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107第一季,第十天
2016年10月8日
Day10, 汉庭酒店长沙马王堆店->汨罗->岳阳->汉庭酒店岳阳步行街店,156km
今天的里程是最多的,150公里以上,记得第一次骑行时每天都是150公里以上,从早晨骑到天黑,每天骑10小时以上,现在安排行程不会这么幸苦了。
出门向东先过浏阳河。
浏阳河
在京港澳高速公路下转向北,地面道路叫东升路,到三一大道时应该直行继续向北的,感觉也是直行的,路边的路牌也是东升路,但骑着骑着感觉不太对,停下来检查,果然走错了,已经向东近一公里了,调过头来直接往北,进入长沙县城区,一直到滨湖路再向西回到东升路,向北不远,过捞刀河,看到今天的第一块里程碑,K1606。
捞刀河
相传三国时关羽率兵攻打长沙,来到这一带,屯兵缓进。一天,关公乘船沿河进入湘江,打探长沙城河防。湘江之上战船密布,戒备森严,若从水路进攻长沙,肯定行不通。关公只能率部属倒桨回营。船行至湘江入口时,一个大浪冲来,关公不及提防,手中的青龙偃月刀落入河中。宝刀上镶嵌的青龙,入水而活,带着宝刀逆水而上。周仓逆水追了七里,才将宝刀捞上来。此后关公落刀处就叫落刀嘴,周仓捞刀的这条河,就叫捞刀河。《水经注》中,湘江过了浏口后直接到了河西的沩水,中间没有提到另一条在河东的支流,那么捞刀河的形成是在南北朝以后,关羽巡视的河流应该是另外一条了。
向北是抗日战争中四次长沙战役的主战场,国军主力在这一带浴血奋战,令人敬仰。数次长沙战役,日军的出发阵地都在新墙河以北的岳阳,今天的S306一线,主攻的方向就是沿着G107国道。国军节节抵抗,新墙河、汨罗江是国军最主要的阻击阵线,今天将要经过的岳阳县新墙镇和汨罗市新市镇是当时双方争夺的主要据点。汨罗江防线一旦被突破,国军的主要阻击阵地在福临铺一线,然后就只能退到长沙市区,依托捞刀河、浏阳河和长沙城墙做最后的防御。第一次长沙战役,日军推进到浏阳河,直接攻击长沙城垣,第二、三次长沙战役,日军被阻击在捞刀河,第四次长沙战役,日军攻陷长沙。
过了青山铺镇,进入岳阳界,前面不远是弼时镇,纬度和福临镇平行。这个镇是任弼时的故乡,以前叫塾塘乡,1958年改为弼时公社,后来撤社建乡,撤乡建镇,弼时一名一直延续下来。1949年1月20日北平和平解放后,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全会有这样二项决议:一是中央领导机关迁入北京,二是为防止个人崇拜,进城之后不要用中央领袖的名字命名街道地名。这个决议维护了地名的延续性,所以中国地名始终没有出现领袖名字。当时的中央领袖是指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任弼时是其中之一,据说还是最为耿介的一位。
中午赶到汨罗江南岸的新市镇。在中国地名中,以新市命名的很多,上海虹口区有新市路,估计以前也是新市区或镇。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唐代,城市格局以里坊制为主,贸易的市和居住的坊是完全分开的。唐代中叶以后,旧的市制逐渐瓦解,打破了城市中市和坊分开的体制,出现了沿街修建商店、旅馆和住宅的城市商业街道。北宋中叶以后,延续已久的里坊制这种封闭式城市聚居制度结束,演变成横列的巷道排列住宅的居住形式,这种商业街道与住宅相结合的居住形式就逐渐演变成了宋代市镇管理行政区划乡、坊、里的组成部分。
另外一个对集市产生影响的是佛寺的兴建,《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佛寺条目:“佛寺的宗教活动具有群众性,因而戏场、集市等相伴出现。建在山林的佛寺则多与风景名胜相结合。”新市镇东首、现在的白云禅寺,古时候是观音寺,离东北方向汨湄二水交汇处约250米,离南面湄水古渡约200米,是一个水陆两便的所在,可以聚集四方商贾。这是形成最早的集市,有可能被称为株林市,是沿着湄水作南北向分布的,随着汨水的通航作用越来越繁盛和重要,新建的商铺沿着汨水南岸作东西向分布,相对于原来的株林市这个旧市,新的航运和商贸聚集区被称为新市。
汨罗、罗国、屈原
《水经注·湘水》: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径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西北流,又东径其县南,又北径其县故城下。县是吴主孙权立。纯水又右会汨水。汨水又西径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水亦谓之罗水。汨水又西,径玉笥山。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笛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迳此,弭楫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汨水又西径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汭矣,世谓之汨罗口。
