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生活离不开语体意识

【说语话文】

作者:饶高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东京奥运会期间,苏炳添站在百米飞人决赛跑道上,成为国人骄傲。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刊文“苏炳添YYDS(永远的神)”刷屏朋友圈。留言中有人评论“如今官媒也这么潮了”。另一方面,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指出,未成年人群体中也已实现了城乡无差的“全民上网”。随之而来的是“本届小学生开始用YYDS写作文”了。XSWL(笑死我了)更是一度冲击年度热词。YYDS、XSWL、U1S1(有一说一)、dssq(大势所趋)等“拼音梗”既给网络语言生活带来活力,又因其“出圈”而令人焦虑。

近年的流行语中,拼音梗的数量和比例大幅增加。而且与别字梗〔如“杯具”(悲剧)〕一样,拼音梗的直接来源也是广泛使用的拼音输入法。这类流行语从我们的本土语言生活中产生,或因交际中的省力原则而过度简化形成,或化偏误为调侃而自己赋能了流行度。它们或可被称作“内生型”流行语。

21世纪初的“流行语”和“新说法”往往通过外语或方言的语言接触,抑或是直接输入和出现新事物而产生。而这类“输入型”流行语在近年来流行语中所占的比重已大不如前。内生型流行语在全民网络语言生活中涌现,却能维持统一的语言形式和语义,细思一番不乏令人惊奇之处。这背后是一个愈发趋同的网络语情场,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一个覆盖全国的、愈发统一的共同语社区。可以说,这是普通话推广和汉语拼音普及的伟大成就。在一个方言、语言破碎的疆域内,根本不会产生大江南北通用的拼音梗或任何内生型流行语。

因此,小学生写作文用起了“YYDS”,可算是一种“幸福的烦恼”。然而,烦恼终究还是烦恼。语言生活的圈层理论和交际原则告诉我们,在不同领域和圈层,面对不同对象,应当有不同尺度的语言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下列五类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招牌、广告用字,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也就是说,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自主写作中使用流行语和拼音梗等网络语言,无可厚非,甚至也可说具有一定积极意义。而在训练语言规范的作文写作中,尤其是考试作文中使用拼音梗,就很不合适且不规范了。

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不同的圈层之中。掌握和熟悉一个圈层的语言规范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生活的必要训练,是基础教育应当给予学生的。家宴欢聚之时就不要文绉绉的拽“大词儿”了;写通知、写申请的时候也不要满篇“我觉得”“大概是”;而考试作文则更需要有一丝对庄雅文体的敬畏和尊崇。这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当培养公民具备必要的语体意识。这对于塑造和谐良好的语言生活十分必要。

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公民的义务,更应该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而逐步建立和完善各个不同圈层的语言规范,实现不同对象、不同行业的语言标准,则需要社会大众建设性的、积极向善的探讨和参与,也需要语言文字管理部门更进一步的努力。普通话全面普及、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规范汉字得到充分使用,在语言文字事业三大历史使命基本完成的今天,我们又面临群体话语、行业语言、机器语言等一系列崭新的问题,这都有待公众和专家共同努力,创造更加和谐的语言生活。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5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