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凭什么「10项奥斯卡」

这个五月,曾执导过《地心引力》《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人类之子》等经典之作的墨西哥国宝级电影导演 阿方索·卡隆,为大陆观众带来了他的最新力作《罗马》

回想在今年年初的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获得10项提名的《罗马》不负众望,最终拿下了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外语片等3项大奖。

连同之前的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第7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等数十个大小奖项,《罗马》几乎是横扫了整个颁奖季。

“这是我导演生涯最重要的一部电影”—阿方索·卡隆

在近30年的导演生涯中,卡隆已然功成名就。这一次,他将镜头对准了故乡,上世纪70年代的墨西哥城。

片名中的罗马与意大利并没有关联,罗马(Roma)是当时墨西哥城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的名字,那里也是卡隆从小生活的地方。

作为一部很私人化的黑白电影,《罗马》的整个故事源于导演年幼时的生活记忆,饱含了对故土,家庭以及那段岁月的深情和缅怀

女佣可莉奥是整部电影的主角,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卡隆年幼时期的保姆丽波。故事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中产阶级一家人和女佣的日常生活以及当女主人和女佣相继遭遇生活变故后,如何重拾生活的故事。

(上图:丽波       下图:女主角可莉奥)

作为女佣的可莉奥,打扫地板,清扫院子,整理衣物,清洗餐具,接送小孩是她每一天的工作。她稳重细致。

但当她接到暧昧对象的问候电话时,会小跑上前,难掩喜悦和期待。

夜晚,在招呼孩子们入睡,打点好一切后,她和另外的女佣会在休息室里说笑,锻炼。

这一天就和以前的每一天一样,是如此平常。

对于可莉奥,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有色人种,在被“更高级”的白人占领了土地时,成为他们的佣人似乎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洗衣的休憩片刻,她会像正在玩游戏的孩子一样,躺在天台上闭着眼假装因枪战而死,享受这片刻的清闲,她说:嘿,我好像还挺喜欢死了的感觉。

就像是片头,可莉奥清扫地板时,地板上的泡沫反射的飞机一样。幸福的生活也一如这水中泡影吧。

空闲时间,她和朋友穿过敞亮热闹的大街,店面华丽的橱窗和沿街叫卖的小贩,笑着追逐着。

在戏院中,可莉奥告诉男友,自己怀孕了。男友却借口买冰淇淋迅速离开,从此消失。

这一边,女主人索菲亚也经历着剧痛,深爱的丈夫出轨,正计划着离开家庭。两个不同阶层的女人都面临着生活的巨大打击。

索菲亚开着丈夫的车,带着可莉奥去医院产检。就是这辆丈夫驾轻就熟的车,索菲亚开起来却状况频出,刮花墙壁,刮擦行车。这仿佛也是在告诉观众,索菲亚与丈夫隔阂重重,矛盾丛生。

而当可莉奥找到孩子的父亲费尔明时,这个孔武的习武青年,已不见了往昔的温柔,面对可莉奥,他拒绝承担责任,对可莉奥厉声咒骂。

之后,主人带着可莉奥挑选婴儿床时,暴乱发生。隔着商店的玻璃,街上是剧烈冲突的学生和官方力量。棍棒,枪械,咒骂声、枪声和哭声交错在一起。费尔明举枪闯入,本应该是一家人的父母和孩子,唯一一次见面竟然是这种方式。可莉奥也因为这次不期而遇而遭受重创。

在海边的度假期间,索菲亚向孩子们摊牌了。他们的这次度假,也就是为了方便父亲回家收拾家当并搬离。索菲亚决定辞去化学教师的职务,转而成为一名编辑,因为编辑的收入更高。她鼓励孩子们,一家人要共同面对困难。他们手挽手,决定要一起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鲁迅先生在《随感录》中说的这句话并无不妥。在一家人心碎的时刻,身边却是一对沐浴在婚姻喜悦中的新人。一边是冰一边是火,这也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电影的高潮发生在海滩上。嬉戏的孩子们不顾索菲亚和可莉奥的再三叮嘱,一步步向着海的深处靠近。巨浪无情的拍打着海岸,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将孩子们擒住。而照顾着年幼的佩佩(以幼年卡隆为原型)的可莉奥,大声呼喊着另外两个孩子的名字却不见回应。