汨水
罗水
在新市镇国道边一个路边店吃了午餐,没有时间拐进新市、旧市参观了,过汨江大桥,河水清澈,往下游去,会流到屈子祠,是当年屈原投江的所在。屈原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二千多年,屈大诗人生于豪门,有无人可及的天纵文采,可惜生不逢时,是楚国最憋屈的时代,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这样描写屈原所处时代楚国的社会状况:“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斡弃周鼎,宝康瓢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贾谊笔下,屈原生活的时代一切都是颠倒的:猫头鹰在天上飞翔,鸾凤却深藏起来;小人得志尊显,圣贤却不得其用;正直廉洁的人受到诬蔑,强横残暴的人却得到称誉;宝剑被贬为钝口,铅刀却被说成锋利;国之重宝周鼎被抛弃,空瓦罐被当成宝物;疲牛跛驴骖驾着马车,千里马却拉着沉重的盐车;帽子本应戴在头上,却被垫在脚下,被汗水湿透。这就是楚国的时局。
强大的楚国曾经灭国无数,给这些周边小国带来灾难与遗恨,奇怪的是几十年上百年后,却得到这些古国遗民的认可,不管原来是吴国、越国,罗国、微国,随国、邓国,甚至是宋国、鲁国,那些亡国之人先后都认可自己为楚国人,最后当秦国灭掉六国后,却无法获得同样的认可,即便在此后二千年占主流的大一统思想下,依然有地域上的区分,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屈原是写了《怀沙》后投江的,“浩浩沅湘,分流汩兮。脩路幽蔽,道远忽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一个伟大的诗人啊,以那样一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不管怎样,屈原是对今日国人贡献最大的一个诗人,他留给我们端午节的一天假,好吃的粽子,还有好看的龙舟比赛。祝福他老人家的在天或者在水之灵吧。
罗,这个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就象拿着鸟罟捕鸟之状。《尔雅》云“鸟罟,谓之罗。”注:“谓罗络之。”疏:“罗,鸟飞张网以罗之。”罗就是张罗以捕鸟的罗网。《说文解字》:“羅,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芒氏或者叫句芒,据说是华夏始祖伏羲的大臣,华夏族在很古的时候就已发明羅来捕鸟,创造了狩猎的一种工具。
以后,善于制造罗网,并用来罗捕飞鸟的部落,便称为罗。这个罗部落是荆楚的祖先穴熊分支出来的。大概当穴熊活动于有熊氏之墟(河南新郑县)和熊山(河南郾城县东三十五里)的时候,罗便活动于熊山南二百八十里的罗山。罗山是因为罗部落曾活动于这一带地方而命名的,今为河南罗山县。大小罗山位于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鸟站”,是罗人以罗捕鸟最优越的地方。罗人活动的范围,有可能到达今湖北罗田县,罗山与罗田,相距不远,中隔大别山脉,也正是鸟类麇集的优良的地方,所以也成了罗人田猎鸟兽之地,罗田也因此得名。
商代,荆楚势力遭到商王朝的征伐,西迁至甘肃,罗人也跟着迁徙过来,今天甘肃正宁县东二十里也有一座罗山,就是罗人带过来的山名。周武王灭商时,罗部落参与其间,并被封为罗子国。由于罗离周京较近,到西周中后期周王朝便侵迫罗、楚,他们便越过秦岭沿着淅水南迁。当楚王迁至淅川的丹阳时,罗人沿汉水南迁至湖北荆山西北面的房县,依附于楚。罗子国后又再向东走出山林,迁至汉水之滨的宜城县西二十里的罗川城,这时平原沃野,是罗人发展农业的优越环境。
到了春秋初期,楚国开始强盛,向汉水以东和以北发展势力,罗国首当其冲,遭到楚国不断侵凌。大约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伐随之前,罗国被楚所灭,楚灭亡了罗国之后,完全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巩固的基础。罗亡国后,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氏,或为罗侯氏。楚武王把罗的遗民迁到楚都丹阳附近的枝江,可能是役使罗人修筑丹阳城。到了楚文王时,由丹阳迁都于郢,因罗所在的枝江,临近郢都,楚文王又将罗的遗民迁到今天湖南的汨罗,《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罗县”,湘水之阴的罗国故址在汨罗江南岸,今汨罗县西北八里的屈原农场蚕桑场,遗址尚留有断续的城垣和护城河遗迹。
