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以来湘南的商业重镇—柏家坪
有清以来湘南的商业重镇—柏家坪
柏家坪位于宁远县城北30公里。随着工商业的日益发展,农村自然经济逐渐改体,柏家坪由于自己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商业经验,逐步形成为湘南粤北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距今350年前,这里仅有18家茅棚,至抗日时期达到365户。其中祖居的有杨、郑、李、谢、柏、黄、唐七姓,其它封、曾、汤、余、费、卿、钟、施等49姓都是从衡阳、宝庆、祁阳、零陵等地迁来。在365户中,从事工商业经营的有332户,占总户数91%。
一、柏家坪为什么能那样迅速地发展和繁荣
交通是发展经济的先行。湘桂线的衡阳——来宾段1941年筑成,粤汉路1936年通车。在此之前,湘南粤北这一纵横200-250公里的地段,既无铁路、公路,也无水路可通,全靠步行肩担,柏家坪自然成为了湘南粤北的交通中心和货物中转站。特别是抗日时期,粤汉、湘桂两线被阻,南北的物质交流更必须经由柏家坪。当时这条长达几百华里的“挑盐大路”,全部青石板铺成,可以双行并进,沿途凉亭林立,仅响鼓岭至盘石墟的45公里内就有凉亭41座,为往来商旅提供了极大方便。
二、抓住拳头商品带动其它
从农村自然经济逐步过渡到商品经济的阶段,人民生活的第一所需是食盐。特别是由淮盐改粤盐后,经由柏家坪中转的粤盐更为重要。柏家坪抓住了以经营盐行为主的商业机制,带动了其它工商业的全面繁荣。估计当时衡、宝、零、东一带约有400万人的食盐须要柏家坪供应,所以每天经由柏家坪运转
的食盐在1000担以上。北来的顾客到柏家坪购盐,必然带来百货、布匹等工业品、南下到广东连州挑盐的客人也必然要带去土糖、牲猪、鸡鸭、桐茶油、檀香木、五倍子等土特产品,从而带动了百业兴旺。在抗日时期,柏家坪有盐行13个,商店35个(南杂店26、绸缎布匹3、书店1、中药铺2、磁铁铺3)其它行栈46个(糖行12、油行3、山货行6、猪行2、棉花行2、纱行1、米行16、糠行1、辣椒行3)。
三、服务行业,合理配套。
由于南来北往的客人络绎不绝,所以必然带来服务行业的兴旺与配套,使之方便顾客。而一些经营服务行业的,多是些没本钱的人,全靠自己的服务态度和产品质量招徕顾客。柏家坪共有服务业162户,手工业49户,占总工商户的64.5%。其中:饮食业6,客栈30、理发6、缝纫20、酿酒16、磨豆腐16、屠宰24、赶面14、补锅1、照像1、修钟表2、西医诊所1、染布1、雕刻1、糕点3、竹器5、烟丝2、油篓2、铁木砌工8、织布24、银铜器5。
四、资金雄厚,具有较强的竟争能力。
在七家资金雄厚的盐行、糖行、油行和药店、绸缎铺店、南杂铺中,有3户是合股集资的,有4户是独资经营的,他们资金雄厚,可以左右市场,使沿途其它市镇无力抗衡。当时来往客商最怕物价波动,但柏家坪的商业巨户可以依仗自己的资本,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因此对南北客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北来的百货布匹,必须到拍家坪才能出卖;南来的食盐,也必须到柏家坪才能转手。如姜和盐行,就拥有200担以上的盐库,逢盐价猛跌时,他可以用较合理的价格大量储存,选益价猛涨时,他可以用较合理的价格大量抛售,自己赚了钱,又可使买卖双方不贴血本。
当时柏家坪的金融市场也较为活跃:种是私人贷款,盐行有“盐本钱”,糖行有“新糖钱”。一种是互助形式的金融机构“天天标”,全市几百户,自入股,专人负责,每天收款,随时投标。再一种是主顾赊销,定期还款,不计利息。
五、讲究信用,公平交易
处在解放前度、量、衡器标准混乱的情况下,柏家坪当时用的尺、斗、秤,是南北顾客都能够接受的,大秤小斗和短斤少量的事是极少的。虽然过客频繁,但多是主顾客人,只有讲信用,才有主顾上门,是千万弄巧不得的。当然也出现过个别不讲商业道德的店铺,但不久只有关门大吉。
六、美化市容,主客同乐
柏家坪的青石板街道,宽阔平坦,干净明亮,前后有“北门锁钥”和“南国屏藩”等石墙排坊四座,俨然是个小都市的气派。店铺整齐,门面讲究,如广瑷和、生泰和、朱永茂等的玻璃橱架都是比较时新的。特别是晚上,虽无电灯,但家家门前的纸灯笼、玻璃灯、煤气灯、雪花灯、走马灯,照耀得如同白昼,半夜之后街上的行人仍然熙熙攘攘。
商业的兴旺也带来文艺的繁荣,木偶戏、独角帮、西洋镜,特别是故事、高脚、龙灯,更具特色。每逢节日特别是过年,从除夕之夜闹到元宵。鼓锣齐鸣,鞭炮喧天,真是百花斗艳。故事越扎越奇,从“水淹金山”到“蟠桃赴宴”。高脚越踩越高,在一丈二尺高处还要演出“三英战吕布”。
抗日战争胜利后,湘桂、粤汉两路畅通,公路也逐步修建,因此,这条“挑盐大路”上的过往行人日益减少了。但柏家坪昔日的繁荣景象,至今仍留在湘粤人民的记忆中柏家坪的经验,有些至今还是有用的。
认为该文有用,请转发、或放朋友圈,再点个“在看”!