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不知易由来,岂不白学?

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其中经部最为重要,经部包括“四书五经”,其中《周易》为群经之首,地位十分重要。

古往今来,关于《易经》,众多易学家相继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那“易”到底是什么?易经又是如何而来的呢?

《汉书.艺文志》中提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指的是有三位圣人经历了夏、商、周三个重要的时代后,留下了他们的文字,而这三个重要的时代也出现了三本影响后世的著作,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易经的由来

连山易

五千多年前,从黄河边上跑出一匹龙马,它来到伏羲面前,老老实实地站那儿一动不动。伏羲仔细审视,见那龙马背上长有花纹,伏羲薅一节蓍草梗,在一片大树叶上照着龙马背上的花纹画下来,从此以后这个特殊的图案就叫河图。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得到河图后,写下了第一本易经著作,称为《连山易》。

“伏羲氏得河图,夏朝人曰连山”

归藏易

而第二本易经著作就是4000多年前黄帝所写的《归藏易》,商人祖先为“契”,而他们的祖先出自母亲简狄(和玄鸟),他们一切都是这个伟大的母亲给予的。于是,殷商将“夏易”的《连山》改为《归藏》,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即万物皆生于地,终于又归藏于地。

“黄帝得河图,商朝人曰归藏”

周易

而如今人们讨论学习最多的则是第三本易经—《周易》,商朝末年,纣王忌惮周国的强大而把周文王囚于(yǒu)羑里,文王即在此间将伏羲八卦上下相重,演变成了六十四卦,并配上了卦辞、爻辞,《周易》就此诞生了。

“文王得河图,周朝人曰周易”

《周易》诞生后,引起广泛关注,包括孔夫子,他通过仔细阅读和研究,写下感悟,整理成书,形成《易传》。

该书共有十篇文章,因此后人也把《易传》称为《孔子十翼》,孔子的整理为后世的人更好的去理解易经提供了参考。

这就是易经诞生发展的过程,在易经的文字里,也有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周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描述这段历史的。

《易经》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自身隐藏着的无限智慧宝藏,都待我们去发现,它的存在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打开了一扇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