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之无愧的“古建王国”—山西+山西最有特色的五座古镇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教授曾评价山西:“华夏文明大半部文明史在三晋浓缩,山西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液汁的圣地。”
有个说法:“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其实,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山西的地下与地上皆留下了数不尽的宝贵遗产。它们所展示出来的古人精神世界引人入胜。“这些关乎历史、发乎信仰的遗迹,历千百年仍存于世,成为得到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它们是“国保”,也是“国宝”。
最近,《中华遗产》2021年11期和12期的《国宝山西》成了“山西古建之旅”行前必读书目。那么,古建爱好者到山西到底该看什么?这期推文就重点介绍一下镇国寺和双林寺。
▲图源:小红书@“青丝是我”
镇国寺与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一北一南,既同为佛教名刹,又均以彩塑闻名,可谓双子星交相辉映。而从五代到明代的时间跨度,则在这个不大的古城空间中,讲述着关于佛教造像理想的时代嬗变。
小寺巨像:「皇帝相公」的佛国净土
平遥城东北15公里,镇国寺隐迹于郝洞村中。寺庙仅有前后两进院落,看点却十分突出——位于前院中央的万佛殿,就是整座寺院的中心。殿的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不算大,却可用“雄伟”来形容。或许是因为歇山顶张开有如大伞,也或许是檐下斗栱过于肥硕雄大——三开间殿宇用如此复杂、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栱,在全国仅存两例(另一例是山西高平崇明寺中佛殿,为宋代早期建筑)。
它确实身世不凡。镇国寺创始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原名京城寺,是皇家寺庙,而万佛殿就属于当时的产物,连殿内彩塑也几乎维持着原样,是全国寺观中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造像。
▲镇国寺万佛殿。
进入殿内,就能感受到这个“唯一”的强烈冲击力:佛坛长宽6米多,占据了室内空间的一半。11尊五代彩塑依次分布,中央是主尊释迦牟尼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菩萨、二天王、二供养童子分立两侧,呈环形铺陈排布。殿内扇面墙背面,还有三尊彩塑,为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和龙女,乃明塑清修,在五代“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些黯淡无光。
五代塑像比真人大,释迦牟尼高达4米,其余根据身份等级依次递减,最小的供养童子约有1.4米,已接近真实儿童身高。这样的位置分布和体量递减规律,让庞大的群像显得秩序井然。
对,秩序井然,这正是万佛殿“群像”给人的一个强烈感觉。这种秩序或许正是皇家所青睐的。殿内当心间东缝六椽栿下有一排字:“奉为皇帝相公及文武寀寮,建造佛殿壹所,愿法界生灵同登觉道。”天会七年的“皇帝相公”叫刘钧,在历史上并不起眼,就连他的年号“天会”、国家“北汉”,都让今天的大部分人感到有些陌生。
▲五代时期修建的镇国寺万佛殿外观,具有早期木构建筑的典型特征。摄影/朱子浩
作为五代十国之一的北汉,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为都,领土在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是十国中唯一的北方政权。与狭小国土相应的,是憋屈的国家处境——依靠契丹人的辽朝,以辽帝为叔为父,对抗后周和北宋,勉勉强强换来28年国祚。天会七年,是大宋乾德元年。这一年宋伐北汉,占乐平(今山西昔阳县),攻打辽(今山西左权县)、石(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二州。二州均与平遥相距不远。可就在这战火纷飞、混乱不堪的局面下,北汉政权却以巨大的物力、人力,打造了平遥的这处佛教胜地。乱世之中的百姓期待安宁,朝不保夕的国家渴望秩序,这一切都在这个与世隔绝的佛国世界中,得到了片刻的实现。
16年后,北汉灭亡,京城寺却没有随之毁坏,甚至连殿内的11尊彩塑也完好无损,安详依旧。
菩萨天王:在唐肥宋俗间
