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中的禅意从何而来?一栋别墅一首诗,是他成为诗佛的开始!

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诗佛王维在长安南部的终南山下建造别业,从此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因为终南山在辋川,故终南别业又被称为辋川别业。

半官半隐,是唐朝时士大夫们的理想生活状态,他们一边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向往,又有着采菊东篱下的隐士之心,两全其美的生活状态如何才能做到呢——工作日照常上朝,为君分忧,休息日就到山林中,建造一所别业,游弋于山水之间。

辋川别业就是王维中晚年,为半官半隐的生活而修建的,在这里,他时时与好友吟诗作赋,相传辋川别业有盛景20处,他曾和好友裴迪逐处作诗,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多出于此,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又如这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从诗歌体裁上来说,《唐诗三百首》将其编入五言律诗,但也有诗集将其编入五言古诗,但严格地来说,这首诗应该是一首五律拗体诗,这是盛唐诗人作律诗的特点,不论五言、七言,都喜欢用古调作起联,像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都属于此类。清朝高步瀛曾在《唐宋文举要》中评价这类诗说:

“此等作律诗,读则体格极高,若在古诗则非其至者。”

就是说用这种方法作律诗,极难驾驭,但读来具有非常高的格调。大概也只有盛唐诗人,才敢于在诗词的创作上如此“卖弄”自己的才华吧。

01

与佛的渊源

王维诗读着非常有禅意,我们常说一个人最终的样子,和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遇到了怎样的人、经历了怎样的事,都可能决定他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王维就是如此,他诗中的禅意,不是凭空而来的,实际上,王维与“佛”的渊源,打他还没出生就已经开始了,并伴随了他一生,最终成就他“诗佛”的美誉。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非常了不起的王氏,一是琅琊王氏,自东晋以降,就是顶级门阀士族的代表,出现过王导、王羲之等鼎鼎大名的人物;另一个太原王氏,自魏晋以来就是非常显赫的家族,到唐朝更是“五姓七族”的高门贵族。

王维就生在太原王氏,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

优渥的家庭背景,往往意味着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王维的祖父王胄,官至协律郎,就是掌管朝廷礼乐音律,耳濡目染之下,王维在小小年纪就体现出了超高的音乐素养,一首琵琶更是超逸绝伦;其父王处廉官至汾州司马,十分擅长诗文,亲自教导之余,望子成龙心切的老王还请过很多家庭教师,专门负责王维兄弟的诗文教学;他的母亲崔氏,擅长画画,王维又从小随其母学画,所以王维在绘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苏东坡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和王维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这里必须重点说说王维的母亲,她出生于另一个高门大姓——博陵崔氏,想想也是,古代讲究门当户对,没有家庭背景做支持,怎么可能嫁给太原王氏呢。

王维年纪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母亲,而这位母亲除了擅长画画之外,还笃信佛教,王维字摩诘,就连名字,都来源于佛经《维摩诘经》,由此可见,王维与佛的渊源之深,仿佛冥冥之中就注定了,他要成为“诗佛”。

02

少年游侠梦

但家庭中佛教气氛再浓郁,年轻的王维毕竟不可能对佛法有多高深的领悟,他和大多数少年一样,充满了豪侠之气,初次进京应试,就写下了“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少年意气。

也当真只有这样的少年气,才配得上盛唐的辉煌吧。

长相俊美,有豪侠气质,还多才多艺的王维,很快就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受到众人追捧,相传他还因那一手冠绝当时的琵琶和文采华丽的诗文,受到了玉真公主的青睐,最后得中状元,在朝中任太乐丞。这个官职和他祖父差不多,都是负责皇家音乐舞蹈的官,这种事儿对王维来说,简直小菜一碟。

按理说,王维应该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可命运偏偏要捉弄他——王维受黄狮子舞的牵连,被贬官了。要知道,黄色在古代是皇家专用,特别是唐朝以后,对此十分重视,唐高祖李渊就命令规定了普通人不得穿黄色衣衫,唐高宗时期把范围进一步缩小,规定只能皇家能着黄。王维这黄狮子舞,显然犯了忌讳。

