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又一经典改编,不负所望
“《小飞象》是蒂姆·波顿的作品吗?”这可能是你走出影厅闪入脑海的第一个问题。
也许你在电影放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怀疑了,因为当你仔细认真扫过每一帧每一个镜头,渴望看到专属于波顿的标志时,你发现除了那只靠jump scare来令你吓一跳的猴子和梦幻乐园中的恐怖岛的几只装模作样的怪兽之外,你一无所获。
这可是蒂姆·波顿的电影啊,是拍出《僵尸新娘》和《剪刀手爱德华》的波顿,他上一部在大陆公映的电影《佩小姐的奇幻城堡》里还有着“吃眼珠”的重口味戏份。
于是你判定:这是一部波顿向迪士尼低头的作品,是一部含糖量极高的低幼童话。
你找不到波顿的奇思妙想,你找不到骇人的场景与人设,你找不到讽刺抨击的暗面内核,你目之所及都是合家欢的剧情设置和充满着说教意味的迪士尼核心价值观:那是专属于美国梦的核心价值观,相信自由与爱的力量,那会使你无比强大。
但我想告诉你,这仍然是一部打上蒂姆·波顿印章的电影,这仍然是一部暗黑色的成人童话。
让我们回忆一下1941年原版迪士尼经典动画《小飞象》的那个惊悚而绝望的结局:小飞象成为了马戏团的头牌,它赢得了马戏团和观众们的“认可”,它继续呆在了马戏团里。
这不是合家欢的happy ending,小飞象是一个被歧视被欺负甚至于被奴役的化身,它被逼学会了飞翔,有了自己的一技之长,却只为了赢得人类的尊重,然后继续留在马戏团为人类服务为其赚取利润。
人类当然是高兴的一方,作为主动的奴役者,作为权威,取得了思想和行为的双重胜利。
在70多年后的真人版中,剧情沿袭了动画版的基础设定,马戏团以及我们的主角:有着两只扇子耳朵的“笨宝”小飞象。
电影的剧情可以很简单的概括出来:退役的士兵霍尔特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原本作为马术大师的他只得在马戏团中谋了一个照顾大象的工作。
马戏团的母象生下了小飞象,却因生来就有的大耳朵被嘲笑和讥讽,霍尔特的一对儿女发现了小飞象的特异之处,并成功的让小飞象依靠耳朵飞了起来。
就这样,小飞象一炮而红,马戏团也名声远播,因此吸引了梦幻乐园的老板文德维尔的注意,他将马戏团收购,希望小飞象与他手下的美女杂技演员马钱特共同表演,但事实的真相却不是如此简单,邪恶而自私的商人文德维尔心里有着邪恶的阴谋。
波顿喜欢用小孩子去构建对立的善恶价值观,这在他上一部《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中就展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作为绝对主角,与反派斗智斗勇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这里,波顿用两个在马戏团长大的孩子作为善一方的绝对核心,在此过程中,这对姐弟不仅对小飞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发现了小飞象可以依靠耳朵飞起来的天赋,而且将自己因战争而消极不懂得如何与儿女相处的父亲拉回了现实,重新变得善良勇敢。
最终才能父女齐心,与马戏团的朋友们共同破坏了梦幻乐园的阴谋,让小飞象与母亲团聚,回归自然。
但我们却不能简简单单的在这部影片里进行善恶的对立,马戏团的成员们以及最后送出助攻帮助霍尔特逃脱的团长他们都是善的一方吗?
这里引发的思考才是波顿成人童话的核心,也是原版动画版《小飞象》结局中所透露出的那一抹绝望的情绪:马戏团,是一个奴役与被奴役的,观看与被观看的“梦幻之地”。
电影在小飞象出生前后极为聪明的为我们设置了一个绝对恶的角色--面相凶恶的驯兽师,最终也因母象的护子行为而被倒塌的马戏团的柱子砸死,这样观众们对于马戏团的众多角色的思考就会简单粗暴的归结于纯善与纯恶的对立,压抑愤怒的情绪从而随着纯恶的消失而消散。
但我们要明白,马戏团与动物从不是朋友的关系,他们是奴役,是压迫。马戏团强迫本该回归大自然拥有自由的野生动物成为被观看被训练的对象,成为取乐的工具。
这也就是电影中那几段小飞象主观镜头的真正含义,透过小飞象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满是讥讽嘴脸的观众,他们面对小飞象的与众不同报以的不是理解而是肆意的嘲笑,他们面对着化成小丑装的小飞象投以的是“看怪胎”的目光。
而波顿特意选择了缺少一只胳膊的霍尔特作为同样画着小丑装的同伴,也是同样的含义,因为他们在现实社会都是怪胎,是被歧视的对象。
还记的梦幻乐园表演之前那段目幻神迷的气泡表演吗?大象分裂成小象,最终小象被大象吞噬,这就是成人世界的规则,人类社会的信条。
与原版最大的不同就是真人版的结局,马戏团的人们帮助小飞象与象妈妈逃离囚笼,回归自然,小飞象在象群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可以毫无遮掩的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这一版结局带有迪士尼特有的合家欢属性,但我们却惊讶的发现:伴随着小飞象重获自由,梦幻乐园的倒塌成为了定局,这依旧是非此即彼的善恶对立,没有和解。
另外,那座倒塌的梦幻乐园,像不像迪士尼乐园?
----
原创:第七大陆(感谢)
作者简介
半吊子影迷,哈内克脑残粉。想看就多看点,不想看就多睡会儿,想写就多写点,不想写就多睡会儿,所以本质上更喜欢睡觉,因为梦里啥都有,有如天堂般的第七块大陆。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