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于佛坛中央,宁静威严,右手举到胸部,手掌伸张,“将合未合”,表现的是佛在灵山上“拈花说法”的经典一瞬。其他造像则呈倾听状。这正是佛教传统艺术中的“说法场景”。如此宽大的佛坛,以及这种塑像布列格局,在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大殿上也能看到,宋以后却逐渐变化,元后甚至绝迹了。
据镇国寺内题记、碑刻等资料记载,佛寺在历代有过修补,尤其是清嘉庆年间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大修,“至此则焕然一新”。在这样的整修下,万佛殿和殿内彩塑竟然能基本维持五代原貌,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万佛殿内,菩萨高挑,天王威武。
两弟子之畔的菩萨风姿动人:文殊、普贤上半身着铠甲,胸部丰满厚实,下半身却是轻盈贴体的裳裙,兼具男性雄健与女性柔美。白润的面庞、突出的胸腹乃至颈部的横纹,无一不显示出唐风的遗存。不过比起盛唐时期的气象,却又柔秀了些。
更明显的变化,体现在一旁的两位胁侍菩萨上。S型站姿,是胁侍菩萨经典姿态,却褪去了盛唐的丰腰肥臀,身躯显得更为瘦削细长。这种造像风格,就是中晚唐乃至五代风靡一时的“周家样”。
所谓“周”,指的是中唐时期的大画家周昉。这位画家出身于仕宦之家,擅长画贵族人物,尤其是那些丰肥秾丽的仕女像,更是一绝。除了世俗人物画,他还善于画佛像,别具一格的水月观音像即是其慧心所创。据学者研究,他笔下的水月观音像,很可能是在仕女身上增加了祥光、璎珞、净瓶、杨柳枝等物,并置身于水边岩壑之中。此后这种画像风格被称为“周家样”。
▲殿内的五代天王像,一阔鼻深目如西域胡人,一面庞圆润如本土武将,显然是以现实人物为蓝本。
“周家样”的出现,在中国佛教造像史上是划时代的。著名美术史家金维诺对此曾有过精准概括:“盛唐时期,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佛教造像曾流行一时,它的特点是气势磅礴、形象健劲、超脱凡俗,被称为'吴家样’。而到中晚唐,由于画家周昉的创意,出现端严柔丽之体,是为'周家样’,又左右了晚唐、五代时期佛像的制作。”
从宏大的盛唐走向内秀的大宋,属于过渡期的“周家样”,呈现出一种特有的韵味。这从万佛殿的佛像中可直观感受到:虽丰腴圆润,却“肥而不硕”、高长而不横肆,是一种有节制的、更为中和的美。菩萨与仕女间的神似也显而易见。尤其是两位胁侍菩萨,身材高挑曼妙,面容丰润秀美,如现实中的宫妃丽人。
▲殿内的胁侍菩萨,面相丰满圆润,颈纹突出,呈现出明显的唐风影响,但相比盛唐的丰腰肥臀,却更为瘦削细长。其长眉细眼,鼻梁挺秀,衣裙轻薄贴体,又有如世俗中的宫妃美人。
这种世俗化的特征其实是唐代以来逐渐明显的一种造像趋势。与魏晋南北朝佛像的神秘高深、不食人间烟火不同,唐代的佛教造像,开始呈现出一种哲学家李泽厚所形容的“理想与现实相融合”的趋势。据北宋佛教类书《释氏要览》记载,唐代高僧道宣曾批评过唐代的造像“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反映的就是佛教造像女性化和世俗化的倾向。
镇国寺万佛殿里的这些五代佛像,显然发展了这一趋势,游走在“唐肥宋俗”的微妙地带中。
除了菩萨们,两位护法天王更为突出:左侧天王阔鼻深目,如五代时期的西域胡人;右侧天王面庞圆润,如北方本土武将,显然以现实人物为蓝本。而两位供养人的面貌、身材,更是与生活中的儿童极为接近,尤其左侧那位扭身、仰面的供养人,活泼灵动的姿态,如一位调皮的孩童,极大地调节了佛坛威严肃穆的氛围。
力士:力拔山兮气盖世
双林寺同样隐藏于村中,位于平遥古城西南的桥头村与冀壁村之间。三进院落组成了气派的寺庙格局,外围高大的围墙,让它看起来更像一座小城堡般。而精美绝伦的彩塑,如满天星斗,洒落在不同的殿堂之中。
若论历史,双林寺比镇国寺“老”得多,至晚在南北朝时的北齐初年就已存在,不过那时叫做“中都寺”,因位于中都古城所在地而得名。说起来,和皇家也有点关系。汉文帝为代王时,就是以中都城为封国都城的。不过这个曾经的龙兴之地,却屡遭兵灾之患。北宋初,赵匡胤为讨伐北汉,曾派兵焚烧平遥一带,镇国寺的万佛殿奇迹般无损,这里的大雄宝殿却被无情毁坏。到了元朝末年,双林寺已破败严重,因此在明、清时期均经过了大规模重修,于是这座已有千余年高龄的古寺,现存建筑和彩塑却主要为明清时期。据统计,这里的彩塑有2052尊,保存完好的多达1566尊。
▲双林寺建筑的外观局部,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佛母殿,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主殿和两厢配殿之中,散落着明清时期的彩塑,共有两千余尊,其明塑为同时代中的佼佼者,素有“古代雕塑博物馆”之称。摄影/朱子浩
不过幸运的是,在平遥这个地方,雕塑的灵感似乎从未枯竭,幸存的五代彩塑,重修的明清彩塑,都成为了时代的标杆。
一进双林寺山门,正北天王殿的门檐下,四大力士一字排开。他们侧身倚坐,坦胸露臂,横眉怒目,再加上3米的高度,犹如巨人武士。虽然姿态各不相同,单腿却一致抬起,打破了静坐带来的僵化感,显得气势逼人。起首即是高潮。
