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制造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知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并以其深远的意义、广博的内涵,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众多洋溢着中华民族传统风韵,又散发着西洋异域情调的“中国制造”跨越重洋,行销海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西方掀起一段强劲的“中国风”。它们不仅是中西海贸盛况的实物见证,更是东西方文化汇流与融合的载体。
文明因交流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从不同的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这些中国手工外销艺术品中所组藏着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交融中相互影响、互为借鉴、共同发展的特点。
风情汇东西——中国外销艺术品上的华风欧韵
随着中西经贸、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愈加密切,欧洲上层社会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艺术的风潮,这股风潮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外销艺术品上的装饰图案、纹样和色彩被广泛应用于欧洲的家居陈设、时装设计和园林建筑当中。与此同时,通过来样加工定制,大量反映西方社会生活、审美意趣和艺术技法的图样也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工艺形成了异趣共融的独特风貌。外销品的创作就是吸收再输出、兼收并蓄,不仅有西式器型、中式纹样的结合,还有西方风情的中式加工和中国风貌的西式呈现。
清乾隆·广彩描金人物图折沿碟(一对)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19世纪·西方人物图瓷盘
一套6件。瓷盘敞口,折沿,浅腹。盘心彩绘18世纪英国的市井生活。(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西方人物图瓷盘
一套6件。瓷盘敞口,折沿,浅腹。盘心彩绘18世纪英国的市井生活。(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象牙扇及订货单
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象牙镂雕宝塔花卉纹章折扇
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染色象牙描金双面人物纹章折扇
扇骨象牙制,扇面染绿描金绘繁复的麻院人物纹。象牙染色工艺最早可归溯到唐代,燃料一般使用水调矿物颜料成柒漆着色。(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清乾隆·广彩英国纹章瓷奶壶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清光绪·广彩绘鹰旗商标纹蛋形瓷碟
19世纪开始,广彩的欧洲订单逐步减少,美国商人成为主要的顾客。随之而来的鹰旗、美国老鹰、描绘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事件画面等成为广彩定制中常见的图样。这件蛋形瓷碟上的鹰旗商标表明定制者为美国商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清·广彩法兰克纹章瓷碟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清·广彩“宣统年宝兴造”款福禄寿图折沿瓷碟
此碟为外商定制产品,采用蝙蝠、鹿、梅、八宝等中国传统吉祥纹饰,蝙蝠颈下系一环,中间绘制定制纹章。底款以中、英文绘“宣统年宝兴造”字样。(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清乾隆·广彩纹章八角瓷盘
盘底彩绘英国苏格兰道格拉斯(DOUGLAS)家族的徽章,折沿绘花卉纹饰,色彩清新。(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清·广彩葡萄牙纹章瓷碟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清·广彩纹章瓷攒盘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19世纪·塑料雕双面绘外国人物折扇
扇子整体为西方样式,采用镂空、浮雕技法,并饰以金箔剪贴。纸质扇面绘花园享乐图,营造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象骨雕单面人物折扇
西方古典神话是许多18世纪成扇纹饰题材的灵感来源,且纹饰的绘画水准往往非常高。此扇子的正面象牙扇骨装饰工艺亦颇为复杂而多样。(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清·染色砗磲双面外国人物折扇
在中西贸易往来中也渐渐出现了东西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在中国外销的折扇出现了当时外国流行的风格。此房砗磲制,扇面绘制西方古典绘画。(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染色砗磲双面外国人物折扇
扇面正中开光,绘西洋男女在庭院之中游憩的场景,扇骨为砗磲制,上绘植物纹饰。(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染色砗磲双面外国人物折扇
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黑漆描金庭院人物纹游戏收纳盒
盒呈八角方形,四足外撇,通体描金。画面构图严谨,纹样设计繁密,富有趣味,开光内绘庭院人物故事,做工细致精美。盒内置7个黑漆描金小盒,6个小方碟,20余枚圆形贝母筹码。此收纳盒应为外商订制产品,以供欧洲上层人士晚上打牌时使用。(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黑漆描金庭院人物纹游戏收纳盒
盒呈八角方形,四足外撇,通体描金。画面构图严谨,纹样设计繁密,富有趣味,开光内绘庭院人物故事,做工细致精美。盒内置7个黑漆描金小盒,6个小方碟,20余枚圆形贝母筹码。此收纳盒应为外商订制产品,以供欧洲上层人士晚上打牌时使用。(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名片盒
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象牙雕庭院人物信插
典型的西式用品,采用壁挂式,上部留孔便于悬挂。横格倾斜呈阶梯状,中空处用于放置信件。器身满雕亭台、渔舟往来和市井生活等不同主题的中国庭院人物纹饰,并装饰西方洛可可花卉纹样。信插整体的视觉构图是西方的,但图像的内容却是中国的,这是外销艺术中十分常见的“混搭”风格,再现了西方社会对于东方生活的美好想象。(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银累丝烧蓝提篮(一对)
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铜胎鎏金珐琅大提篮
铜胎掐丝珐琅,使用的珐琅多以蓝色为主,故得名“景泰蓝”,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清乾隆·画珐琅缠枝花开光西洋人物纹双耳瓶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清中期·画珐琅花卉纹酒壶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清乾隆·广彩绿地开光人物图双耳花口瓶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19世纪·银鎏金烧蓝双面牙片贴面人物纹折扇
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19世纪·银鎏金烧蓝双面牙片贴面人物折扇
国际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基地托管
清·《耕织图》册页
木刻版画,以清康熙年间《耕织图》为蓝本绘制,每开均有题句。《耕织图》起源于南宋时期,以图绘的方式详实记录了中国古代劳动者耕作和蚕织的生产过程,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是安定祥和的社会写照,一直受到中国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年间,宫廷画家焦秉贞奉旨重绘《耕织图》,其中,《耕图》与《织图》各23幅,每幅图均有康熙帝御题诗一首。18世纪,随着中西海贸的大规模开展,西方掀起一股“中国风”的社会时尚。“耕织”、“渔樵耕读”等表现农耕社会日常生活题材的纹饰被运用于瓷器、银器、漆器、绣品、壁纸等外销艺术品上,满足了当时西方社会对平和富足生活的向往和对异国情调的追求。(辽宁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