨示现“愤怒相”,度化世人。
有幸将此书读过多遍,然而并未学得“脸厚心黑”,只是对厚黑之徒的行径看得更清楚了些。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看看一些人的表演,有时也是个乐子。
这些日子在讲《唐诗宋词》,刚讲完苏东坡,一千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与泗州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友以蓼菜、新笋等野菜相待,苏轼品尝后,举箸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一生坎坷波折,仕途几起几落,在尝尽人生五味之后,他终于悟得——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超逸,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从此,不管是被捕入狱,还是流放贬谪,苏轼始终保持了一种近乎天真的不合时宜。他在举目四望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依然提笔赋诗,依然笑炖红烧肉,依然闲坐江边钓河豚……
东坡人称夫子,意在和孔子等论语君子同。我看孔子是远不及苏子的。苏子可谓古今第一聪明人,文章、书法、绘画、诗学无不精。或许有很少人知道他还是个烹饪大师。或许他的聪明就是吃出来的。他曾经有首诗林语堂先生很是喜欢。是这样写的“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意在人太聪明不会做大官儿。自己资质超凡一生却落得个小小团练使,等到昏晕的宋徽宗召回他时却病死在常州旅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历尽各种事故与世故后,苏轼终于成熟了。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所说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知世故而不世故,不是远离尘世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1957至1978年间,木心数度入狱。他被关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陈伯达在会上嘲笑海涅。木心气愤,就嚷嚷:他也配对海涅乱叫。就这一句话,他被关进漏雨积水的防空洞。半年后转移到监牢时,关他的人想:“这小子准得爬着出来。”可木心腰坚挺,裤子还有笔直的缝。坐牢期间,他受尽折磨,断了两指。但他笑着,永远一副骄傲的派头。一出狱后,便得知母亲去世,悲痛之后,他也只是一句感慨:“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多年后,梁文道看到木心50岁照片时惊叹不已:“你不觉得这个人像坐过牢似的,从文革中结束改造回来的很多作家,难免身子会往前驼下去,有点曲髅,难免神情会有点沮丧、失落、惶恐,但木心没有,他精气神很足,好奇怪好奇怪的一个人。”
木心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木心深知人性之丑陋、自私、虚伪,他理解别人的欲望,理解别人的局限,知道世界喜欢在荒诞滑稽里闹成个兴高采烈的样子,所以就不把别人的荒唐看得太重。看透人性,宽恕人性。看透一切,宽恕一切。木心因而活得干净、明快、轻松、潇洒。
“知世故而不世故”由两部分组成:一半是对残缺的接纳,一半是对美好的追求。所以木心在黑暗中活成了一个大雪纷飞的人。
写着写着,又想起了另一句话:“看破不说破,看穿不揭穿。”揭穿皇帝新装的小孩固然充满童真,然而确实让人讨厌,因为他让大人们都变成了傻子。有时装傻,也是一门学问。
想起我跟刘校长的一次谈话,他告诉我,有些事情,应该看到的我们要看到,比如老师们干得活儿,付出的一切;有些事不该看到的,我们可以装没看到。比如一些中层领导,为了给老师们争取一点补贴,算加班的时候多算个一次两次,我知道有这种情况的存在,如果我非要斤斤计较,他们的工作就没法干了。
这让我想起了华为老总任正非写过一篇《管理的灰度》。他提出:一个领导人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纵观历史上的变法,大多没有达到变革者的理想。任正非认为之所以失败“就是缺少灰度”:“变革太激进、太僵化,冲破阻力的方法太苛刻。”“方向有时并不是一条直线,在某些时段来说,还会划一个圈,但我们离得远一些来看,方向仍是紧紧地指着前方。”坚持“合适的灰度”,任正非带领华为所向披靡。这个世界,你用冷眼看,满眼“不是”;你用热眼看,处处皆是“是”;你用常眼看去,不过如此;你用辩证思维看,有“是”,有“不是”。所以,人生需要“合适的灰度”。
知世故而不世故,就是“合适的灰度”——外表圆润懂世故,内心方正不圆滑,将原则与妥协巧妙地糅合在生活里、工作里。“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知道妥协,但永远坚守自己的价值体系。就像任正非,融洽于世故,却超然脱俗。
同为纯,一个白,一个黑。同为豁达,一个最无知,一个最智慧。同为简单,一个一无所有,一个什么都有。要达到“知世故而不世故”,须经过人生之大修行。
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真正的成熟不是世故,不是经受挫折之后的苟且。而是享受人生而不沉湎、历经苍凉而不消极,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的好与坏。
不管岁月待我如何,我依然心怀感恩,因为,这是我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