更震慑人心的是眼神。从一进山门,到登上天王殿台阶的这段距离,游客都会感受到力士的灼灼目光。四位力士的眼神,投射方向各不相同:力士一的眼神投射在了右庭院中段,力士二双目视线方向完全不同,分距较大,眼神覆盖几乎三分之二以上的庭院空间……
▲双林寺天王殿檐下的四大力士之一,其身躯强壮,面部方圆,瞪目闭唇,呈现出强烈的力量感。供图/TPG
学者刘晓梅对此做过细致分析,发现无论从什么路径走到天王殿,在山道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与其中一位力士“眼神交汇”。如此一来,一入寺中,就会处于力士的“监控范围”内。这般巧妙的设计,与力士的“人设”可谓丝丝相扣——捍卫佛法,守护净土,用炯炯目光监视着想象中的妖魔鬼怪。
无论是魁梧刚健的体魄,还是气势凌人的姿态,抑或是摄人心魄的眼神,无不透出一种力量感。与之相比,镇国寺万佛殿中的两位天王,就显得温和平静许多。
▲双林寺菩萨殿中的千手观音,持有法器的手臂一一张开。
元明清时期,历史上流行一时的“周家样”和“吴家样”逐渐融合,丰肥秾丽的感觉减弱了,佛教造像变得更加孔武有力。这样的时代风气,或许就是影响双林寺力士塑像风格的一大原因。不过世俗化的路子却延续下来,甚至更为突出。仅从天王殿来看,檐下的力士似武士;殿内的四大天王如将军;弥勒的胁侍帝释、梵天,则分别模仿明代的王者和宫中的妃嫔。尽管塑像的人间原型显而易见,但在双林寺的彩塑世界中,把世间人情百态模仿得惟妙惟肖的,还另有所在。
罗汉:佛相与众生相
穿过天王殿,北面坐落着释迦殿,两厢分别有罗汉、武圣、地藏、土地四殿。罗汉殿中的十八罗汉雕塑,尤其让人过目难忘。乍一看,他们大多静坐如山,不分主次地分列主像观音菩萨两侧,可往上一看,那眼神灵动鲜活,面部表情竟无一雷同:观音左侧的第一尊瘦罗汉,皮肤松弛、根根肋骨可见,却眯起双眼笑得悠然自得;东南拐角处的病罗汉,脸色苍白、步履艰难,却嘴唇微张,露出一丝微笑,历尽千辛万苦后修得正果的欣慰跃然脸上……
十八尊像一一看去,仿佛看到了十八类性格,十八种修成正果的方式。病罗汉、矮罗汉、养生罗汉、醉罗汉……这些名字如此贴近他们的形象,以至于世人把真正的佛名给忘了。
▲罗汉殿中的矮罗汉与病罗汉,一高一矮,错落组合。
在佛教中,罗汉级别较低,虽已了脱生死、六根清净,但在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随缘度化众生。可以说,他们更接近世间。或许这正是雕塑家把他们塑造得如此人性化的一个基础。而明代佛教雕塑世俗化的强烈倾向,也是重要原因。某种程度上来说,佛教造像的艺术史,正是佛不断“俗化”的历史,而唐宋以来的世俗化进程,更是在明朝时攀上了高峰。双林寺数量可观的明代雕塑群,均反映出这个重要特色。
罗汉殿里的罗汉个个性格鲜明,但若讲到最打动人心的,恐怕还是一尊哑罗汉。他双手相交,双脚合拢,坐姿中规中矩,可那紧锁的眉头,紧抿的双唇,尤其是睁得又大又圆还微微斜视的眼睛,仿佛有千言万语要表达却被生生压抑住。这不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罗汉的“哑”,更有一种压抑在“哑”中的强大力量。这是一种从灵魂中迸发出来的力量,由对信仰的无比坚定而铸造。所以与他迎面相对时,除了惊艳和震撼,还不免有些感动。
▲哑罗汉紧抿的双唇、圆睁的双眼中,一种被“哑”压抑住的力量似乎要喷薄而出。
这是我在欣赏双林寺塑像时常常涌动的一种情感。不由得想到记载在北宋佛教史书《景德传灯录》中的一个故事:禅宗六祖惠能逝世前一年,有位叫方辩的蜀僧来拜谒他,毛遂自荐道:“我很擅长捏塑。”惠能便让他试试看。方辩果然把惠能的塑像塑得惟妙惟肖。谁想六祖一看,却评了一句:“汝善塑性,不善佛性。”随即对他酬以衣物,方辩也识趣地礼谢而去。
佛性,其实是一种感动人心的神圣情态。“佛相众生相不一不二”,既然要普度众生,就要用众生相来拉近距离。然而对于佛教造像来说,还必须超越众生相,用外部仪态来表达内在的宗教理想。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罗汉殿中的塑像,无疑是成功的。他们充满了人性,又不完全似普通人,那种颖悟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微妙的平衡,成就了双林寺彩塑的一个核心特色:“佛性”与“人性”的完美融合。
韦陀:自由而不逾矩
若说双林寺的彩塑是一首由不同乐章组成、高潮迭起的大型乐曲,那么其中的最强音或许是一尊韦陀塑像。进入中院,大雄宝殿位居中央,千佛殿与菩萨殿东西相对。千佛殿中,五百菩萨分为五六层,悬塑于周围,场面恢弘壮大,一殿的佛像就占据了寺内佛像的四分之一。主像则是一尊面相妩媚的自在观音像,护法韦陀菩萨与另一位护法“夜叉”分列于观音左右。他被誉为“东方的大卫”“全国韦陀之冠”。
韦陀当然是美的。在佛教信仰中,他是一位护持正法的大菩萨,因生而聪慧、早离尘欲,修得童子容貌。他甚至因为俊美的容颜惹下了“情债”——传说很久之前,一位花神爱上了为她浇水除草的年轻人,被贬为昙花,每年只能开花一瞬。年轻人被送往灵鹫山修行,赐名韦陀,忘记了前尘。昙花却对韦陀恋恋不忘。每年暮春时分,当韦陀下山为佛祖采集朝露煎茶时,昙花都会蓄积所有的力量,让自己的美丽在这一瞬间绽放,只为让韦陀多看自己一眼。这便是“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的典故。尽管这个故事是个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并无典籍记载,但在不少佛教造像和壁画中,韦陀都被塑造成粉面无须的玉面青年,堪称帅倾神界。
