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金伟自学自创精准脉学之路(下)
刘观涛按:
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我!
至此,我们微信号已经发表了“走进半部伤寒论”“针灸入门一夜通”、“励志哥刘宝利博士自学中医的故事”以及金伟老师的故事。
今天,感恩诸多热心的大学生志愿者,组建成立了多个“大学校园经方学习小组”。
在热心志愿者的帮助下,现在已经有多组志愿者团队在行动。
发个小广告:急召能够做图书排版、美术设计的志愿者。零起点“中医入门一点通”需要排版首批试用版样书。
盲人金伟自学自创精准脉学之路(下)
金伟先生简介
金伟,男,汉族, 1950 年生于山东淄博, 9 岁时因病导致双目失明,又在青岛盲校学习按摩技术。 1973 年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乌敏河医院参加工作,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95 年调山东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任教,职称先后为医学高级讲师、研究员,讲授过的课程主要有《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中医诊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解剖学》等。自 1998 年至今专职从事脉学研究。金伟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创立了独特的“ 金氏脉学 ”理论,总结归纳出 198 种病理脉形,应用这些脉形对人体九大系统常见疾病进行了近 20 万人次的诊断,诊断准确率在 85% 以上,基本实现了脉和病的统一。
我开始着手《金氏实用脉学》的写作。这本书我打算用汉文出版,所以它的写作过程是艰难而又令人感动的。我自己没有办法书写汉文,只能由我口述,别人记录。所幸的是在我的一生中周围总有如此多的善良的人们,在学校、在东北、在淄博、一直到现在的济南,人们都用热情的心和善解人意的行为帮助我,而且乐此不疲。因为他们的原因,我很快乐,我有许多的朋友,他们大多都是明眼人,我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忘记我是个盲人,甚至我自己也会忘记我是盲人,他们眼前的世界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我的世界,而我的脉诊世界、我的脉诊世界的苦乐也总使他们唏嘘不止。
《金氏实用脉学》是我的第二本著作,从1990年到1993年用了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是我最痛苦也是最快乐的三年,痛苦的是理论的上升和蜕变,快乐的是完成了这个上升和蜕变。
我不停地踱步,不停地思考,寻找突破口。
脉诊是医生用手的食、中、无名三指指腹触按患者的腕部桡动脉搏动,运用不同的指力,对脉搏各种特性分析、区别、综合,借以了解疾病属性的方法。在中医那里,脉诊讲究的是寸、关、尺三部,认为它们可以反映人体的五脏六腑(这里所称的某脏某腑是指脏腑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和病变反映,并不是指某脏某腑的实质)的功能及其病变,寸部有寸部的反映脏腑,关部反映着另外的脏腑,尺部则对应着其余的脏腑,真的如此吗?
我昼夜苦思,翻阅着以往的临床记录,在更多病人的脉搏上验证、推求。按照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有关知识,以及现代医学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已经证实脉搏是心脏的张缩形成的机械波沿血管传递而来。如果脉搏能够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的话,则不同脉管上的脉搏都应该携带有机体状态的信息,且同一条脉管不同分段中的脉搏携带的信息应该相同。我在临床上有意识地推敲,实践表明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临床中我发现,用单指采集脉搏信息和用三指采集到的信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三指采集信息不易遗漏,而单指采集到信息有时难免有所缺漏。现在在临床上我依旧是三指探脉,其目的不过如此。
同时,中医脉学认为,人体脉道是气血的通路,血在脉中随气运行,内溉五脏,外濡腠理,四肢百骸无有不到,运行不息。如内脏发生病变,必然引起气血运行紊乱,由此导致脉象改变,通过脉诊合参,即可测知病变。中医的理论自有它的道理,它的气血五行,经络穴位虽然至今未有准确科学的解释,但几千年的实践都证实了它们的存在,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先人是聪慧而伟大的,也不知他们是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和实验建立了如此玄奥的知识,但现在科学讲求的是准确而有重复性,并且可以实验验证的。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代人类的认识习惯。为此,我努力为脉诊的科学性寻找科学的解释。
我沉醉在脉诊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当代的科学知识给予我启示,脉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解释浮上心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内脏或组织器官都有其独立的生理功能,它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如果某一器官发生病变时,就会通过人体的脉搏信息表现出来,从而引起相应的脉搏性状的改变,而这种脉搏性状的改变又是复杂的、综合的。只要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归纳、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推断出人体的整体状态和具体的病变。
人体是复杂的有机整体,脉搏却是瞬间即逝的一过性周期过程,既然脉搏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和确定部位的具体病变,那么从理论上讲脉搏中应该携带有人体各脏器和各种病变的信息。而人体的脏器位置是固定的,人体可能产生的病变对心血管系统造成的影响也是确定的,如果在《脉诊新法》把脉搏分为起搏段和回落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脉搏细分,同时对脉搏整体的和局部的各种变化细微体察,是否可以确立一种精确诊病的脉诊手段和理论呢?