罗国的活动范围,在麋子国的南面,约在今汨罗江流域。由于罗人的关系,把一条无名溪江改为罗水。罗水源出今岳阳县渭洞乡桂峰村葛藤尖,罗水西流叫枯港,三十五里经罗内,再西南流叫松溪,以下才叫罗水,八十八里至汨罗县红花乡双江村的小江口入于汨水,才合称汨罗江。罗内的名称,系罗国活动之地。在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皆以罗国活动地域而名。到战国初,楚于今湖南一带置黔中郡,而罗、麋等附庸国宣告终结,都统辖于黔中郡。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江华县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支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又有一支罗人则又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当罗被楚灭时,还有一部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庸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后来有的便融入于土家族。一支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大姓罗氏,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还有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再后来,复从江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形成罗甸国和罗番。诸葛亮南征时,得到罗甸国的帮助,贵阳西北的水西土司就是罗甸国的后裔。
过了汨水、罗水,一直赶路,下午4点左右到K1500处,然后是新墙河。
《水经注·湘水》:又北过下隽县西,微水从东来流注。湘水左会清水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湘水之左径鹿角山东,右径谨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万石浦,咸湘浦也。侧湘浦北有万石戍。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右属微水,即《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
微水就是新墙河。《水经》说湘水从下隽县西过,微水从东注入湘水。这儿肯定是传抄错误了,下隽县,西汉设置,因隽水得名,实际是沅水东流到下隽县西、澧水东流到下隽县西北,都汇入洞庭湖,这个下隽县是在洞庭湖的西岸、湘江以西,湘江绝无可能从下隽县西流过,下隽县治大致在沅江县东。那么湘江从其西边流过的应该有一个城,相当于今天岳阳县的位置,
新墙河
微水、麋子国
商代武丁时期的一片甲骨文上记载:“乙酉卜,争,贞麇告日:方由今春凡,受有佑?”据考释,意思是“公元前1296年,麇受到邻国方由攻击,向商王武丁报告并求援,武丁占卜是否需要救援。麇,作为商代中期的一个方国或者部落是存在的。麇是獐,糜是植物,而麋鹿是所谓的四不像,鹿的一种。后世认为糜国和麇国是同一个,在商朝末年有微国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役,所以在周朝被封为子爵国,史籍记载为麇子国。
据张培玉《郧阳古国》一书考证:麋子国起源于微,微在今山东西部的梁山境北,似乎是今天微山湖地域。陈梦家的《商地理小记》认为甲骨文兀,即微、兀所从之兀。“兀”象形麋鹿角头,即微之图腾。而麇麋相通,《辞海》云:麋鹿体长二米余,肩高一米余。麋鹿体高身长,又有高昂的角头,是一种威武雄壮的象征,以致成为微族延至麇子国的图腾。微,或者麋子国、麇子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迁徙。
第一次迁徙,由微地越太行山到今晋东南潞城县境,与黎、潞为邻,国仍称微。这次迁徙和少昊金天氏的内迁类似,应该是东夷部落受到洪水的侵袭,那是全球范围的海侵,是气温变暖的影响;
第二次迁徙,过黄河到渭水流域,称微,又称眉,在今陕西省眉县渭河以南境。不知道算是扩张还是被迫退却,钱穆先生曾经从文献中考证,夏代末期有北方的狄人大肆进攻晋东南地区,生活在这一带的华夏族(或者东夷族)被迫退却到渭水流域。
第三次迁徙,翻越秦岭到汉水流域的钖穴。《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都认为钖穴故址位于郧县百二十里,称麇,又称麋,在今陕西白河县和湖北郧县境。渭水流域的关中一带同样不是流奶与蜜的乐土,这儿的蛮族叫戎,可能比狄人还要凶悍,微族再次迁徙,退到汉中地区。步微族人后尘的是周族人,但周族人经过艰难的奋斗,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把关中建设成了天府之国,以关中为基地,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商纣王,建立了伟大的周朝。微族人的第二、第三次迁徙应该是受到北方游牧部落的进攻,是气温变冷的影响。
