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帅哥大学毕业待在淅川深山12年,原因让人泪奔!

【主人公素描】刘海波,85后,淅川丹江移民博物馆坚守者之一。大学学历。青春。帅气。阳光。讲起自己在深山的坚守故事,如行云流水。而我,却听得泪流满面。

我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可是,在踏入新闻行业不久,我却又留在了鱼关这个山沟沟里,这一留就是12年。这一切只因为当年老支书的一句话:我给他割肉吃。

那是2008年夏天,我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南阳记者站工作。在淅川移民试点前夕,单位派我到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采访,拍摄淅川移民的风土人情。鱼关是淅川县移民试点村,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第一个移民村。镇里的宣传干事用车把我送到鱼关,鱼关村的党支部书记王牛子已经在村口等着了。王牛子见了我,就接过我手里的设备,扛在了自己的肩上。镇宣传干事对王牛子说:“老牛,这可是省报的记者,你一定要招呼好。”王牛子背着设备,大声说:“你放心,我给他割肉吃!”

“我给他割肉吃!”当时,我对这句话还有些不解。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我亲眼目睹了淅川移民的艰辛、奉献和不易,也深深理解到老支书王牛子这句话背后的故事。鱼关,其实并没有鱼,也没有关,甚至没有水,它只是丹江河畔一个荒凉而又的狭长的小山谷。山谷里,零零碎碎地散落着几百户人家。破败,萧条,贫穷。肉是鱼关人待客的最高礼遇。割肉是淅川的方言,就是买肉。王牛子要给我割肉吃,这是把我当作了最珍贵的客人,让我的心里感到了温暖。就这样,采访结束了,移民搬走了,而我却留在了鱼关。为了移民的质朴,奉献,我只想为他们留下一个念想。

鱼关移民精神教育基地的创业从一片废墟上开始的。搬迁后的鱼关没有庄稼,没有树木,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群没有被人带走的野狗和野猫在山沟里四处奔走,时而发出凄厉的叫声。当时,鱼关的计划是用“两条腿”走路:一边发展生态,一边搜集移民文化。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南阳丹江移民民俗村,为淅川移民留下故乡的印记。

说实在话,留在鱼关,我的父母是不赞成的。我的家在镇平县侯集镇,祖祖辈辈是农民。父母就是不想让我种地,才节衣缩食供我读书。好容易大学毕业,现在却留在了比老家更山的农村种树,父母的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2010年,母亲因病去世。在弥留之际,母亲拉着我的手,用满含期待的眼神望着我。我知道,母亲是想让我早日回城,早日结婚生子。那一刻,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我虽然是一个农村娃,但是,毕竟一直在读书,没有干过农活。在初来鱼关的那段日子,白天,我跟民工一起种树,种菜;晚上,坐在电脑前搜集整理移民文化。我的手变粗糙了,脸变黑了。但是,为了移民,我觉得自己吃点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不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差一点动摇了我。

我有一个女朋友,已经谈了几年了,两个人的感情一直很好。可是,女朋友对我留在鱼关感到不解,一再催我回城结婚,而我却因为鱼关建设正在关键期,只好一推再推。最终,女朋友离我而去了。不仅如此,在此后的六七年里,朋友也给我介绍过几个对象,但是,她们来一次鱼关,就再也不联系了。因为,如果说到鱼关旅游,那还是挺新鲜的。但是,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恐怕哪个姑娘也不愿意。

在失恋的那段日子,我常常夜晚一个人坐在鱼关湖边上,默默地流泪。我想到过动摇,想到过退缩,但是,我一想起老支书那句朴实的话语,我就很快战胜了自己。不,我不能半途而废。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就要永不停步。因为,我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十二年过去了。如今的鱼关山清水秀,以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纪念馆、南阳市移民教育培训基地、中国报告文学南阳创作研究基地为主的“两馆两基地”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2014年1月,南阳市委宣传部授其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月,南阳市移民局在此设立全市移民教育培训基地,2019年9月,南阳市直机关工委在此设立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在此设立教育实践基地,12月被中共淅川县委党校、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命名为现场教学点,被大家誉为南水北调精神地标、移民精神发源地、库区移民心灵家园。

现在,每当我看到源源不断的移民来此寻根问祖,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干部、学生来此学习,我感到自己12年的付出是值得的。在收获成功的同时,我也成功收获了爱情:我们彼此深深地相爱。我想,我们的爱情虽然来得有点迟,但一定会更加甜蜜。

2019年春节前夕,老支书王牛子回到了鱼关。他瞪大眼睛,用差异的眼神望着我,说:“你不是刘记者?你怎么还在这里?”我笑着说:“我当然在这里,因为,你曾经在这里给我割肉吃。”老支书愣了愣,突然大笑起来。他说:“好,留在这里好。等你有时间到唐河移民新村,我不仅给你割肉吃,还给你灌烧酒喝。”我说:“是呀,现在,移民好了,鱼关好了,咱们大家都好了。”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