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林生活散文:夜半蛙鸣
夜半蛙鸣
陈振林
半夜醒来,在一片蛙声里。
迷糊中的我,回到了乡下的童年岁月。夏夜里,月色皎洁,清风徐徐,搬出竹床,拎出几条长凳,一家人或者还有左邻右舍的几个人围坐着,这时候要是没有一片蛙声,那就最是单调了。“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在那一阵一阵如交响乐的蛙声里,人们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说着老人的身体状况,说着田里的收成,说着孩子的学习和未来。脚下有穿来穿去的黑狗,身边有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它们在和那些青蛙们应和着。在奶奶轻轻摇着的蒲扇边,小孩子们慢慢地进入梦香。
这似乎是遥远而可亲的记忆了。
但是,就在这小区里,这座城里的小区里,居然会听到蛙声。这片小区我是经常走的,一栋楼房连着一栋楼房,没有水塘,就是一个小水洼也没有看见呢。这些青蛙们,会是住在哪儿?青蛙是两栖者,它是能够在水里和陆地上生活的。如果没有了水,它们应该是难以生活的。或许有几片草地吧,也是能够勉强让它们栖身的。这些青蛙们,它们会不会是从我的家乡过来?
我的家乡在江汉平原,一马平川,立在田野里向四周看,能真实感受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辽远。大大的平原里看不见一座山,多的是一湾又一湾的水。长江从我们的县城穿过,池塘就在我们的村子边。大片大片的田野里,一年四季长着庄稼,春夏时候青绿逼眼,秋冬时节一片金黄。在那一片一片的青绿庄稼地里,跳跃着无数只青绿的蛙们。它们在寻觅着自己的生活,捕食着庄稼苗上的一只只害虫。
不懂事的我,曾经和小伙伴一起捕捉过青蛙。捕捉的手法也算简单。翻开几片砖瓦,寻几条蚯蚓,用长长的细索子将一条蚯蚓捆成小团状,然后将细索子的另一端系在竹竿上;拿了竹竿,在庄稼地里不停地上下抖动,那青蛙以为是小虫在跳动,就用力跳跃起来,紧紧咬住那团状的蚯蚓,这时候你只要轻轻一拉,青蛙就跟着一道出来了,你就可以将它捉住放进袋子里了。也就是那一次捕捉青蛙之后拿回家时,我遭到了父亲的严厉呵斥。从此,我不再捕捉青蛙,我也阻止着我的小伙伴们去做这事儿。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更是人类的好朋友。在动物世界里,青蛙是勤劳、朴实而不虚伪的成员了。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一下雨,青蛙就多了起来。“草深无处不鸣蛙”,在庄稼里,在池塘边,在树林里,随处可以听见青蛙的叫声。“蛙声经雨壮”,雨后的蛙声更为响亮。你要是有心,就静静地听一听。它们像我们一样,你一言我一语,有些杂乱,却各自亮出最动听的声音,呱,呱呱,呱呱呱。杂乱之后,会沉寂了下来,正如一段音乐中的留白。但就在这沉寂之后,蛙声会轰然再起,“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一池草色万蛙鸣”,那就像在演奏着一场盛大的交响乐。地是舞台,雨天作幕,这些大自然的乐手,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歌喉。立在最高处的那只,应该就是它们乐队的指挥了。
然而,我多年没能听到家乡青蛙的交响乐了。每年春节前后回到家乡,听到的是风雪声,是没有蛙声的。偶尔春夏时回去看父母,晚上睡在自家的老屋里,听到的也不过是零星的青蛙叫声,呱,呱,呱。这反倒让人听出了几分寂寞。
如今的我,住在南方这座城里,常常想起我的家乡,想起家乡的蛙声。已是春末,不由想起宋朝诗人吴涛的诗句:“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想来,家乡的青蛙们应该能经受住东风之寒,已经奏响它们美妙的交响乐了。
那一声声蛙鸣,告诉着我们每次回家的路。今晚,但愿我能枕着蛙声入眠。
陈振林,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十佳教师作家”。以文学养教学,以教学促文学。冰心儿童图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青铜骏马文学奖、麋鹿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全国教师文学专著奖、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大奖获得者;教育部认定中小学校图书馆图书作者,校园文化研究专家,教师培训专家。“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评委,“原生态”语文教学理念倡导者与践行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全国各地进行语文教学、文学创作、校园文化、教师成长等专题讲座(讲课)60多场次。50多篇作品入选中、高考相关试卷,400多篇(次)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在《语文报》《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月刊》等报刊发表教学文章320多篇;在《人民日报》《北京文学》《小说月报》《读者》等报刊公开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出版文集《阳光爬满每一天的窗子》《父亲的爱里有片海》等25部。系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作家,上海图书一等奖获奖作家,“中国好故事”获奖作家,“百年百部故事经典”作家,《北京文学》“重点推出”作家。《读者》《意林》《文苑》《百花园》《教师博览》等刊签约作家。
陈振林文字工作室,是一个语文特级教师的自留地,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小作坊。原创高效撰写各类文字(报告、总结、交流材料,演讲稿,小说,剧本,策划书,广告词,企事业文化整体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