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1008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1008

(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说挖

这一回关注的是“挖器”,常见的制作,叫做“挖盒”。

在下很早就留意到这种别开生面的器物,若干年前头一回觉得眼前一亮的那一件,是一个长方形的一木一器,越南黄花梨的虎皮纹挖盒。怎么个挖法?原材是一块长方体,顺木纹方向从靠近中央按上下三七分界剖开,上三分为盒盖,下七分为盒身,上下纹理完全对应,从内掏挖,然后上下合二为一,就成了一个挖盒了。这样的挖法,顺着木纤维的方向,将木纹的径向切面呈现出来。长方形盒面与盒身有耀眼的虎皮纹理,璀璨夺目,至今依然艳羡不已,只不过当时上家明言:这一件已名花有主,所以缘尽。那一回的羡慕,真是连偷的心思都有了,一直懊悔到如今。难怪从前的文人有云: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这一回,到真的是偷不着了。于是相见不如怀念。

话说回头,挖盒这样的做法说起来一点都不复杂,只不过在加工上还是需要加以小心。

最重要的一点,一木一器最好,也就是盒盖与盒身是上下相连的同一块料,也可以算是“一块玉”,因为木有木性。这个“性”,就是木纤维按方向排列所带来的横向收缩与径向收缩的不同。行话里总说木器会“抽涨”,这个“抽”,说的就是收缩。通常在秋冬的寒冷干燥季节,木器收缩,是为“抽”;在春夏的温暖潮湿时分,木器往往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份而发生膨胀,这就是“涨”。仔细分辨,因为木材都是有方向性的,木纤维的排列都是上下的南北方向,因为所有的树木都是上下方向生长。所以这木材木料的“抽涨”,主要是与木纤维排列方向所垂直的东西方向,也就是说,如果一块木料发生了“抽涨”,尺寸变化明显的是与木纹方向垂直的左右宽度,而顺着木纹方向的上下长度的尺寸变化并不非常显著。一木一器,知根知底,容易相互默契。

罗罗嗦嗦了这许多,无非是说一回事:这抽涨主要是一个方向的。所以,制作简单的挖盒,只要别拧着方向就问题不大了。

什么是“拧”着方向?就是盒盖与盒身的方向不匹配。

这原本是不太困难的,倘材料不是太捉襟见肘,只要一木一器,盒盖与盒身对称,这抽涨的方向自然是相互匹配的,不是什么大问题。上下相连取料最好,退一步,前后相连也不是绝对的不可以,至少还是一块玉,只不过是纹理前后相连而非上下对应。观瞻上有别,需要把盒盖与盒身前后放置才容易看出端倪与匠心。

问题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尤其是日渐稀缺的黄花梨。

当年的越黄很富裕,所以福闽匠人非常大手笔,方方正正的家具用大料也一块一块地切割下来,规整地挖出一个一个上下对称的挖盒,完美地展示黄花梨美艳无比的纹理。直到公元2007年,这价格一飞冲天,从此绝了长方形挖盒的踪影。

原因很简单:这成本的高昂再也耗不起。

于是退而求其次,圆型的挖盒成为主旋律。

圆型的自然比方型要省料,个中原因一点就明:没有任何一种树木是生长成方型的。所有的方材,都是取自圆型的原木。

圆的挖盒,窃以为称呼为“挖筒”也许更贴切些。或者说“罐”也比“盒”好些,寻常概念的“盒”,往往“方正”,虽然也有圆形的,但高度须小于圆的直径,呈现“扁”态,这样的外观,还往往在“盒”前加上一个前缀“圆”,称为“圆盒”,最常见的“圆盒”,应时年景的当属“果盒”了,逢年过节招呼亲朋好友。

反正是如今难得再见到方型的挖盒。纹理漂亮的更是百里挑一,少数中的少数。

或许有同好会质疑:为什么偏要用这价格昂贵材料稀缺的黄花梨不可?其他的木头就不灵么?

答:木有木性。从前的木作匠人早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千百年下来沉淀的约定俗成,形成了经历时间与岁月洗礼的中华传统家具文化,其最本原的特征有二:框架结构与榫卯结构。

无奈的是制作这样一木一器的挖盒挖筒挖罐,传统的框架与榫卯却通通派不上用场。

为什么用框架?因为四边攒接防止木板翘曲,四方框架防止器物扭曲变形。为什么用榫卯,通过榫卯来连接成器。

可这“挖”出来的一木一器,完完全全是靠自己。靠木料自身的稳定性。

所以,木性中庸的黄花梨,是上上之选。

公平地说,紫檀也是很稳定的材料,只不过紫檀取料不易,尤其是尺寸稍稍大一点,难度翻着跟斗向上飘。所以从来没有见识过尺寸过得去的紫檀方型挖盒。当然:不盈一握的火柴盒牙签筒另当别论。三寸丁的物事,不提。

