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史上的一次传奇,除前三名外,余者大多名传千古

作为我们最著名的选拔制度,从创立之初到废除,延续一千两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说是饱含古人智慧的结晶,其影响力遍布东南亚各大地区。甚至直至今日,我们所经历的高考选拔也是深受其影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放在我们当下,也依旧适用。

而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也诞生了许多名垂千古的风流人物,他们的过往让时隔千年的我们也依旧无法忘怀。但要数史上最牛的一次科举,那莫过于发生在嘉佑二年的那次,甚至有好事者称那年科举为“千年科举龙虎榜”。

欧阳修

公元1057年,宋仁宗赵祯指派50岁的文坛大家欧阳修为主考官,主持此次科举一干事宜,而他的副手分别是梅尧臣、王珪和韩绛。梅尧臣就不需多说了,其可谓宋诗第一人,在文学史上堪称与欧阳修齐名的大家,而王珪和韩绛虽然名气没有前二者高,但两人之后都官至宰相。这样的考官阵容,可以说是妥妥的天团。

而这一年的考生,也没有让考官天团失望。除了前三甲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外,进士及第者几乎都青史留名。

苏轼 剧照

唐宋八大家三位齐聚

在这次科举中,苏家两兄弟(20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与时年39岁的曾巩同时赴考,三人日后都列入唐宋八大家当中,占据其中三席,但可怕的是以此三人的实力,三人竟然都未入三甲。

而在苏轼与曾巩两人之间,还发生一件趣事。据说主考官欧阳修在阅卷的时候,拿到了苏轼的答卷,当时看的觉得文采斐然,对整篇文章都极其满意,又觉得像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考虑到需要避嫌,所以将这份可以列为第一的文章放到了第二。结果,事后才知道自己想岔了,这份答卷居然出自老友苏洵之子手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曾巩也不是一人参考,与其一同的共有四名曾氏族人,包括其弟曾布,曾牟以及堂弟曾布。不仅四人同科及第,而且曾布后来也位列宰相。

张载 雕像

理学大家张载、程颢

这一年理学大家张载和程颢同样交出了一份答卷。

说起张载可能许多人并没有多少反应,我们通常称其为横渠先生。横渠先生有一道22字真言,堪称古代读书人立身之本,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同样他还是二程的表叔,师从大儒周敦颐的二程原本原本名气不显,可在一次讲学中,张载坦言自己对《易》的理解不如二程,从而导致二程名气大噪。当然二程本就有真才实学,张载只是让他们更为人知。

日后,张载和程颢都成为了宋明理学大家。

程颐程颢 雕像

变法派吕惠卿、曾布、章惇

这次科举同样为王安石变法增添了三员大将,他们分别是吕惠卿、曾布和章惇。

吕惠卿在当时可以说得上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二人,起初他与王安石意见相同,两人亦师亦友,将青苗法等多项改革成功推行,并且在王安石贬谪之后,他仍旧坚持变法,同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斗争。可惜之后他与王安石意见产生分歧,两人走向了敌对。其最高担任过副宰相。

曾布则属于王安石变法的有力支持者,可惜的是,他转圜于新旧两党之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两方打击,仕途十分不顺,虽在宋徽宗时期担任宰相,但很快就被宋徽宗所弃用,同时因为得罪了蔡京,被一贬再贬。

章惇可以说是三人中最奇特的一人,本身出自世家大族,考中了一次进士,结果那年状元是他侄子,他觉得很丢脸,又重新考了一次,再次进士及第。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高傲激动,作为新法的支持者,他大力支持变法,同时他又能文能武,在北宋与西夏军事博弈之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也是唯一一位出将入相的变法者,堪称北宋历史独树一帜的人物。

金榜题名

北宋名将王韶

作为北宋为数不多的名将,王韶自嘉佑二年进士及第后,没有像其他同行一样在都城搅动风云,而是游历于西北,往军务方向发展。宋神宗时期,凭借着平戎三策得到重用,正式以文士之身转战军事。

在其戍边期间,他不仅逢战必胜,而且收复了六洲失地,拓边数千里,为北宋带去了为数不多的大胜,同时也改变了西夏对北宋生杀予夺的局势。可惜虽说曾无限风光,可最终不被宋神宗所喜,并因为马政与王安石产生纠纷,而被贬谪出京。后因病去世,令人惋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