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编写第二步:全书框架的搭建1
之前计划写一个小系列,就是从图书编辑的角度,看如何去撰写一本学术专著。
写了两篇,由于书稿太多,组稿出书任务比较重,还有其他一些事情,就耽搁了。最近,确实抓紧看稿子,看了好几本书稿,书稿质量良莠不齐,深感真应该好好跟作者聊聊怎么去写一本书,著作更系统完善,编辑会更开心,读者也会更喜欢。
前面的文章聊过,如何进行资料整理。资料整理完成后,怎么将之变成一书著作呢?
首先,作者需要了解,撰写学术著作和写散文小说等是不一样的。
散文小说可以无中生有,天马行空,想怎么写怎么写。
比如小说,你写成穿越也好,玄幻也好,架空也好,悬疑也好,言情也好,总会有读者喜欢。
散文更是没有一定之规,可长可短,可抒情可励志,可激情澎湃可无病呻吟,你就算写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也不会有人怎么样。
但是学术著作就不一样。
学术著作是建立在实际的学术研究基础上的,不管是人文社科的还是自然科学的学术著作,都是需要做了的实际的研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研究心得基础上,才能撰写。
对于学术著作,不管是著、编著、编,都不可能是作者随意杜撰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必须是有据可查,有据可依的。
鉴于学术著作的这些特点,撰写学术著作也不是作者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必须遵从一定的规范,最基本的就是出版社要求的“齐”,也就是文稿(扉页、内容简介、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索引等)、图稿齐全。
当然,这些套路只是针对普通的学术著作而言,如果是大师级别的著作,也是可以随大师的心意,愿意怎么写怎么写,把他想说的写出来即可。至于读者能不能读懂,那是要看读者的悟性,而不是大师的笔力了。
在我这些年的编辑生涯中,我对我们国家科研工作者撰写学术专著的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印象。我个人认为,很多作者对于撰写学术作者,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主要体现在下面两点。
1、把报告当成专著
学术著作和科研报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例。虽然我们现在很多学术著作是基于科研项目的成果,但是绝不能认为直接把项目的结题报告稍加修改就可以作为学术著作。
就好像说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一样,学术著作来源于科研项目成果,但是一定要高于孤立的科研项目。
一般而言,项目报告仅限于对该项目的研究过程、着眼一处,不计其余。项目报告只会要求写清楚项目的研发过程、取得的创新理论观点,对于项目基于哪些理论或者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及观点等,并不会去论述,也不允许写进去,项目报告要求就是就事论事,不要铺得太开。而有的项目报告,参与人员较多,报告的每部分都是由不同人员撰写,于是文字、公式图表都很容易重复,这些并不会有人关注在意,报告也不会因此不合格。
而学术专著恰好不一样。学术专著中不仅仅要包含作者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项目中取得的成果,还要借鉴相关领域中其他学者的学术成果,甚至要追根溯源,将著作中想要阐述的理论或者观点由点及面、由源到流、由浅入深进行总结、提炼、提高。同时,学术专著作为图书,有相应的出版规范,全书要连贯统一,既要全面,也要简练,书中绝对不能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
所以说,学术著作的内容要比项目报告要严谨、深入、普适得多,绝不能把项目报告进行格式规范后就当作学术作者出版,必须要进行相应内容的补充和提炼,使之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完善,更有阅读参考的价值。
2、把论文累积成书
对于自然科学而言,一本学术著作的产生,绝对不是从零开始的,都是建立在多年科研的基础上,所以学术著作以学术论文为基础,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以论文为基础,不是指的是把论文串起来。
有的作者在整理论文资料的时候,直接把各章节涉及到的论文直接插入到书稿中,甚至公式图表的表达方式都没有做相应的改变,更遑论捋顺书稿的内容层次了。
这样写出来的书,松散感很严重,读一段文字很顺,接着另一端也很顺,但是这两段之间,前后不连贯,有时候文风都不太一致,这样很明显就是两篇文章简单拼凑的。
有的书虽然全书公式图表是按序号连续的,但是实际其中的文字不通顺,有的句子前后不搭,而有的内容重复严重。比如同一章参考了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写的时候遵循某些套路,有些内容在这些文章都出现过,这些文章分散在不同的节,这些重复的内容,就在不同的节里说了又说,作者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之后,并不能完全检查出来,甚至有的作者并没有好好检查。
而现在很多作者习惯于发表英文文章,翻译过来放到专著中,问题更多,翻译时就没有捋顺句子的逻辑顺序,没有改成中文的表达方式,以至于书稿中有些语句超长,句序结构架床叠屋,读者很难阅读,也很容易产生歧义。
如果把学术文章比作一颗颗珍珠,那么学术著作就是一串珍珠项链。
我们在穿珍珠项链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大小亮度圆度都差不多的珠子,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串起来,这样这串珍珠才会更加璀璨,更加有价值,否则随意将大小形状各异的珠子串起来,就会使它的价值大打折扣。
将论文组织成著作,也是这样的,一定要将论文在书稿中化于无形,而不能将之生硬地平凑在一起,只有这样,学术著作才能将数目众多的论文精髓体现出来,表达出来。
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它对于学术传播的意义以及对于读者的价值,远远超过一本项目报告或者若干篇论文的简单叠加。价值越大的东西,自然是越难得到,所以也注定作者需要倾注更大的心血。
虽然写一本学术著作很难,我本人也从来没有写过任何一本著作,但是作为学术著作的编辑这么多年,我也编辑过很多本书稿。
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真的是有笑有泪。
看到写的好的书稿,真的很开心,觉得作者很了不起,非常具有牺牲奉献精神,也特别愿意投入更大的精力,将书稿改得更好。
看到不好的书稿,有时候也很生气,觉得作者不负责任,但是没有办法,我的职业就是编辑,不好的书稿也要更努力地修改,使之能以好一些的面目呈现给读者。
这么些年来,我慢慢总结出一点小的心得,我觉得对于一本普通的专著,可以遵循一定的套路进行内容架构,从而使著作的结构更合理,也使著述过程不至于走偏,变成项目报告或者论文叠加。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zE5MTc1OQ==&mid=2649308498&idx=1&sn=9afd0de66a95c59c1bd694599f07a826&chksm=8fe01972b89790644dab2508663b2dfb07462c649440126b7fb1bb7eff97c12c60eb461f83d4#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