第四次迁徙,居住在钖穴的一枝过长江到洞庭湖一带,称麇,又称麋,也称微,在今湖南岳阳市境内;
第五次迁徙,其防渚一支西迁庸,再迁蜀,称微,称眉,称微者在今竹山县境,称眉者在
今四川眉山县境,又分支到滇北,今大姚县的麇人仍称微。第四、五次迁徙似乎是一件事,从汉中地区到洞庭湖边的岳阳六百多公里,关山阻隔,河湖密布,除非是强力迫使,古人不可能迁徙得那么远。
何光岳《麇子国考》称:麇、微、麋、眉(郿、湄),古音相通为一字。商王文丁时代,微仍很强盛,对殷威胁很大,曾经是称霸的伯主,所以在甲骨文上称“微伯”,殷不得不与微讲和。到了商王廪辛,派小臣垟伐微,殷商战胜了微,并俘获了微的首领。微遭此打击后,其一枝迁渭水中游南岸,即今陕西眉县境,依附于西周。可知微眉相通。《尚书·牧誓》所载西土八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参加周武王伐纣的“微”即眉也。但是,西周建国后害怕微国日趋强盛,于是周“征眉微”。之后,微被迫翻越秦岭,迁居于汉江中上游的钖穴,称麇国。公元前611年前后,楚王怪罪居住在旬阳东部、白河及湖北郧西一带的糜人没有与他联盟讨伐宋国,于是第二年率兵直揭糜国都城钖穴,麇国灭亡,楚国将古麇人远迁至千里之外的湖南岳阳(今岳阳东30里有麇城遗址),另一部分麇国遗民不愿降楚,翻越大巴山逃到四川、云南。
麋城遗址,俗称麋子国城址,位于岳阳市的梅子市(即梅溪)。因岳阳方言麋、梅同音,故转化为今名。据史志载:“府东三十里,相传古麋子国,存东西二城。”东麋城在今梅子市, 西麋城为今岳阳市区,皆为麋子国遗民所筑。三国时刘备手下的糜竺、糜芳和糜夫人,不知道是否这个远古部落的后人。
商纣王的庶兄叫微子,在商亡以后被分封在商丘,建立了宋国。微子和纣王的叔父叫箕子,在亡国之前远走东北,建立了朝鲜国,后人称为箕子朝鲜,后来被卫满朝鲜取代,再后来进入朝鲜的三国时代,三个国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不知道微子和新罗,与远古的微部落和罗部落有没有关系。
新墙河,古称微水,源出平江县板江乡宝贝岭,至筻口与发源于临湘市药姑山的游港汇合,流经岳阳县新墙、荣家湾至君港入洞庭湖。流经平江、临湘、岳阳,干流长108公里。抗战中的几次长沙战役,新墙河都是国军防御的第一道防线。
过了新墙河,七八公里到新开镇,107国道从新开镇到岳阳市区在修路,我转306省道进岳阳市区。接近市区时,也是修路,5点半左右是下班高峰,整条路大堵车,大车小车都挤在一起,我跟着那些摩托车、电动车从汽车的缝隙中穿行,倒是挺顺利地到了南湖大桥,过南湖大桥时,太阳西沉,在远处湖面上显得硕大,南湖可能原先也属于洞庭湖,现在只有一条窄窄的水道通往东洞庭湖。还有几公里路到酒店,我得抓紧在天黑前骑到酒店。
华灯初上时抵达今天的酒店,位于岳阳步行街附近,晚饭就在旁边的一家大锅鱼店吃,我一个人,吃不了大锅鱼,那个锅真的很大,是把洞庭湖里新捕的鱼放大锅里煮,先喝头道汤,再吃入了味的鱼肉,最后把蔬菜什么的下在锅里,据说可以把鱼的全部营养和美味吃进肚子里。我简单吃点,也休息一下,然后步行前往洞庭湖边的岳阳楼。
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同科进士,一开始担任泰州军事判官,协助泰州知州张纶修筑捍海堤堰,后来范仲淹在我们南通沿海修筑了著名的范公堤,应该是和张纶、滕子京的捍海堤一个意思。滕子京后来升为知县,先后出任当涂和邵武知县,在范仲淹升任京官后,提携滕子京进入试学院,相当于明清时的翰林院。天圣七年,京师开封的玉清昭应宫遭雷击失火,燃烧了一整夜,彻底毁掉,包括滕子京、范仲淹在内的一批官员借着这场大火奏请仁宗的母亲刘太后放弃垂帘听政,得罪了刘太后,滕子京被贬回邵武。《闽书》称他“复知邵武军州事,自任好施予,喜建学,为人尚气倜傥,清廉无余财。”滕子京和袁崇焕、还有福益华医生,如果在天堂相会,应该有些共同语言。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被贬到岳州的巴陵郡,结果两年时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治为天下第一”。在重修岳阳楼之后,他写信给好友范仲淹,请他作记,共襄这“一时盛事”。随信还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图》,供范仲淹参考,说是“涉毫之际,或有所助。”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后母亲改嫁,随继父到洞庭湖畔的澧县和安乡县读书,所以对太湖、洞庭湖的风雨晴晦种种风情非常熟悉。这时候,范仲淹因庆历新政遭当朝保守派大臣的攻击而失败,于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贬谪为邓州知州。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范仲淹,借楼写湖,凭湖抒怀,真正的意图是对挚友的婉转规劝,惟恐招来祸患,这便是传诵千古的《岳阳楼记》。
