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碾步”

本文作者

碾步大体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连续的上步,步与步之间的衔接需要碾步(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碾步之先,前弓腿的重心一定要移动到脚跟上,此时前脚掌虚贴地面,然后再转体,通过抽胯根以及腰脊的催动,由膝带动以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向外辗转。碾步过程中切忌脚掌高高翘起,离开地面挪动。

注意:在碾步过程中,不可将体重全部沉落在前弓腿上。此时身体要放松,内劲要向上虚灵,如果此时体重全部落在弓腿上,在碾步时又不知虚灵,久而久之膝关节必会受损。

二是拳势转换方向时需要碾步(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此时转体大都在180度以上,可实腿碾转,也可虚腿碾转。即使是实腿碾转,也切不可将体重压在实腿的膝关节上,而是以实腿的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向内碾转。转体在180度以上的拳式,除了注意掌握碾转的方法,还要注意圆裆开胯,即在转体之前,两腿膝、胯放松,先将后腿膝盖外开,在转体的过程中,以腰的转动带动前腿的前脚以脚跟为轴向内碾转,如此可避免形成尖裆和撅臀。

三是在大角度转体之后,形成弓步之势时,前腿前弓,后脚要向内扣脚碾转(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拳式)。此处与24拳的脚部处理方式是不同的,24式采用的是蹬脚跟。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处理方法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劲力上的不同。弓步时蹬脚跟,脚跟向后移动的同时劲力是向后下方泄去,与弓势相悖;而前弓之时,后脚以脚跟为轴向内扣脚碾转,有一个助弓的向前上方运出之势,同时腰有可靠之后援。这是二者之间根本上的不同。但是在做这个动作之时胯膝要松活,这是要点之要。

碾步时应注意的要点是:腰、胯、膝、踝一定要放松。腰不转脚万万不可自作主张地先动,腰动脚动,腰停脚停,脚的碾转不要先于腰的转动。在腰的带动下,脚的碾转恰到好处。碾转时,膝盖不要丢掉脚尖也是至关重要的。

唐才良按:

不少人(有些名家)在做85式的单鞭、搂膝拗步、玉女穿梭等动作时,后脚跟往往会欠起向外碾转移动(即:脚掌着地为圆心,足跟弧形向外滑动),这是泄劲,不合拳理,后足跟切不可乱动。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第92页指出:“左足在前作弓步,右足在后为直线,足根不可欠起”。

武谈聚贤理事会群聊纪要

Alice Bei Dong(实名董蓓,现住澳洲,是丁金友和李福妹两位老师的弟子):

非常赞同唐才良老师在《碾步》一文中讲到在练玉女穿梭和单鞭、搂膝拗步时不能转后脚跟,这是泄劲,后足跟千万不能乱动,我非常赞同。现在练习杨式太极拳的人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原理呢?

唐才良:

如果练养生拳,实足转,虚足转都无所谓。
如作为武术练,那要符合拳理。武术中的动作都有特定的攻防假设,不能乱划一通。
        关于85式单鞭实足扣,是傅(钟文)先生的创造。我查阅1921年到1934年太极拳的著作,几乎都是虚转,在六十年代才出现实足扣。
       《杨式太极拳》一书,是在上海杨家各弟子,如田、叶、禇、濮、张玉等弟子讨论的基础上,以傅名义发表的,这些杨家弟子都是虚转的,因此周元龙在执笔,以及配画时都作虚转扣,书出版后傅认为虚转与他不符,要求修改,出版社未能采纳。书中第18图至今未改。
        上海褚桂亭、濮冰如等大师的传人都是虚转,邯郸杨澄甫的儿子,如老二老四所传,也均为虚转,都与傅家不同。
       单鞭时后足跟欠起,是泄劲,不信一试即明。
以脚掌为圆心,脚跟为半径的碾转,只在转身摆莲,作360度旋转中使用。

涵斋:

唐老师这个观点我也赞同,致柔拳社的传承也是虚脚转动。

红艺:

唐老师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我老师在教拳时,特别强调这一点,她一直说澄甫公说“貌似实脚转,实是虚脚转”。

唐才良:

红艺,濮老师讲得对。

杨大卫(感恩太极大学堂):

实转虚转只是形式的不同,关键是能否在转动过程中能否做到劲力的连绵不断和贯穿。足跟碾动也是同理,其他武术中不乏足跟碾动之势,如果碾动是接地之力形成崩腿或协助劲力传导,也是可以的。 形式是内在质量的外在表现,没有内在劲力的贯穿,不论是实腿转还是虚腿转,不论是定足跟还是蹬撑的碾动足跟,都是空架子。

(武谈上海研修中心推送)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