晞星教授诊治的医案中的隐性知识,探求王晞星教授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的辨证论治规
目的: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王晞星教授诊治的医案中的隐性知识,探求王晞星教授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的辨证论治规律。通过临床收集王晞星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的临证医案,依托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分析病、症、方、药之间的关系,力求整体认识王晞星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的辨证论治规律,并为全面总结王晞星教授学术思想奠定基础。方法:将王晞星教授门诊使用半夏泻心汤的病历资料收集整理,运用MySQL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将其准确无误地录入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处方及用药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并对结果进行复杂网络关系图可视化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在800个病例中,患者就诊性别分布的男女性别比差距不大,无明显意义,这提示王晞星教授在使用半夏泻心汤无明显的男女性别偏好。根据频次分布,主要年龄组分布由高到低分别为:50~59岁组(31%)>60~69岁组(27%)>40~49岁组(22%)>70~79岁组(8%)>30~39岁组(6%),共占94%。
2.病种分析:所涉及病种共86种,主要分为恶性肿瘤疾病与多种内科杂病两类。其中频度分布前十名的分别为:直肠恶性肿瘤(22%)、结肠恶性肿瘤(14%)、胃恶性肿瘤(7%)、慢性胃炎(6%)、口腔粘膜溃疡(4%)、结肠息肉(3%)、溃疡性结肠炎(3%)、慢性腹泻(3%)、胃息肉(2%)、食道恶性肿瘤(2%)、贲门恶性肿瘤(2%)。在频数>10的病种中主要是由恶性肿瘤疾病(47%)及消化系统杂病(27%)组成。3.症状分析:根据频数分析显示,在800诊次中患者的症状要素一共有149种,其中频次大于10的症状要素有45种,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症状(59%)及其他系统表现(27%),频数分布排名前5的消化系统症状主要是:大便溏、腹满、食欲不振、腹痛、吞酸;其他系统表现频数分布前5的症状主要有:不寐、口干渴、疲乏、口中生疮、口苦。对症状进一步关联分析可发现,除了半夏泻心汤常见的“呕、利、痞”三症外,食欲不振、肠鸣、口腔溃疡等症状也可视为半夏泻心汤的治疗主证范围。这提示了在运用半夏泻心汤时王晞星教授重视患者脾胃的寒热虚实变化,注意相关的症状表现。
4.用药规律:800诊次中所包含的药物共188种,除去半夏泻心汤主方中的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炮姜、党参、太子参、人参、甘草(生甘草、炙甘草)外,药物频次>20次的药物还有59种,其中频数排名
前十的药物为:苍术、薏苡仁、浙贝母、山慈菇、土茯苓、天龙、茯苓、百合、蒲公英、白芍。王晞星教授临证在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时常加土茯苓、薏苡仁、浙贝母、山慈菇;治疗胃肠息肉加用乌梅,为防癌变往往还加用浙贝母、山慈菇、土茯苓等药物解毒散结;无论是消化道恶性肿瘤还是慢性肠炎中,出现便血时王晞星教授常常易干姜为炮姜,同时加用槐花、地榆以增强凉血止血功效;难治性口腔溃疡加用木蝴蝶、马勃、冬凌草等药物,胃热较重时往往还合用清胃散;腹胀甚合用四逆散。结论:王晞星教授在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时主要从“辨病论治”和“抓主证”两个方面进行治疗,以“中焦不利,寒热失调”为主要病机概要,即脾胃脏腑功能不和、气血阴阳失调,脾寒胃热贯穿始终。治法以“和解”为上,驱邪扶正,平调寒热,在辨证论治、秉遵“和法”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症状与原发病进行加减,用药平和,祛邪不忘扶正,充分体现了“和法”诊疗疾病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