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死后借尸还魂,变成年轻风流公子,还能记得前世之事

“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

◆ ◆ ◆

内容来源 | 《聊斋志异·长清僧》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自唐传奇小说流行以来,“借尸还魂”的故事就深受欢迎,大概是因为古代民间传说有许多类似的说法,也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吧。《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长清僧》,就讲了一个老和尚借尸还魂的故事,但和纯粹猎奇的故事不一样,《长清僧》颇具新意,有作者蒲松龄对“不忘初心”的探讨。

01

借尸还魂

故事发生在清朝长清县,今山东济南新区,说县里有个老和尚,道行高洁,八十多岁还身强体健。有一天他突然摔倒不起,等徒弟们发现时已经圆寂。然后奇事就发生了:

“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

从山东到河南,如今高速公路也有好几百公里,老和尚的魂魄分分钟就到了,当时正有一个纨绔子弟,骑马带领一群小跟班“按鹰猎兔”,突然马儿受惊狂奔,纨绔子弟坠马而亡,你说巧不巧,老和尚的魂正好撞到纨绔子弟的尸体上,就这么阴差阳错,老和尚借尸还魂了。

过了一会儿“小公子”苏醒过来,身边的随从、仆人、漂亮的小姐姐都围上来表示关心,小公子却说:“咦?我一个和尚,怎么到这里了?”众人都以为他摔傻了,纷纷开导,“小公子”一看说不清,干脆闭上眼睛嘴巴不说话,便打道回府。

回到家里,“小公子”就像转了性儿似的,大鱼大肉也不吃了,酒也不喝了,每天只吃粗茶淡饭,每天晚上也不要小姐姐们相伴,独自一人睡觉:

“公子托以病倦,悉卸绝之。”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但这位“小公子”头回得太快,家人都还不适应,反而整日忧心忡忡,担心他是不是真的摔坏了。

有一天“小公子”忽然说想出门散散心,家人开心坏了,咱家公子爷终于回过神了,可谁知道“小公子”一开口就要去山东长清县,吓得众人赶紧劝阻,说您这病才刚好呢,不宜出远门,就在附近走走得了。

“小公子”不听,执意要去,众人没办法也只好从了。

02

故地重游

到了长清县,一切如故,“小公子”轻车熟路就来到了寺院,他问原先的弟子老和尚去哪了,弟子说师傅已经在前不久圆寂了。在弟子的带领下,“小公子”来到老和尚墓前祭拜,自己给自己烧纸,也是闻所未闻。

临走之前,“小公子”嘱咐小和尚说:

“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

你们师傅那可是个严守戒律的高僧啊,他留下的手稿遗物,你们一定要保存好,不要损坏了。什么叫凡尔赛,这才是最高级的凡尔赛,死后借尸还魂给自己烧香,还要当众赞美自己一番。

回家后,“小公子”心灰意冷,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来。

03

表明身份

又过了好几个月,“小公子”实在按捺不住,悄悄离家出走,又来到从前的寺院,这次他倒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开门见山,对以往的弟子们说:“我就是你们师傅!”

不出所料,弟子们像看着神经病一样看着“小公子”,为了自证,“小公子”讲述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还把老和尚生前事迹复述了一遍,大家才相信了,之后弟子们就像老和尚生前一样服侍“小公子”。

你老和尚倒是回寺庙了,“小公子”的家人突然没了儿砸,可不伤心吗。多次派人来求他回去,都不为所动,一年后又送来许多财宝和衣服,他只留下了一件布衣,其余全部退还。“小公子”的朋友去探望,他也沉默寡言,非常质朴真诚。

“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04

异史氏曰

整个故事脉络非常简单,蒲松龄在篇末“异史氏曰”中说,人死则魂散,老和尚的魂魄行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性定”罢了,认准了目标后,坚定不移,不妥协不动摇,最难能可贵的还不是坚持,而是:

“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个老和尚最让人感到惊奇的,不是他能死而复生,而是他从清苦的僧侣生活,一眨眼到了豪门贵族,本来可以就此享受奢华的生活,但他依然能够坚持从前的目标,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做梦也梦不来的好事,更何况本就清苦的和尚呢?

蒲松龄借老和尚的故事,是要告诉世人,无论你是想事业成功、还是学业有成,你都需要“性定”、“凝志”,这是蒲松龄对待人生的观点,如另一篇《阿宝》中,他也表达了一样的观点:“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 END /  ————

推荐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