从脉搏图上看,脉搏分为上升支、下降支和平台期,我称之为A组、B组、C组三个动组,并尝试着把这三个动组都一分为二,分别为+A、-A、+B、-B、+C、-C六个动点,并在临床中根据大量的病例建立动点与机体组织脏器之间的对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金氏实用脉学》中提到的动点和组织器官的对应关系仅仅是一种尝试,是粗糙的、不甚清晰明确的,错误在所难免,这与当时的认识及实验验证水平有关。这种现象在一种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是正常的,庆幸的是,这些错误现在已经认识到,并在《金氏脉学》一书中一一做了更正。
在《脉诊新法》中,我已经提出脉诊诊病不能单靠中医脉学上讲求的28种脉象,因为那仅仅是疾病对机体整体的影响在脉搏上的表现,不能准确反映确定脏器上的具体病变,只有脉搏具体位置上确定的性状变异才能准确反映确定的病变,而且一种疾病并非只有一种病理变化造成,往往是多种病理变化的共同作用导致,脉搏动点上的一种特异变化就应该对应着一种确定的病理变化;同时,疾病是机体的损害与抗损害反应的统一体,必定要影响机体的整体状况,所以脉诊诊病的脉象应该是多种脉搏变异性状的综合体,既要反映机体整体状态的改变,又要包含脉搏具体位置的变化,这种综合体就是脉形,各种特异的脉搏变化即为特征。而在《脉诊新法》中提到的那种诊断的方法是现今定义的复合特征。
“脉形”概念的提出,在金氏脉学建立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结束了脉搏单一信息诊病的历史,完善了脉诊诊病的手段。这个系统性的概念在脉学史上是一个突破、一种创新,也是金氏脉学得以提出和能够提出的关键之所在,是金氏脉学如今之所以成为一种系统理论的前提和核心,是金氏脉学的中心理念。虽然现在看来《金氏实用脉学》中的脉形是如此的幼稚,但正是因为它的幼稚,所以它才有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相信“脉形”这个概念会对整个脉学界造成一定的影响,并值得深入研究下去。
一种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在建立阶段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方可确立,纸上谈兵是荒谬的,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实验的方式寻求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后方能建立解释这种对应的系统理论,即使在初创阶段理论的雏形看起来是那样的幼稚和粗糙,而这个过程就是新理论的建立过程。金氏脉学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是一种新理论,所以在它的幼稚阶段,我也不得不提出理论的称谓,。
理论的认识有了,在临床中取得数据是重要的一步。《金氏实用脉学》中披露了56种不完善的病理脉形。虽说是不尽完善,但那种工作强度对我来讲是费尽心血的。毕竟这种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学科走过了艰辛的道路。病理脉形的定型研究都要经过以下两个阶段:
(一)实验阶段 实验人数不得少于一百人,脉形特征的符合率不能低于60%;
(二)验证阶段 脉形定型之后,必须经过认真验证,验证人数不能少于50人,诊断准确率必须超过60%(含60%)。
一切都在进展着,我在夜里总结、思考,为明天的写作打下腹稿,或者扎写下盲文提纲。 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开始口述,助手或是朋友做着记录。
我大概每日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觉,可书在逐渐接近尾声。
时光一天一天地,在口述与记录的交替中流逝,《金氏实用脉学》终于脱稿了,我长吁了一口气,三年的焦虑和愉悦,苦也罢,乐也罢,该结束了。
那时的条件不好,所有的书稿是手写的,不像现在,写作可以在微机中进行。当我的一位朋友代我往出版社交稿时,那凝结着三年心血的书稿不幸遗失!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身心俱疲的我已经成眠于梦乡,那是三年来少有的好睡。我颓然无声,能够说什么?当时的感觉是难以描述的。怎么办?