情况紧急。可莉奥并不会游泳,但她本能一般像海的深处走去,海水淹没了她的小腿,膝盖直到胸膛,她用力向在水中挣扎的两个孩子靠近,巨浪时不时涌来,但无法冲垮可莉奥紧紧攥住孩子的双手。

孩子得救了。此时,驱车在外的母亲赶来,一家人在海滩上紧紧相拥。

最后的镜头定格在午后阳光下的院子里,有鸟鸣,有喧闹的市井声,有天空,还有缓缓划过的飞机,只是这次不再是水中的幻影,而是大浪洗涤后的新生活。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导演也无意吹捧或者批判任意一方,这只是一段历史,而卡隆将它带到你的面前,任由你评说。

而影片散布着的诸多细节和隐喻也为它引来了更多的思考。

可莉奥将话筒递给索菲亚之前,会用围裙迅速擦拭。

可莉奥接电话命令小男孩佩佩上楼回避,佩佩听话上楼,却小声告诉可莉奥你不可以这样和我讲话。

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喜剧节目,可莉奥则半跪在坐垫上,等待着索菲亚即将到来的吩咐。即使小男孩祈求挽留也无济于事。

佩佩穿着宇航员游戏服在树林中穿梭,而穷人的孩子则顶着一个空桶在泥地上行走。

上层白人在山林中举枪射击,大展英姿,而当山火爆发时,奋力救场的确是一众原住民。

费尔明苦练武术,以为能出人头地,不想却被官方利用。

可莉奥和仆人屡屡在闲谈中提前的征地问题。面对“文明”的碾压,原住民失去土地,失去尊严,一切都难以挽救。

朋友对可莉奥说完祝福,却立马被旁人撞倒了酒杯;产房后,镜头扫过的十字架似乎都提前透露了这个孩子的命运。

小男孩被军方射杀,成为了一家人餐桌上的谈资,大家似乎都已经习以为常。

破旧的土路上飘过的确是政府要大力改善基建的豪言壮语。

导演卡隆在处理这段混杂着私人回忆的电影里,并不是站在年幼的自己的角度,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的身份从外部观察,这也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自我代入而可能产生的煽情。

整部影片克制,隐忍,对那个过去的时代进行了精细的还原。

卡隆说:当拍摄《罗马》时,比起叙事,我更在乎记忆,空间和材质,我深信所有的这一切将会交织在一起。

制作团队很用心地将一处旧房改造成卡隆的故居。除了从网络和书籍上查找当时的建筑资料,他们还搜集了很多真实的照片,力求还原当时的建筑风格。

故居中一大半家具都是卡隆本人真实使用过的,它们之前散落在各位亲戚家里,因为这次电影的拍摄而重聚。而其他的道具则是根据查找的当时的资料进行的一比一重制。

而对于街道等开阔场景,团队在搭建基础结构后,则利用了先进的电脑特效进行了逼真的还原。在传统工艺和先进科技的加持下,整部影片尽最大可能再造了那个逝去的时代。

全片没有配乐,背景音因此显得更为真实。而大量平移的镜头并不是跟着角色的视线移动,这种机械的运镜就产生了一种疏离感,观众观看影片时,仿佛就是在观摩一段属于别人的泛黄的记忆

为了力求更为真实的表演,全片除了扮演女主人索菲亚的是专业演员,其余演员大都是素人。扮演女主角可莉奥的雅利扎·阿巴里西奥,之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作为原住民的她,一去试镜就被导演选中。令人惊喜的是,她在整个影片中的表演可谓浑然天成,不着一丝痕迹。

整部影片是卡隆献给童年和真情的礼赞,也是对逝去岁月的挽歌。

它告诉我们,不论怎样,生活仍将继续,而那个时代和那时的罗马,却是再也回不去了。

----

作者:一半是冰(感谢)

校正:慢慢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