这一贬,王维就到了济州,做了个参军。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这被贬前后,王维的发妻因难产而死,他真正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王维还很重情义,发妻死后他独居30年,终生未娶。

直到张九龄拜相,他重用王维,将其提拔为右拾遗。但经历了人生厄运的王维,似乎对仕途有些倦怠,他不愿意呆在长安这个漩涡中心,他想重新拾起心中的波澜壮阔,于是便踏上了塞外的旅途——去圆他的另一个少年梦: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来到边塞,王维就被那迥然不同的异域风情打动了,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丽景象,写下“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豪侠诗句,此时已年近中年的王维,血液中依然流淌着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03

被迫任伪官

本以为他终于从悲伤中走出来,可这时贤相张九龄走了,奸相李林甫来了,野心蓬勃的安禄山来了,紧接着安史之乱也来了。

长安沦陷,来不及出逃的王维被安禄山俘获,被迫做了伪官,平叛之后王维又被下狱,这可是叛国的大罪啊,九死一生。幸好他作有《凝碧池》一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一片忠心,日月可鉴。再加上他弟弟王缙在安史之乱时评判有功,自愿削籍为兄赎罪,又有好友裴迪等人从中周旋,唐肃宗本人也十分欣赏王维的才华,这才得到了宽恕。

俗话说否极泰来,经历了重重厄运的王维,反倒官运亨通了,肃宗年间官居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

但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了,那个少年游侠,那个边塞男儿,早已看透一切,投入了佛教的怀抱,世俗中的那些事,都与他的禅机一起,被写入了诗中。

04

《终南别业》

这首《终南别业》,是王维前半生的总结,也是他入佛的开端。

起句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自幼因母亲的影响,受到了佛法的熏陶,到中年时代,经历了人生坎坷,厌恶了世间凡俗,越来越有求道之心。很明显,王维的道,就是对佛法的参悟。晚家南山陲,是点题,也是王维在人生际遇的夹缝中,做出的必然选择。

颔联写“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他终于放下了那个少年游侠儿,在修禅崇佛的平淡人生中,独自一人陶醉,也无需向他人诉说,所谓“空自知”,是看透了,万事皆空。中年之后的王维,是真正领悟到什么叫“空”了,这一点从他的诗中就可以看出,“空”字出现频率实在太高,我们熟悉的“空山新雨后”、“空山不见人”、“夜静春山空”,都是王维对万事皆空的注脚。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写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信步在溪水边,走到水的尽头,干脆就坐下来,看天上云卷云舒,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这一句,是所有王维诗中,最为人熟知的一句,也是王维在通往“诗佛”的道路上,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读着这句诗,仿佛就被王维代入了他的生活中,看到了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的领悟,能让人感到安宁,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禅意吧。

在世俗人看来,王维这样的生活未免太过高深,也太过平淡,但世俗人哪里知道,这样的生活中,有着最惬意的乐趣,在山林中偶遇一个垂钓的老叟,或一个砍柴的樵夫,甚至一个普通的游人。和他们钓鱼的100种方法,砍柴省力的窍门儿,聊一聊风景哪边独好,越聊越开心,甚至忘记归家。

有人赞美王维这首诗,说此诗用语、意境、风格都和陶渊明相似,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可不是吗,他独自一人,看遍了山中胜景,行到了水穷处,看见了云起时,最终归于和林叟的笑谈中。

正如王维的一生,经历了少年成名、公主青睐的辉煌,经历了黄狮被贬、叛军伪官的低谷,人生大起大落,绚烂之极,最后归于山林,成为了隐居的诗佛。

05

小结

醉心山水,参禅崇佛的王维,原本也和盛唐诗人一样,有过游侠梦,有过边塞情,他激昂过,也争取过,如果所有剧本都按照最原始的发展,他可能会成为另一个飘逸绝尘的诗仙,又或者成为另一个风味独特的边塞诗人。

但世事没有如果,而人世间也需要一个诗佛。

传说故事中,凡人成佛,都会经历无数劫难,要历经人间沧桑,王维在这些劫难和沧桑中,参悟了红尘,中年后,在南山陲为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家,建造一所房子,面朝南山,春暖花开。

喜欢记得来一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