我还是比较坚强,我知道我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无法抱怨、无法伤感,抱怨和伤感都无法改变现实,只能——重写!
这一夜是难以忘怀的。我不停地踱步。我必须根据我的回忆从头来过。
当黎明到来的时候,我已经整理清楚了思绪。一切的过程重现了,口述和记录,夜以继日,晨昏达旦,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必须要作出来。
《金氏实用脉学》一书中有不少的错误,导致这些错误的原因就是因为最后这苦赶的一个月。对我来讲,出版一本书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既然一切都已确定了,我只能在仓卒中交稿,无暇深入推敲。
《金氏实用脉学》应该说写作过程的准备比较充分,但成书过于仓促。虽然如此,该书还是出版了盲文版、汉文版和英文版,并在1996年获世界传统医药突出贡献国际优秀成果奖,1999年获山东省残疾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荣誉说明了“金氏脉学”理论得到了医界的承认和肯定。之所以获奖,不在于我个人的拼搏和进取,而在于这种理论的前所未有,在于它对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在于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于它应用于临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金氏实用脉学》首次提出了“金氏脉学”的概念,为这种新事物定了名,正了名。《脉诊新法》是一种方法,《金氏实用脉学》则把这种方法上升成为一种经验理论,是在量变积累的前提下,发生的部分质变,而在《金氏脉学》一书中,经验理论升华为一种理论,是从部分质变到完全质变的飞跃。如果《脉诊新法》是海中的珠贝,那么《金氏实用脉学》就已经成功地采出了炫目的珍珠,《金氏脉学》则把珍珠串成了瑰丽华贵的项链。项链才是永远的期望。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有着独特而有趣的规律,当你沉迷于事物本身的时候,事物的全貌已经无法看清,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时需要做的事是放开它,离开它,走向远方或者到山顶上去,为的是开阔思路,换一个角度。这样,当你回眸张望时,那使你沉醉的事物,方会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这时,对事物的认识无疑就已经进了一大步。
脉学是一门神奇而又迷人的学科,不小心踏进去的人是不容易跳出来的。《金氏实用脉学》一书的截稿,是我以前临床实践的总结,主要是从临床应用角度探讨的金氏脉学理论。而要把金氏脉学建立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任重而道远。我醉心于它的美丽和魅力,在实践中寻找深入的内容,在思维中探求本质的内涵。
我是如此的沉醉,沉醉的使我迷失,我陷入“管中窥豹”的误区中,无法对脉学的全貌有更深刻的认识。我知道我该安静地离开了。当然,这种离开并非是放弃,离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近它。
其后的两年,我一如既往地积累着脉诊的临床数据,同时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转向当代医学有关知识和最新成果的学习中,并广泛地涉猎了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为脉诊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这是充实的两年。由于这两年的学习和积累,当时光走到1995年春天的时候,万物萌发,生机盎然。
我的时机到了。
经过两年的学习和休养生息,我自觉对脉学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不敢称“家”,但已绝非是往日的“匠”了。也许,金氏脉学理论是可以真正建立起来了。我开始着手《金氏脉学》的写作。
写作是痛苦的,是心灵和智慧的煎熬。写作也是上瘾的,执迷不悔的感觉真好。
《金氏脉学》的写作经历了六年的时间,这拉长的痛苦和快乐,只有融入其中的人才得以体味。
这本书最早的定名为《金氏脉学解析》,目的是想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验证,根据其理论原理和理论基础,把这种新的理论细细解剖开来,分析开去。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其一,金氏脉学理论至今并未有专著论述,也就是说金氏脉学理论尚未通过著作的形式建立起来,这时来谈论它的解析,为时过早;其二,解析倾向于分析研究,往往是对某种理论中的难点、疑点等加以详细的说明和解释,而本书的目的却是要建立一种新理论,这似乎是文不对题;其三,即使通过本书既建立金氏脉学理论,又对它加以细致的阐述和论证,原本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关于金氏脉学理论中的一些细节和基础性的研究,至今并未完全解悟,甚或有的方面是以假说的形式出现,这表明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详细探讨揭示,也就不能做到解析的高度。正是由于这三方面的原因,该书最后定名《金氏脉学》,为的是完整、系统地把金氏脉学的整个理论框架搭建起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确立独有的原理、原则、基本概念等,使之从经验理论上升为科学理论,应该说,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
