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树下的一组语文人
木棉树下的一组语文人
渐新堂
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在特区111年老校内苍劲挺拔,年年灿烂绽放。
20年前,我以“燃烧的木棉花下”为题,写过一篇赞赏该校语文人的砥砺奋进的短章。20年时间苛刻洗磨无情淘汰,留给了语文人太多的珍宝,给职业生涯给每人的语文生命留下了太多财富!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大批语文人引进考进这所曾经涌现过三位奔赴延安奔赴抗战前线的先烈曾经出现过我国电影明星谢芳的学校。然而,昔日芳华不再,1949年以后因为反帝作隔离带的政治需要,便日渐荒芜。
但是,来自华中重镇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自东北某省实验中学的教导主任、来自六朝古都省重点的教学骨干、来自北方某市的全天候名牌教师、来自重点师大的优秀大学生、来自北大的文艺学硕士、来自华中地区的特级教师、重点师大毕业的中国曲艺家会员教师、北师大首位中学一线的访问学者……因为改革热土的吸引,汇聚到一起,开始了各自人生也开始了语文学科组的奋力打拼。
难啊,落差惊人——市里招生文件划为郊区、区里有省重点且还曾经因为企业效益每月发放双薪(人民币+港币分别于公办学校同数额),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中还有人打算把有限的剩余的相对好一点的生源集中到区内另一所学校,因为老局长的忠厚听话成为了至今全市七八十所高里中唯一的一所没有初中部的学校。由于处于劣势,自然也没有强势家长给予庇护与支持,参加高考的人数与高一新生的数量几乎相等(而权贵类学校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尾巴)。
面对这一切,怎么办,干!
参加首届电视辩论大赛,面对强手如林并有高校参与跟进指导一个多月的几支强队,学校又没有才华横溢的选手,只有语文人的同心努力熬夜苦战……
在世纪之交前后即课程改革风起云涌,各种口号观念铺天盖地汹涌澎湃之时,不忘常识保持初心,要求学生少做题多读书,高中语文学习开始的第一个月不上常规的语文课,课堂上让学生坚持静静地阅读50万字的《语文读本》,每周结束前分享一次(一节课)以感受真正的阅读滋味。
全国诗教先进单位(上世纪末)获奖后,学校高一为主的古诗词吟诵活动吟诵大赛、高二为主的由班级到年级到学校的辩论大赛、现场作文大赛征文大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硬笔书写大赛、语文知识大赛、书籍交换性质的跳蚤市场、大树下的几乎每周都有一次的大讲堂,课本戏剧的带妆演出比赛,国学课程的连续开设、书香学生书香班级的评选,红红火火轰轰烈烈,在很多学校很多人都不想正眼看一下的学校内,搞的学校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活动,热火朝天,声誉鹊起。
人教社的朋友、命题组的朋友、语文界的朋友,受其感染。曾有多少位都先后有的是数次来学校进行规模不等形式不拘的讲座上课座谈聊天喝茶洗脚……
来到语文组就是一家人。挑灯夜战时的外卖、文学社房间内的视频投放、高三备课组洗脚时的讨论笔记、实验教材期末的单独测试、青年教师参赛前的群策群力、学生出征前的敦敦授意、因公因私的欢乐聚餐,其苦也乐淘淘其乐也情融融!
有痛苦有矛盾有憋屈有眼泪,但是,为了孩子为了语文也为了自己的职业尊严与人格追求,不屈从某些时髦的流派,不跟风某些功利的课题,不挤进某些狭隘的地方学科团伙,不入伙某些企业商界利益链条,不加盟报刊专栏专版的购买连载……
没有天才奇才怪才入伙,没有偶发幸运机会撞腰,没有市区政府的特殊偏爱,没有优质生源的制度保障基地,没有集团协作体的倾斜力量,更没有企业挂名的雄厚资金。
但是,就凭借这一群这一学科组语文人的劳作、汗水、底气、人格,支持起了至今难以置信的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学科发展天空。
和那些全国著名的开辟专栏并周周主席台坐台的语文名师相比,和那些制造耸人听闻新闻一个班30多人考进北大清华或者全部留学哈佛牛津相比,和那种有百万年薪的校长有近100名博士执教的学校相比,他们很真实,很滋润,很有生活和职业的成就感——
在成就一批批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学生的同时,也在一天天无愧地成就着自己的多彩职业与生命品质!
长按或扫描此码方便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