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万国35说东海国
说越国涉及百越之东瓯国,东瓯国也名东海国。此后东海国名在延续。
东海国是东汉时期有一个藩国。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进东海公刘阳(后改名庄,即汉明帝)为东海王,43年刘阳被立为太子,原太子刘强则改封为东海王,220年封国撤除。刘强称东海恭王,从刘强开始,东海国共传六世,恭王刘强、靖王刘政、顷王肃、孝王刘臻、懿王刘祗,建安五年(200年),刘祗薨,其子刘羡嗣东海王位。公元220年,封国除,刘羡改封崇德侯。
晋朝也有东海王。晋朝司马越公元291年封为东海王。他也是八王之乱的八王之一,一度控制晋朝政局。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王衍与司马越。司马越死,其世子司马毗没于石勒,不知生死,晋元帝令司马越让自己的第三子司马冲继司马越嗣为东海王。司马冲公元341年去世谥哀王,无子,晋成帝以司马奕入嗣东海王。后改封琅邪王。入继承皇位,再被桓温所废,废为东海王,不久再降为海西公。公元400年晋安帝以会稽忠王次子司马彦璋为东海王,继哀王为曾孙,改食吴兴郡。司马彦璋后为桓温所杀。国除。
地名东海,古代是个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领12县:郯县、襄贲、兰陵、缯县、朐县、下邳、淩县、淮阴、盱眙、东阳、广陵、堂邑。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有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