六年,是历史长河中弹指间的一瞬,是人生历程中短暂的过程。对于无所事事的人,不过就是额头上多增的几道皱纹,鬓边花白了的几缕头发。但,六年对于一种理论的研究,却会有太多太多的变化发生。我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理论也在不断地完善,打算90万字的书竟然写成了最后的130万字。
既然要建立一种理论,首先要确定理论得以成立的基础,即理论的基本原理。金氏脉学中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只有基本原理确定了,理论才能建立在正确的基石之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一边在临床中细细体会,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脉诊是通过脉搏信息诊断疾病的手段,并且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是脉搏上携带有人体自身的生理病理信息。中医脉诊是通过脉搏诊病,金氏脉学也是通过脉搏诊病,金氏脉诊的准确性比较中医脉诊要高,要全面,是因为金氏脉学对脉搏信息的体察比中医脉学细致、全面,更重要的是比中医脉诊的整体信息诊病多了系统性和综合性。那么,如果对脉搏信息的体察再进一步细致入微,是否诊断疾病准确性更高呢?实践证明这种思路是正确的。当我体察到更多的脉搏信息的时候,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大为提高,同时建立的病理脉形开始增加,能够诊断的疾病种类越来越多,直至发展到现今确立的198种脉形。
正确的思维对认识事物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可以使你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端倪,并进而引导你揭示事物的真谛。两年的学习,使我对事物的认识洞察有了质的改变,我已经在有意识地思考、探索脉学本身的问题。通过实践我大胆地设想,脉搏信息应该能够全面反映机体状况,尤其是对病理状态及具体病理改变的反映,之所以现在只能诊断部分疾病,是因为受现有条件的限制,对脉搏中更广泛的信息无法确认造成的,如果对脉搏中的信息完全采集识别出来的话,人体所可能患有的疾病应该都能够通过脉搏诊断的,这一点在理论上应该是完全正确的。也就是说,脉搏肯定携带有机体全部的信息,机体的生命状况必然能够在脉搏上得以反映。至于能否通过脉搏诊断所有的疾病,仅仅取决于对脉搏信息的采集识别情况,脉和病应该是统一的。脉不仅含有机体脏器的信息,也应该含有病理变化的信息。通过脉搏诊病,完全可以做到准确的定性、定位、定量诊断。
这种认识,在《金氏实用脉学》中已经有过阐述,但并没有像当时的认识这样清晰、明确,而这恰恰应该是金氏脉学或中医脉诊成立的首要条件,也应该是金氏脉学的基本原理。
脉和病是统一的,有其病必有其脉,有其脉必有其病,这就是通过脉搏诊病的真谛,是金氏脉学建立的基本原理。
这个基本原理在血流动力学中有过描述,只是从事血流动力学研究的学者对脉学的认识不甚深刻,也没有足够的实验病例去验证这一点,所以在血流动力学讨论脉搏时,总是满怀期望地展望:通过脉搏诊断机体的疾病是无损伤诊断的巅峰。
虽然脉和病之间的统一关系机理受现在实验手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尚不能做出准确、合理的解释,但这种统一在我近三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实践证明这个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金氏脉学理论是有理可依的。
认识在不断的深入和清晰,根据脉病统一的基本原理,考虑到脉搏上携带的各种人体信息,新的问题产生了。人体的信息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机体固有的信息,不随机体的生命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说各脏器的位置、生理结构等;另一方面是与机体的生命状态息息相关的信息,比如人体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某个脏器的病理变化等等。既然脉搏上的信息是机体信息的真实反映,应该肯定脉搏也应该携带有这双重信息。
在《金氏实用脉学》中,我已经细分了脉搏,确定了动组和动点的概念,并且知道产生于脉搏不同动点上的性状的变化,对应的是不同脏器的病理改变,那么动点性状变化这个整体是否也应可分?