其他的材料,比如酸枝,性子太暴躁,大概是不太合适的。且不说一木一器的挖盒挖筒挖罐了,用酸枝做一木一器的素圆笔筒,弄不好甚至可能拧个麻花出来。这个性子,还是老老实实地循着传统套路的“框架”与“榫卯”好些,简单地理会,叫做相互制衡。挖出来的一木一器,彻头彻底地只能靠自身的稳定性。从这个概念上说,酸枝大概远不如花梨。

路遥知马力,黄花梨的日久见人心,就是这么磨砺出来的。倘不相信,且仔细看看上博的到代明清家具。几百个年头下来,风华绝代者,当属黄花梨。

说回黄花梨“挖盒”,这可以说是福闽匠人这些年出人意表独树一帜的出品之一,当得起“匠心独运”。历史上的“挖器”不敢说完全没有,但黄花梨的大概还是属于“凤毛麟角”一类,且要有一定尺寸,至少王世襄与陈梦家二位先生的珍藏中没有类似的物品。而纹理漂亮的黄花梨挖器,大概更是可遇不可求了。这样的制作,窃以为归属文玩比归属家具要来得更合适一些。追求美观养眼的黄花梨挖器,更接近传统概念的文房清供,观瞻的意义大于实用。既然追求的是个“美”,还是极致的“唯心”比唯物的实用要可取些。大美不言。所以用心。

直白地说,这么折腾无非图的就是个好看而已。从古到今都是“彩云易散琉璃脆”, 大都好物不坚牢。所以,这样的“挖”,是无法以“是否合理”去评判的。更合理的挖,自然是循着木纤维的方向居高临下挖,将木纤维横向截断,最好的例子当属挖筒,这时的看面所呈现的是木材的年轮纹理,这样的挖法,出来的器物有更好的尺寸稳定性,筒盖与筒身的密闭性更好。只不过木材最美的二标纹理无法完全展现。所以最合理的,未必总是最好看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在追求美的极致中上下求索,降生了与木纤维方向平行挖向的黄花梨挖器,将木纤维的长度完好地展现。大自然的美,就这么一览无遗。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这么个道理。

是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全靠用心去仔细地品。妙手的妙字,这大概是一个活生生的注解。

谨以此帖向福闽手工匠作艺人致敬。

(以上两图感谢京城架几案大兄)

(越南黄花梨圆形挖盒:吴永强作品)

(0)

相关推荐

  • 林海微澜 金山夜话 20120705

    茶壶之后,谈谈笔筒吧.这也是在下偏爱有加的"坛坛罐罐"之容器之一. 关于笔筒的起源,曾专门写过一个帖子"林海微澜:古今说笔筒",首发于古典网,大概是公元2009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1010

    说到家具,在下历来的习惯是看菜吃饭,图"现成",从来不曾动过自己参与制作的念头.无他,对于家具制作,在下一窍不通,于是藏拙.见惯了多少居高临下的指点江山,比如家居装修,主旋律叫做& ...

  • 林海微澜: 金山夜话 20130822

    (早几日外出,发帖不便,晚了三天.) 跑个偏,说点题外话吧,比如近几日天朝非常热络的"握手". 国篮兵败马尼拉,严格地说,不算外战外行.因为上位拦路的对手也叫中华,只能算做是&qu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119

    林海微澜,是在下自2006年以来关于红木,尤其是紫檀和黄花梨之"紫黄文化"的所见,所闻与所思的记录. 进入2012年,改变也好,转折也好,新意也好,想了个"金山夜话&qu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315

    继续俺的涉黄之路. 有了不止一件的黄花梨家具在手之后,心思有点活络了. 于是就想到了足不出户也可以知天下事的互联网. 大概在2005年末,或者2006年初,开始上网"读书".也就是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301

    继续俺的涉"黄"记录吧. 第一件的"橘"之后,自然而然,把当时店铺里陈列在那件黄花梨开光板几周遭的"板凳"也一并顺其自然地"顺&q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223

    说到传承,不妨也展开一点. 在下曾与多次参与故宫古家具修复工程的太和木作主人关毅先生仔细探讨过关于"修旧如旧"这个话题.关老板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虽然入行时间并不算很久,不过做事用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216

    用乌梅木制作的筷子进食,广东地方的传统说法是可以治疗"喉咙疼".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说法是:用紫檀木筷子就"无头疼". 从前的很多说辞,往往是感性经验积累,因人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209

    这次出门,真是一件紫黄都没带. 行囊中唯一和红木粘得上边儿的,只有一把筷子. 地地道道的实用与使用品. 严格地说,这算不得当今天朝红木国标定义下的"红木",因为所用材料的名字,叫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