▲双林寺千佛殿中的韦陀像。
双林寺的韦陀像,依旧白净俊朗,却非一位美少年,而是更为成熟英武的形象。与大多数寺庙中正面站立或端坐的韦驮像不同,这里的韦陀身躯扭动,呈现出夸张的S型:右脚抬起,左脚丁立,上身微微前倾,似要往前跨步,下身却向后靠,相反的方向呈现出一种冲突感。若仔细看,会发现他的头、颈、肩、胸腹、双腿乃至双手的朝向,都扭转到了不同空间,完全超越了普通人的身体极限。但这并不让人感到别扭。学者李冰指出,如此独特的姿态,既吸收了力士天王等护法神夸张的姿态,也将戏曲武生在参差错落中平、顺、美的“子午相”定格姿态运用其中,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新样式。
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新”的韦陀却十分符合他的既定“人设”。作为一名护法者,他需要来回踱步巡视,保持机敏警惕。扭转向不同空间的身躯充满动势,犹如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准备应对来自任何方向的危险。
▲释迦殿中的悬塑“渡海观音”。供图/FOTOE
处处自由创造,又不违背既有的人物精神,这不仅是韦驮像令人叫绝之处,甚至是以双林寺、镇国寺为代表的平遥佛教造像的一种特色。正如雕塑艺术大师傅天仇所赞叹:“以佛经为依据的塑像,最容易流于平庸的程式中,但平遥的雕塑,妙在内容不违经文,却又有大胆的独创……”或许,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吧。
来源:《中华遗产》2021年12期《国宝山西(下)》
活生生的中国建筑史
chapter 1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世界万物瞬息万变,所以人们总是想要寻找永恒。永恒是什么呢,永恒藏在哪里呢?永恒是大地,是文字,是诗篇,是歌谣。永恒是山脉,是河流,是古木,是雕刻。
是匠人的接力,是智慧的传承,是信仰的坚守。是无数个朝代的流转,是那些数不清的日夜,埋头不计辛劳的叮叮当当。
是那一个个来自北方的隐秘,是山水环绕的伟大。是学者不计辛劳的万里奔波,只为一份记录和守护。
chapter 2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世界万物瞬息万变,所以人们总是想要寻找永恒。永恒是什么呢,永恒藏在哪里呢?寻找永恒,也就是寻古。那些最刻骨铭心的古老,总是能让人涌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一位游客,在她看到敦煌之后说:“还记得七年前第一次去敦煌,在莫高窟外,面对眼前的壮丽,真的哭出来了~那种感情无法言说,内心酸涩,仿佛只能流泪表达。”
中华上下五千年,曾缔造过无数伟大。仅是传统古建,至今就仍有263885处,散布中华大地,成为散落四处的遗珍。
建筑是历史的遗存
当代的建筑,绝大多数不过使用五十年,真正永恒的,是那些历史遗留的建筑艺术珍宝。即便许多殿阁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波折之中,我们仍然有幸能够一睹剩下的往日荣光。
chapter 3
千年前,黄河水常流,谷稻熟了收,一场场动工,迎来无限永恒。山西,这片不平凡的沃土,被历史播撒了一路文明的奇迹。这里是当之无愧的古建王国,坐拥中国70%的地面古建筑遗存。
时岁钩沉,余音绕梁。表里山河,厚重山西。那一年,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乘坐火车进入山西,开始他们的古建筑调查之旅。自此一帘厚重的帷幕,被缓缓拉开。山西,她注定要在华夏人文历史上,留下最辉煌的篇章。
chapter 4
在山西,脚下迈过的每一步,都是五千年文明,是实实在在的历史。没有人不会被这座古地朴实沧桑的气质、浓浓的历史韵味所折服。
那些登峰造极的线条,是千年前某位工匠,无数日夜的执笔,研磨,描绘。那些巧夺天工的构造,是乱世朝代遗留的辉煌,那么古老,却那么闪耀。
有句话说的好,山西的古朴、淳真、自然,凝聚了华夏文明的魂。那一座座古刹、古城、古建、佛窟,是如此幽深和长远的遗存。你总是还未走近,就已不知不觉沉醉。
一位山西人说:家乡的石窟,藏匿在最偏远的山中,却是最让人惊讶的精美。一位旅人说:要怎么形容山西这些古建筑带给我的震撼呢?高贵吧,高贵却淡泊。
而冬天 ,可能是走进山西古文明的最好季节。这个季节足够沧桑,足够萧索,足够静谧。这个季节的气质,就像那些古老文明的余音。是一种低沉的诉说,绵延千年,从未逝去。
chapter 5
如果你冬天来山西,这7个地方值得考虑。