从酒店过去到湖边有2公里多,岳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来来往往的市民很是悠闲,和我们南通很像。《山海经》中提到一种巨蛇,修蛇,也叫巴蛇,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叫巴丘山,三国时吴国在此修建了邪阁城,也称为巴陵城,今天的岳阳城就是在古巴陵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后羿射巴蛇
今天是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很惊讶在巴陵广场上正在举行一场美轮美奂的婚纱秀,在蓝色的灯光下模特儿身上的婚纱都成了蓝色的,很是冷艳,不过这似乎没有影响到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她们聚集在后羿射巴蛇的雕像下忘我地舞动。绕过这个雕像,到了洞庭湖边,湖边的护栏上刻满了迁客骚人的诗词,刻满了唐贤今人的文赋。岳阳楼似乎被围在一座城墙之内,黑暗中看不清楚。沿湖走了一阵,听到一阵悠扬的古乐,原来有一个草船借箭的节目,不知道生意如何,感觉去的人很少。
此非岳阳楼,是新修的角楼
安史之乱后,杜甫逃往西蜀,得到成都尹严武的照应,生活清苦但还算稳定。广德三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前往夔州,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大历五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潭州是长沙,衡州是衡阳。
唐朝时,青草湖北临洞庭湖、南接湘江口和汨罗江口,丰水季节则与洞庭湖连为一体,现在的青草湖早已经沧海桑田了。这里说“宿青草湖”,不知是指船夜宿在青草湖呢、还是宿水驿站即青草湖驿站。从诗中“湖燕双双起,人来故北征”,可以体会到杜工部渴望北归的心情。
洞庭湖的这一片其实更像是一条江了,也就二三公里宽,对面是君山,以前是一个湖心小岛,叫洞庭山,洞庭湖因此得名,舜出巡死于九嶷山,他的二位夫人赶到此山,伤心去世,其中一个叫湘君,因此改名君山,不过现在君山已经并到陆地了。沿湖向北八九公里,就是著名的城陵矶,湘江汇入长江处,从流向来看,更像是上游来的长江汇入湘江。上游来的长江习惯上叫荆江,往下游去的长江叫西江,湘江这一段叫南江,所以把城陵矶口也叫做三江口,事实上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叫三江口的,只是这个三江口记录在《水经注》中。
《水经注·湘水》:湘水又北径金浦戍,北带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则澧水注之,世谓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湘、资、沅、澧、江)。《战国策》曰: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风,交潇、湘之浦,出入多飘风暴雨。湖中有君山、编山。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风于此,而问其故。博士曰:湘君出入则多风。秦王乃赭其山。汉武帝亦登之,射蛟于是山,东北对编山,山多箎竹。两山相次去数十里,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石岸有山,世谓之笛乌头石,石北右会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谓三苗之国,左洞庭者也。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邪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巴陵西对长洲,其洲南分湘浦,北届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夹山列关,谓之射猎,又北对养口,咸湘浦也。水色青异,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
从湖边往城楼处走,爬上一道长长的台阶,来到岳阳楼的某座门前,门早就关了,门匾上是范仲淹的“巴陵胜状”,楹柱上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以今天的情况来看,口气比事实大。这儿没有灯光,岳阳楼是什么样的轮廓也无法看到,有点小遗憾。然后转到一个公交车站,等到一辆公交车,回酒店休息去了。
这是岳阳楼的一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