已经确知的是,脉搏上的动组和动点是脉搏本身固有的,与机体的生命状态没有关系;而某个脏器发生病理改变时,脉搏上对应该脏器的动点会发生性状变异。由此,我尝试着把脉搏信息分成两部分,一种是脉搏固有的信息,应该对应机体固有的性状,另一种是脉搏上随机体生命状态的变异而改变的信息,对应的应该是机体确定的生理病理性状。
就此,对脉搏有了深刻入微的认识,从而确定了脉搏的两重性原理。该原理表明,当把脉搏看作信息本身时,脉搏具有信息性,相应地确立了整体脉动和脉点的概念;而把脉搏看作为机体生理病理性状的信息载体时,脉搏又具有载体性,携带在整体脉动上的信息反映的是疾病对机体整体产生的影响,反映在动点上的信息,对应的是某一确定脏器的具体病变。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抽象思维基础上的,表征着金氏脉学从经验理论形象思维上升到科学理论理性认识的飞跃,说明金氏脉学已经不再是一种经验性的学说,而是升华成为了系统的科学理论。
既然脉搏是机体固有性状的信息,那么动点就应该进一步细分,对应机体细微的性状。在脉搏信息两重性原理指导下,经过临床实践的摸索,比对实验室物理、电子仪器的检测,在《金氏实用脉学》的基础上,动点做了更细致的划分,形成了点位的概念,确定了A1、A2、A3、B1、B2、B3、C1、C2八个动点,而每个动点又可分为前、后两个点位。只是由于A1点的搏动时间过短,B3点回落极快,指下不易分辨前后点位,C1、C2两个动点的临床意义不大,分清前后点位并无多少临床价值,所以一般我们只介绍A2、A3、B1、B2点的前点位和后点位。
同时,对脉动也比《金氏实用脉学》做了更加明晰的分层,区分为浅层脉动、中层脉动、深层脉动和底层脉动,其中的浅层、中层、深层脉动又分为浅层面和深层面两个层面,底层因为贴近桡骨,不易区分浅深层面。这种分层是结合血流动力学对血管内血液流动的速度分布的解释确定的,相应地对脉搏信息的采集指力变化为轻指力、中指力、重指力和超重指力四种,分别采集浅中深底四层的信息。这种分层方式和采集指力的改变,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中医脉诊的浮、中、沉三层,这种对脉搏信息认识的提升,为脉点和组织器官对应关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虽然脉搏不过是指下瞬间的经过,可此时的脉搏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成为清晰明了的三维结构,犹如纪昌学射时悬挂在窗棂上的小虫,在他的眼中变成了磨盘大。当我的手指搭于患者脉搏上的时候,那一种通达灵魂的喜悦如此清澈透明,我像一位洞察世事的哲人,脉搏中一丝一毫的改变,在我的指下竟如此清晰,我的眼前充溢了光明,正如孩提时代的蓝天、白云、碧水在我心中永远蚀磨不去的深深印痕。
脉搏是一种挥之不去、招之不来的乡愁,是沉淀于心灵深处的一缕柔细而坚韧的情感,失去的,已经失去,而到来的,却在不经意间使我沉迷。我是个执拗地寻家的人,是归根的落叶渴望大地的感情,有一个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这种久已失落的美丽与欢乐令我心折。
弥漫于探索的痛苦上的执着,是别有风情的。执着的感觉,真实的如昨夜划破星空的流星,燃烧并绽放,给别人一份美好的期冀,给自己一份久违的光明。
写作并不一帆风顺,虽然条件好多了,我不必再重复口述和记录的感动和尴尬,可以使用计算机进行输入。我是盲人,却不是微机盲,我可以静心于微机之前,任思绪纷飞,摸脉的手敲击键盘也别具风韵。但是,对事物的认识是曲折和艰辛的,从部分质变到完全质变,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是要付出百倍的辛苦和汗水的。
确定脉搏性状的改变与病理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从《金氏实用脉学》到《金氏脉学》的另一个艰难的飞跃。在《金氏实用脉学》中包括《金氏脉学》一书写作的初期,一直讨论的是某一脏器的病变对脉搏性状的影响造成了何种改变,或者脉搏性状的具体改变对应的又是机体哪个脏器的何种病变,也即具体特征和病变之间的相互对应。现在考虑当时的思路,实际是局限于一种经验性的思维定势,思考的是一种具体的、个别的确定现象。但是,作为一种理论,仅有个别的、经验性的论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中找出共性和一般性,只有这样的揭示才是深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可升华到科学理论的高度,正如现代医学研究的病理学,并不仅仅研究某一具体脏器上的具体的病变,而是更着意探讨普遍意义上的病变,比如炎症,首先探究的是它的概念、发生的原因等等具有共性的内容,然后再考虑不同脏器的具体炎症的情况。
同时,脉搏是具有两重性的,其中之一——脉搏本身固有的信息已被剥离,并以此确定了脉动和脉点的概念,明确了脉点与脏器的对应关系规律,那么,抽取掉固有信息的脉搏中遗留下的信息是否对应的就是普遍意义上的生理病理信息呢?
