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皇族,也不爱洗澡,她如何成为康熙的“重要女人”?
清朝皇帝康熙在位时间长,自然衍生出各种稗官野史与宫廷奇闻,成为后人拍摄电视剧的好题材。其中,每次拍摄以康熙为主题的宫廷剧时,必然提到一位蒙古族女子“苏麻喇姑”,她为何成为康熙重要的女人,甚至连死后宫熙都不舍得她下葬,究竟有何本事?
▲历史剧中的苏麻喇姑。(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生于1615年的苏麻喇姑,有别于满清皇族身份,她出生在蒙古族的牧民家庭,家境贫寒,比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还要年长两岁。年纪大了康熙非常多,照理来说不太具有所谓“异性魅力”。
原来,康熙幼年时曾染上天花,即便是皇子,在那个年代天花是非常可怕的疾病,宫中人害怕感染,也都不敢靠近小康熙。
此时,只有苏麻喇姑主动表示愿意照顾皇子,每天从早到晚细心照顾其起居,最终奇迹似地让康熙战胜天花、恢复健康。精通满蒙语言的她,40岁时全力教导康熙,循循善诱将他培养成一国之君。
犹如救命恩人,又像人生导师的苏麻喇姑,在康熙即位后,受到相当高的礼遇,甚至被史学家誉为“康熙身边最重要的女人”。
有趣的是,因为出生于牧民家庭,苏麻喇姑“生涯几乎不洗澡”,只有除夕时,才会稍微用清水擦拭身体,如此特殊的习惯,却不会让康熙感到不悦,究竟会不会有“异味”,后人似乎也不得而知。
苏麻喇姑为蒙古族人,原名苏墨(茉)儿(尔)(Sumal),蒙语中意为“毛制长口袋”,清宫中,孝庄称她为“格格”,玄烨称她为“额娘”,皇子、公主们叫“嬷嬷/苏玛拉奶奶”。
“格格”、“额娘”、“嬷嬷”在满语中分别是“姐姐”“母亲”“奶奶、祖母等年长妇人”之意,通过这些称谓,我们可以窥见苏麻喇姑同皇室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啸亭杂录》中提及,康熙帝年幼时,作为小皇帝的启蒙老师,“赖其训迪,手教国书”。孝庄文皇后去世后,苏麻喇姑又担任了十二皇子胤祹的养育之职,彼此共同生活近二十年。苏麻喇姑对胤祹的教养非常成功。
康熙晚年,诸皇子拉党结派,十四阿哥以上完全没有介入者很少,而胤祹就是其中之一。胤祹和苏麻喇姑感情也非常深厚,他在奏折中称苏麻喇姑为“阿扎姑”。
苏麻喇姑病重时,胤祹日夜看护,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奏称:“自嬷嬷生病之日起,十二阿哥即日夜守在嬷嬷身边,阿哥的福晋也昼夜在旁看护。”直至苏麻喇姑去世。
康熙四十四年(1705),苏麻喇姑去世时,便是叫苏麻喇。在乾隆《五体清文鉴》中,“苏麻喇”与“苏墨(茉)儿(尔)”是互为对应的同一词,可见苏麻喇这个名字是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由蒙语改为满语。
参考资料:《清史稿》、《啸亭杂录》
关注【无风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