晋祠,晋祠之美,美到骨子里。“东接碧水莲塘,西接悬瓮山麓,南北两翼千顷稻田飘香。”都说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又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位于太原市东南悬瓮山下的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
晋祠冬日的美,美在细枝末节,美在色彩斑斓,美在无声的光影里,美在有画的古典里。它的主体——圣母殿,是一阕建筑形式的柳永词:重檐歇山的屋顶微微翘起,线条柔美轻盈。繁复的斗拱,盘旋的雕龙,恢弘的立柱,处处是视觉冲击与享受。
悬空寺。山西恒山有十八景,最胜一景即为浑源悬空寺。“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难以想象,1500年前,古人是如何在这样陡峭的崖璧之上,建造了这样一座精美的寺庙。
古人对力学和美学的理解和运用,堪称惊为天人。1500年前,在那个分裂的年代,北魏人对信仰的尊崇,让他们为后世留下奇迹。在这里,感受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奇幻,感受自己内心油然而生的那份不可思议。
应县木塔,应县木塔,本名「释迦塔」,是世界最高木塔,更是一座奇塔。整座塔高六十多米,纯木结构,无钉无铆,经历无数风雨雷击、炮火地震,却屹立千年不倒。
它精美的让人赞叹,严谨的让人钦佩,最让人赞不绝口的,是那480朵绚烂的斗拱, 那是中国人独有的建造智慧。从下向上仰望,一朵朵斗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莲花,在塔身上熠熠生辉, 是最让人惊艳的“百尺莲开”。
面对这座塔,心里会不自觉生出景仰之心,千年前辽国的工匠,是如何的天赋异禀。走近应县木塔之前,也许你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它的知识,但亲自见到之后,还是会被震惊。太精美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无与伦比。
云冈石窟,作为北朝艺术的发端,云冈石窟开启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段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那是统一的北魏王朝的杰作,也是草原和农耕民族、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激情碰撞的结果。
最爱20窟的露天大佛,它广额丰硕,身躯挺拔健硕,气韵雄放。那彰显出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彪悍和强大,是云冈石窟的熠熠生辉。
静静的看着那些佛像,有的面容清矍,有的鼻高而直,有的两翼分明,有的微微颔首,有的平和内敛……某一瞬,我懂得了佛陀超凡脱俗的智慧美。冬季傍晚,暮色降临,游人尽退,云冈石窟回归最纯粹的美,寂寥萧肃,弥漫一种情绪,“哀而不伤”。
佛光寺。“世界那么大,唐代建筑,就这几座了。”距佛光寺为唐代遗存建构 至今,已经 80 年有余。那一年,林徽因跟梁思成带着身体的病痛,在国内时局危险的状态下,赶往五台山,寻找“大佛光之寺”。这个消息传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正是 1937 年 7 月 7 日。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佛光寺
那天早上,他们刚刚离开佛光寺,怀揣着满满的欢喜,却全然想不到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急变。几天后,他们才在途中得知战-事爆发,被迫中止调查,折返北平,调查所得的图纸资料,历经磨难才得以保全。但他们终究是发现了仅存的唐代建筑,粉碎了-日-本-人的歪理,留下了珍贵记录和照片。
近百年之后,我们也忍不住,想要重走 梁林之路 。逐一去拜访那些古寺古塔,看山野空旷,塔影巍巍。重新聆听梁思成那句:“国内殿宇尚有唐构之信念,一旦于此得以实证。”
平遥古城。龟城平遥位于表里山河、两山夹一川的山西中部。“东拱帝师,西连秦蜀,南通太行,北入云山、雁门”。凭借有利的地理条件,平遥城自古就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这曾是一座了不起的城,与晋商共荣辱 。史料记载:在十九世纪乃至更早之前,中国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并不在沿海地区,而是在内陆山西的平遥、祁县和太谷等几座小城里。“其中,又以平遥为最” 。
往前追溯几百年,那时的平遥,“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蛐蜒巷,它明代就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在晋商的历史上,平、祁、太三大商帮势均力敌。但最早的“票号”,是诞生在平遥。
曾浓墨重彩的“晋商”二字,如今依旧带有传奇意味。如果你俯视平遥古城,会发现它形似老龟,按八卦布门,分别对应喻意。