这种思考极为晦涩,但是非常有价值。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似乎首先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探讨的是一种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事物,探讨的本身也是一种抽象的范畴。
疾病是多种病理变化共同作用导致的,不同的疾病中可能会有相同的病理变化,这是一个显然的道理。据此,通过临床上的细心求证,发现不同的疾病中有时会有同样的脉搏性状改变,而这些不同的疾病从病理学角度来看,又确实有着相同的病理变化。由此,脉应和脉相的概念建立了。
脉应是某一确定的抽象病变使脉搏性状发生的唯一改变,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它不是脉搏上实际存在的事物,脉搏中存在的只是依托于脉搏上某一确定位置的脉应,并没有孤立的脉应凌驾在脉搏之上,出现的必定是和脉点或脉动结合起来的脉应。脉应是脉搏特征的抽象,对应的是抽象的病理改变。这个概念的提出和建立是金氏脉学上升为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脉应产生的另一个抽象概念是脉相。脉相是脉形概念的抽象,对应的是某一种理论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疾病。如果说脉形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那么脉相就是指导建立临床理论脉形的有力武器。脉相和脉应概念的提出,对于金氏脉学的发展和完善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确立新的理论脉形,深入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定会产生极大的帮助,正如元素周期表的提出对发现新元素所起到的作用一样。
至此,金氏脉学建立在基本原理基础上的两个基本对应规律诞生了。脉点及脉动与机体组织器官的对应规律是临床定位诊断疾病的依据,脉应和病变性质的对应规律是定性诊断的基础。这两个对应规律是基本原理在金氏脉学中之所以成为基本原理的有力佐证,也是基本原理应用于临床的根本保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金氏脉学方可表述成是把中医和西医从本质上和理念上根本融合的新的诊断理论。虽然,这两个对应规律的产生机理还尚待研究论证,但临床诊断已对此提供了充分的实践证明。
一种真正的科学理论,不但要有完善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服务于实践,造福于人类的具体应用,否则,再好的理论不过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没有存在的意义。金氏脉学建立的目的,不仅仅是填补一种真空,更有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应用价值和目的。
在基本原理和基本对应规律的指导下,《金氏实用脉学》中的特征和脉形的概念进一步得到完善,脉形结构更加合理,确定了脉形是由整体特征和动点特征共同组成,分别又分为主特征和副特征两类,指明主特征是由疾病的病理改变产生的脉应形成的特征,并根据主特征对诊断疾病贡献确诊概率的大小,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这实际是与导致疾病的多种病变对疾病发生起的作用的大小相对应,一级特征对应于病因的主导环节,二级、三级特征对应于次主导环节和更次的环节;而副特征则是机体或组织器官的功能变化产生的脉应形成的特征。这样,疾病造成的病理改变和功能变化在脉形中都得到了体现,对疾病的描述更加全面。
马克思讲过,一门科学只有与数学结合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金氏脉学要上升为一种科学理论,就必须要与数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相结合,方能称得上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理论,而这又是作为一门诊断理论所必须的,临床诊断不仅要确定疾病的性质和部位,还需要进行定量诊断,否则只能是一种不成熟、不完善的诊断。