这座老城的文化感和历史感,即使放在全国来说,都是无与伦比的。所以2017年,举办平遥电影节,把平遥带给了世界。
有人说,“晋中的数处明清富豪家宅,在汾河东岸的平原上排开,古城平遥则像是一个装满民间珍宝的匣子。”冬天去走一走,是萧瑟的,安静的,人潮褪去的,漫步在那棋盘般方正的古城街巷中,感觉刚刚好。你可以在想象中,还原出一座明清古城原本的模样。
乔家大院因为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的取景地之一,祁县乔家大院的名气一直非常响亮。甚至很多人提起晋商的第一反应,就是乔家。
最让人着迷的,是那些繁复美丽的雕刻。百寿图影壁,精美的木雕工艺则藏在每一扇门上面,能让人仔细看上很久。可爱的砖雕葡萄,寓意多子多福,绵延昌盛。祈愿、教化、传承,这是山西人、大院人千百年间承袭不变的传统。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这座大院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来到山西,看过了奇迹般的应县木塔和悬空寺,也不要忘了在晋中的辽阔土地上,还有着古城大院和窑洞古村的烟火气息。
“黄河于此分割了北方与中原,缓冲了游牧与农耕,战争、贸易、民间往来,每一种形式总会在此留下印迹,因为这里的大小山河冲刷出了众多盆地,而盆地总是擅长积累文明。在外有天然壁垒,在内可囤积财富,既是南北交界之地,又是东西分割之地。山西,你是华夏文明的心脏。”
人说山西风光好,人文更好。在很多人心中,山西的塔,山西的祠,山西的石窟,山西的古城,就是中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一个沉淀了中华几千年文明记忆的旅行地。
每个人的旅行版图上,都不能没有山西。那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寻找到文化归属感的地方。那里值得去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晋善晋美的山西,值得每位旅人,用心探索,细细品味,一去再去。
(信息源自凤凰网旅游《遇见旅行》)
山西最有特色的五座古镇
念旧的人都对古镇有种执念,它们或是藏匿在尘世,或是隐蔽在山水间。皖南的古村落,江南的水乡,像是笑容甜美的少女。北方中原地区的古镇,却在低调之中又带着一丝霸气。
民间建筑,一直以来都有「北看山西,南看安徽」的说法。皖南古民居是一抹粉墙黛瓦的清新,而山西古镇则是一种庭院深深的富丽。
人们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就是因为这里的土地虽然朴实无华,却坐拥着数不尽的古老文明。
挑个安宁的季节,好好去拜访一遭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在这片古朴晋地之上,它们都曾辉煌过,也没落过。某处不起眼的墙面,可能都伴随着一段繁华历史。
王家大院(山西·晋中)“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
乔家大院因影视剧而声名在外,但其实在山西省内名气更大的是王家大院。前者是商宅,后者是官宅。在占地面积上,王家比乔家大了足足十倍还要多。
这是一座历经明清两朝,花了300多年时间建成的东方古堡。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左右对称,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不止五巷六堡一条街,就连那88座院落也全都各具特色,没有一处是雷同的。
王家大院的格局,是继承自西周时期的「前堂后寝」风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王家门第威严,礼制规整。
并且整个大院还充满了文化气息。凡是有堂厅的,一定有楹联;有门户的,一定有匾额。
王家大院是晋商大院里的一幅杰作。因为它将清代的装饰特色,还有北方的那种硬朗气质都显现了出来。去过之后就会懂,那句“王家归来不看院”真的是名不虚传。
平遥古城(山西·晋中)“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如果想找寻关于走西口和晋商的历史与记忆,可以来平遥看看。这是一座近三千年历史的县城,登上古城墙就能可以俯瞰城中所有建筑。
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票号、镖局、县衙、文庙……从城墙到街巷,一砖一瓦都充满历史感。
在历史上第一家私人银行「日升昌票号」里,保存着很多关于晋商的传奇故事。在保存最完整的县衙门可以了解到县太爷过去的生活,还能看到有趣的升堂表演。
皇城相府(山西·晋城)“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皇城相府是一处官宅,主人是清朝的陈廷敬。作为《康熙字典》的作者之一,他也是康熙帝曾经的老师。名中的“皇城”两个字,是因为康熙曾经两次下榻于此。
在明清的260年间,从这座宏伟的建筑群里走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因此才会有文化巨族之称。
这座城堡整体上依山就势,有内城和外城两部分。总共16座院落,640间房屋。
整个建筑群的分布十分错落有致,前堂后寝,左右内府。还有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等,分工既明确又齐全。
北方建筑似乎就是自带一种大气和浑厚的气场。因为曾经接待过皇帝,所以这里还会有迎圣驾的表演。
碛口古镇(山西·吕梁)“九曲黄河第一镇”
想看山区的窑洞民居,一定要来黄河岸边的这座古镇。这里如今还保持着古时的生活模式,于是被称为“活着的古镇”。
碛口是晋商的起源之地,在历史上也曾是金融中心之一。所以这里至今还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货栈、票号、当铺。
转了十八道弯的街道全都是用石头铺砌,家家户户门前都有高圪台。一切都还保持着最质朴、最复古的样子。
大阳古镇(山西·晋城)“中国古镇活化石”
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大阳古镇是赵飞燕的故乡。在明清时期,这座小镇曾经文运盛兴,出过许多了不起的人物。
这里有规模十分宏大的明清建筑群。什么城池寨堡、街巷纵横、官宅商居、楼阁津梁、寺庙祠庵,应有尽有。还有那些数不过来,也叫不上名字的大院。
街巷间某处不经意的小角落,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散发出沧桑的韵味。
捡拾一些时光碎片,在脑中拼凑起一段鲜活的记忆。也许就是挨家挨户去拜访古镇的意义。
这些古城镇,裹挟着某个时代的记忆和生活气息。一步步靠近时,好像连岁月流逝的速度都慢了下来。
街上的店铺和作坊,屋后的几亩菜田,似乎会让过去某个时刻的画面突然浮现在眼前。走得久了,人也就不知不觉走进了旧时光里。
古镇是一处布满伤痕的时光遗迹,却也正是那些伤痕才让它更美丽。那些上了年纪的石雕,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那扇布满灰尘的旧窗,承载着许多记忆。似乎轻轻一推开,就会有故事入梦来。(信息源自《旅行攻略》)
土到掉渣,潮爆全国,这个省让全国人民酸了
头图 | 五台山
在山西黄土地上,有着最多的古建筑,沉淀千年光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黄土。
所以来到这里的人们,第一印象是山西土到掉渣。
等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山西也很潮。
第五个获国家批准的国际电影展就在山西平遥,促进了西方电影与非西方电影的交流。
今天国馆君就来聊聊这个又土又潮的山西。
一聊到山西,第一反应是:煤老板!第二反应是:老陈醋。
好像山西人都是喝着老陈醋长大的煤二代。
他们极有可能会给你个白眼。
因为煤老板只是个传说,即便是山西人,一辈子也没见着几个煤老板。
但醋,确实是名不虚传。每个山西人都是醋坛子。给他们一桶醋,能给你醋溜整个世界。
醋溜白菜,醋溜花生米,醋溜鹌鹑蛋,这些还是常规操作。
醋泡辣条,醋溜香蕉,老陈醋冰淇淋,不愧是山西......
只要你敢想,万物皆可加醋!
因此,山西得外号:吃醋大省。
如果你问一个男生,第一次吃醋是什么时候?
他可能会说:“当喜欢的女生对其他男生笑的时候。”
如果这男生是个山西人,那画风就突变了:“第一次吃饺子的时候。”
“......"
对于山西人而言:人是铁,饭是钢,一顿没醋饿得慌。
据说,每一个出门在外的山西人,行李箱都有一瓶完好密封的山西老陈醋。
但这个说法,马上就被山西人否定了:“闹甚了!那点儿哪够!我们都用5斤的桶装。”
此瓜一爆,众多吃瓜群众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五斤怎么搞完的?”
对于山西人来说,答案其实很简单。
在其他地方,醋是用来蘸的。而他们是用来喝的。
吃包子的时候,要给包子灌入醋汤;吃面条的时候,要用醋作为面汤,最后再把那口醋汤送入口中,才算完满。
就连美食家汪曾祺都感慨万千,在其《人间有味》开篇就是:山西人真能吃醋!
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
邻座的客人直瞪眼。
酸得够劲儿的那股味儿,早已是山西味儿,刻入了山西人骨子里。
明清时期,人口骤增,土地减少。为了生存,山西从商者十之六七。他们推着木轱辘小车,载着沉重的粮食和盐,爬过太行山,跨过黄河,穿行于沙漠中。不仅要忍受路途波折,还要忍受思乡之苦。此时只有那怀中的老陈醋,倒一碗醋,一口闷,畅快地啊一声,酸香味弥漫四周,片刻回乡。
为了家乡的亲人,再难也能坚持。一代又一代的晋商,凭着吃苦耐劳的性格,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清朝的山西,堪比今天的北上广深。四大晋商的总资产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这就是富可敌国!