脉搏中呈现的特征是一种脉搏随机信号,因此可以结合概率论的有关内容对此进行评价。同时,这些脉搏随机信号作为一种具有模糊意义的信息,又需要使用模糊数学作为工具,把定性的概念转化为定量的概念。脉诊诊病探求的是脉搏信息,利用信息论的有关原理研究脉搏信息的实质也是必不可少的。金氏脉学诊断疾病不同于传统中医,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中医只使用整体的脉搏信息诊断,而金氏脉学使用的是系统性的脉形作为诊脉断病的整体。为此,从系统观的角度对脉形进行深刻的认识,是把握脉形概念,准确诊断疾病的高屋建瓴的迫切需要。
金氏脉学正是结合了上述有关学科,从脉学的本质到定量诊断做了深入的理解,并根据临床经验数据推演出相应的数学模型,不但对脉形给予了实在的数量化描述,得出了通过脉形诊断疾病时脉形本身与疾病的对应关系和临床采集特征组建脉形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差情况公式,确立了不同完善程度的脉形应用于临床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更给出了脉诊断病的数量化指标,使脉诊诊病从模糊的程度结论演进到基本准确的量化判断,从而使先人发明的脉诊深化为广为现代人接受的,科学明晰的现代学科。
基于这种认识的水平和研究的进展,金氏脉学的基本概念从《金氏实用脉学》发展到现今的三对基本概念,即脉点和脉动、脉应和脉相、特征和脉形。脉点和脉动是临床诊断疾病的定性基础,脉应和脉相是确定疾病性质的理论指导,特征和脉形是实际应用于临床并对疾病做出准确量化诊断的主要工具。至此,金氏脉学理论的框架形成,这是金氏脉学演进为一门新兴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从部分质变飞跃到完全质变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金氏脉学》的总论部分,是我从事脉学应用和研究的心得,表述了我对“脉”和脉诊以及脉学的完整的看法。当近三十年的艰辛和磨难得以抒怀时,什么样的感受和心情是我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呢?也许要五年或十年后,金氏脉学理论不再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说,而能够为更多的患者造福时,患者的欣喜那才是我最心仪的欢乐。
当光明离开我的时候,我不得不面对黑暗,当光明再次降临的时候,人生的价值也许就在这里了。
《金氏脉学》一书首次全面介绍了我总结出的198种病理脉形,这是近三十年呕心沥血的结晶,虽说创建它们的过程充盈着艰辛和无可名状的痛苦,可分娩的滋味只有母亲才知道,初生的生命绽放出迎接世界的第一声响亮啼哭时,也只有母亲方能体味到醉心的快乐。
星移斗转,我写作的《脉诊新法》《金氏实用脉学》《金氏脉学》也都绝版,而且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粗糙和缺点,所以,我已经把这些书全部进行修订和重写,分别命名为《我的脉学探索》(相当于初级版)《精准脉学详解》(相当于高级版)和《金氏脉学宝典》(相当于专业版),这三本书完全可以取代和更新原来所写的全部脉学著作,并更加精准和创新。
我已经遗忘了世界的色彩和真实,我只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纷繁和激越,我不知道现代化的都市是否是想象中的样子还是童话世界的翻版,我不明白明眼人的梦是否也没有颜色,我也不清楚指下的脉搏是平民的还是达官的,我只会沉眠其中,我能想象得出脉搏的颜色和格调,我知道脉搏是生命最忠实的呼唤和节奏。对我而言,这已经足够了,这就是我的一切。
对于脉搏的认识,以及对于脉学理论的探寻和确认,不能说快乐,那是一种立于峭壁悬崖、一只脚已经踏空的人寻找生命中最后一个支点的绝望和万一的希冀,当一切都已被抛弃时,执着和勇气就成为命运的橄榄枝,上帝站在了我这一边。生活给予世人的一切都是公平的,只是这份公平是执着和勇敢者的王冠。暗无天日的仅仅是幻觉,生活的阳光并不吝啬,它会仁慈地把光明播撒到每一个执着的人的心田,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光明。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