山西人表示:不管生活有多难,闷一口够劲儿的老陈醋,不矫情也不怂,就是干。
山西的醋,越老越香,如酒一般。
一坛正宗的老陈醋是要经过“磨、淋、熏、蒸、陈”5道程序,82道工序。
在经过至少一年的陈放后,才成就一坛色泽黑紫的老陈醋。
那正宗的醋味儿闻起来香酸扑鼻,吃起来又绵又香。而且它可以凭着自身的酸度便可以抑制腐败变质,久放不坏。所以,保质期是什么,山西醋表示不存在。
保质期是什么,山西古建筑同样表示不存在。
有句话说得好:陕西地下宝,山西地上宝。地下都是墓,地上什么宝呢?
古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质建筑,时间越久远,就越难保存。
中国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全都在山西。
上世纪30年代,有位日本学者夸下海口:想看唐代建筑,只能去日本。
面对日本人这份蜜汁自信,中国古建筑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出马了。
●他们用6年的时间,终于在山西五台山找到了佛光寺。
它建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比日本引以为傲的三十三间堂早了整整300年,狠狠地甩了日本人一耳光。
图 |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根据统计,元代之前的古建筑占了75%,山西被称为“古建王国”。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凝固着千年的时光。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的杰作,拥有近6万尊的造像。
图 | 源于环球旅行——云冈石窟
当它们出现在眼前,孤独静寂不语不言,天地都变色了。你连挣扎一下都来不及,就被拖回它们的朝代。
图 | 源于环球旅行——云冈石窟
●应县木塔,更是一座奇塔。
其塔周,挂满风铃,那是不同朝代的人在修缮木塔时,发现哪个风铃坏了就摘下来,换上新的,到现在都成了文物。
图 | 应县木塔
你想啊,满塔坠着不同年代的声音,风一吹来各自作响,随随便便上千年就数过去了。
如今它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共同被誉为世界三大奇塔。
图1 | 埃菲尔铁塔,图2 | 比萨斜塔
悬空寺,全木质框架式结构,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
“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难以想象,1500年前,古人是如何在如此陡峭的悬壁之上,建造了这样一座精美的寺庙。
它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岌岌可危的十大建筑”。
......
山西那悠长的历史文化底蕴,伴随着那扑鼻酸香的老陈醋,走过了上千年。
图 | 平遥古城
醋,虽不起眼,却进入了中国老百姓七件必备品名单中:菜米油盐酱醋茶。
正如山西。
如果把全国各省当成一个班级的话,那山西就是班里默默无闻没当班干部的学霸,但回回考试都能挤进前七。
●当考到语文时,山西在试卷上写出了:
山西话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汇,听山西人说话,分分钟教你学文言文。
你又思慕谁了?(思慕=想着)
后生,恓惶了么?(恓惶=可怜)
而且口语交际中,山西话还自带卖萌属相。但凡小而可爱的东西,山西人都爱用叠词呼之。
豆角角,瓶盖盖,菜叶叶,捶腿腿,喝水水......
●当考到数学时,山西写出了:
这里曾是中国当之无愧的金融贸易中心。
平遥古城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中国第一家票号在这里诞生,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从此,晋商的票号遍布大江南北,中外瞩目。
图 | 平遥古城
●当考到历史时,山西写出了:
俗话说得好,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5000多年前,黄、炎二帝从这里开启农耕文明,赋予了中国最初的底色。
4300多年前,大禹在这里建都。这里最早叫中国。
●当考到政治时,山西写出了:
春秋时期晋文公称霸;
李世民在太原起兵造反;
到了五代十国,山西产生的皇帝可凑成两桌麻将......
●当考到地理时,山西写出了: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吕梁山,北有阴山,南有黄河。
山川天险成为了自然屏障。
自古以来,山西都是防御北方诸胡的门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 | 吕梁山
这样的山西,怎么可能不在考卷上得高分呢?
然而到了今日,班级里的学生都在重点发展经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山西却在班级中,愈来愈透明。
曾经的山西也以自身带有的资源——煤炭,来促进发展。
然而“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不仅不能带动山西长久发展,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固化、人才外流等。
幸运的是,山西正在解决问题,天空也逐渐恢复成动人的天蓝色。同时往文化旅游方向发力,改善交通,输出文化影响力。
2020年,太原的地铁开通了。这一喜悦的消息在山西朋友圈炸开了:这一天,终于等到了。
而山西那几千年来十分优秀的文史成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山西的美是醇香的,如那坛色泽黑紫的老陈醋,如应县木塔上挂满的风铃,风一吹响起的便是几千年的风华。
相信明日交出的考卷,山西成绩定不会差。
干了这瓶老陈醋,山西人继续闹他!(闹他:加油)
参考资料:
纪录片 《航拍中国》
纪录片 《飞越山西》
文字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